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了一個問題:李白《送友人》為何能成為千古絕唱?
李白的好多作品都是千古絕唱,這首也不例外。
李白雖以古風見長,但是他的五律數(shù)量并不少,這首就是李白五律中的代表作之一。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這首五律有幾個特點,一般賞析未必會提到,喜歡詩詞創(chuàng)作的朋友可以注意一下。
這首詩的中間二聯(lián)的首兩字,同為名詞:此地、孤蓬、浮云、落日,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四平頭。
而且前面兩句也是如此:青山、白水。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四平頭,不是巨病,不過后來的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都會注意盡量避免 。
這首詩的頷聯(lián)不是特別工整: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從詞性來說,一為別, 萬里征,為對里,不是特別工整。
但是首聯(lián)和頸聯(lián)非常工整: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有人認為頷聯(lián)不算對仗,而首聯(lián)、頸聯(lián)對仗,這是偷春格律詩。
不過,大多數(shù)人把頷聯(lián)看作寬對,而且是一個流水對。頷聯(lián)也是這首詩最為出彩的兩句,如同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一樣,是一篇中的警句。
五律的警句一般出在中間二聯(lián),頷聯(lián)似乎更多一些。
這首詩前兩句寫景,用的是白描的手法: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不過從第4句開始,連用了三個比喻:
孤蓬萬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孤蓬、浮云、落日,即是白描寫景,也是一種比喻。孤蓬與浮云比作游子,落日暗示受到損害的情感,也是一種比喻。
此時此刻,無論有多少暖心的祝福,離別總是一種傷害和痛苦。
首聯(lián)寫景,說明地點: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看來分別之地可以看到城北的青山與城東的白水。
頷聯(lián)敘事: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朋友在此分別,馬上就要孤單地開始萬里征程了。
頸聯(lián)抒發(fā)情感: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子如浮云,總是居無定所;故情如落日,雖不舍但是無可奈何。
尾聯(lián)又是寫景詠物,托物寄興: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其中的“班馬之鳴”是尾聯(lián)中的點睛之筆,班馬,即離群之馬。
尾聯(lián)中,人物的瀟灑與哀鳴的班馬形成了一種對比。同時,詩人筆下,人物的表面看上去瀟灑曠達,其實內(nèi)心卻極為傷感。作者通過班馬哀鳴,令讀者深深沉浸在黯然銷魂的離情別緒之中。這是后來宋人詠物詞中常用的手法。
這首詩,有兩處用了半拗體: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從平仄來看,上聯(lián)是半拗體:一、自,下聯(lián)不需要必須救拗。孤蓬萬里征,“萬”沒有救“一”,蕭蕭班馬鳴,用“班”救上聯(lián)的“自”。
李白的這首詩有幾個亮點:中間的三個比喻、頷聯(lián)的流水對、尾聯(lián)的班馬之鳴。至于首聯(lián),工整是很工整,但是更有價值的是青山白水為整首詩添加了鮮明的色彩。
李白的這首五律到底寫在何處,從詩中和題目中都看不出來。提問題的朋友說是在南陽 ,不知道有什么根據(jù)。
有知道的詩友,煩請留言告知一聲,謝謝!
@老街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