史上能作詩的皇帝可謂數不勝數,大概皇帝多是讀書之人,而詩歌占了我中華民族文學半壁江山,讀書人無不作詩,皇帝自然不免。皇帝有好皇帝壞皇帝,詩人皇帝自然也有好的詩人和差的詩人,唐太宗應該算是不錯的詩人。
自古以來但凡有作為的皇帝,在其詩歌中大多有個特點,就是有“惜才愛才”之意。漢高祖劉邦的“大風起兮云飛揚、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人蕩氣回腸;漢武帝《秋風辭》中“蘭有秀兮菊有芳,懷佳人兮不能忘。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慷慨宏遠,哀嘆青春流逝之余不忘“懷佳人兮”;魏武帝曹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唐太宗李世民也有“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之句。
《賦蕭瑀》
唐太宗的這首詩是賜給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蕭瑀,此人是南朝梁明帝之子,姐姐后來成為隋煬帝的蕭黃后。雖然是為隋煬帝的外戚和重臣。但是蕭瑀勇于直言反對出征高麗,因此被貶出政治中心,后來連城池帶人馬歸順了表哥唐高祖李淵(沒辦法,隋唐都是親戚)。
蕭瑀在唐太宋朝六次拜相,六次被罷相,第一次罷相是與陳叔達在朝堂上爭論,惹怒唐太宗,將二人同時罷免。這個陳叔達也不是一般人物,他是陳后主陳叔寶的異母弟第,老街在《觀唐絕句02-斗酒學士王績《過酒家》不僅僅是一首簡單的飲酒詩》寫過,批準給王績每日供應一斗酒的人就是他。
《賦蕭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這首五言絕句是一首折腰體,第三句與第二句失黏,但是句式都是律體的句式,這種非古非律的現象在初盛唐時非常多,例如崔顥的《黃鶴樓》、李白《夜泊牛渚懷古》、《登金陵鳳凰臺》等。
其中疾風知勁草來自于《東觀漢記·王霸傳》,王霸在劉秀低谷之時不離不棄,因此劉秀說道:“潁川從我者皆逝,而子獨留,始驗疾風知勁草。”對于大臣來說,李世民用此典故贈詩是莫大的榮譽。王霸是東漢光武帝的云臺二十八將之一,蕭瑀是唐太宗二十四功臣之一,這個用典恰如其分。
對于詩人唐太宗的評價
李世民的詩被一些人認為風骨荏弱,未能擺脫齊梁舊習,明代鐘惺在《唐詩歸》中說:太宗詩終帶陳隋滯響,讀之不能暢人。取其艷而秀者,句有馀而篇不足。
徐獻忠《唐詩品》評價高得多:文皇生更隋代,早事藝文,習氣既閑,神標復秀,故綺發天葩,輝揚內藻,聲音之本,不徒然矣,及乎大業成就,神氣充揚,延攬英賢,流徽四座,其游幸諸作,宮徵鏗然,六朝浮靡之習,一變而唐,雖綺麗鮮錯,而雅道立矣,其為一代之祖,又何疑焉?
文皇帝是唐太宗死后最初的謚號,“六朝浮靡之習,一變而唐”的評價仿佛在說初唐四杰的陳子昂,陳子昂生于公元659年,李世民生于599年,并649去世,10年后大舉"風骨""興寄"主張的陳子昂才出生。
《賜房玄齡》
相對于“宮徵鏗然”的《賦蕭瑀》李世民另一首《賜房玄齡》就多了一點點齊梁宮體詩的風韻,大家可以比較一下這兩首詩:
《賜房玄齡》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
《賦蕭瑀》: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勇夫安識義,智者必懷仁。
《賦蕭瑀》好在前兩句,確是“宮徵鏗然”,但后面兩句評價缺少詩意。《賜房玄齡》四句寓情于景高明的多,“未曉征車度,雞鳴關早開。”描寫了一個勤于政事的賢明宰相形象。末句用的是孟嘗君函谷關雞鳴典故,早晨天還未亮,班車就上路了,公司的大門已經在雞鳴聲中打開,這是企業董事長對于公司高級管理人員的夸獎。
太液池是皇宮中的古池,據說秦始皇時期就在宮中建池:"引渭水為池,筑為蓬、瀛"。漢武帝劉徹太初元年營建建章官后,引昆明池水灌注成湖。太液池中有蓬萊、方丈、瀛洲神山,唐朝又在唐城內庭中心重修太液池。昆明池、太液池是宮體詩、應制詩常用的詩料,比如唐朝上官儀《早春桂林殿應詔》:步輦出披香,清歌臨太液。南朝梁的柳惲《從武帝登景陽樓詩》:太液滄波起,長楊高樹秋。南朝陳的江總 《秋日侍宴婁苑湖應詔詩》:“玉軸昆池浪,金舟太液張。”
西園特指三國時期鄴都的西園,魏文帝曹丕經常和文人在此處雅集賞月吟詩。唐太宗此詩“西園引上才”來自于南朝沈約《詠月》詩最后一句:“月華臨靜夜,夜靜滅氛埃。方暉竟戶入,圓影隙中來。高樓切思婦,西園游上才。沈約是齊梁時期竟陵八友之一,提出“四聲八病”之說,是永明體的代表詩人,為唐朝格律詩的成熟起了關鍵作用。
唐太宗李世民在六朝浮靡詩風中,對于唐詩發展確有開創之功。唐太宗有《太宗集》四十卷,可惜他雖然貴為皇帝,卻和唐朝多數詩人一樣,大部分作品沒有流傳下來。《全唐詩》僅僅存其詩1卷,加上其他選本的收錄,至今流傳下來的詩大約百首左右,大家都知道同樣愛寫詩的乾隆皇帝留下了幾萬首詩。
老街步《賜房玄齡》原韻作五絕一首《觀唐絕句04-文武業》,贊其文韜武略:
逐鹿嫻弓馬,經綸識異才。功成文武業,風氣一時開。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