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醫學會心電生理和起搏分會, 中國醫師協會心律學專業委員會. 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國專家共識解讀 [J] . 中華心律失常學雜志,2020,24 (04): 348-350. DOI: 10.3760/cma.j.cn.113859-20200608-00132
通信作者:
姚焰,Email:ianyao@263.net.cn;
曹克將,Email:kjcao@njmu.edu.cn;
黃德嘉,Email:huangdjmd@163.com;
張澍,Email:zsfuwai@vip.163.com;
黃從新,Email:huangcongxin@vip.163.com
診斷方面,新增對于疑似癥狀與室速發作有關的患者(如暈厥),若其他檢查無法提供更多信息,可考慮植入記錄裝置協助診斷(Ⅱa/B類推薦)。
治療方面,在新增加的持續性單形性室速急診處理章節中,如果常用藥物如胺碘酮和索他洛爾等治療無效,建議可應用尼非卡蘭(Ⅱb/C類推薦)。
與2016版共識相比,新版共識關于持續性多形性室速/室顫的治療策略中,首次提出將自主神經系統調節作為防治心律失常一種潛在的新的治療手段(Ⅱb/C類推薦)。交感神經激活是持續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顫的重要誘發因素,與心臟性猝死密切相關。
近年來國內外進行的大量基礎和臨床研究探討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包括降低心臟交感神經輸出如心臟交感神經切除、腎動脈交感神經消融、Marshall韌帶消融和提高心臟副交感神經輸出如迷走神經刺激、脊髓刺激和頸動脈竇刺激的抗心律失常作用。無創耳緣迷走神經刺激和光遺傳學技術調控自主神經近年來也受到了較多的關注。盡管尚需更多的臨床證據明確自主神經系統調節的作用,但利用自主神經系統調節防治心律失常的前景十分值得期待。
在繼承原有專家共識框架的基礎上,結合缺血性心臟病(2016版稱為冠心病)領域的研究進展,新共識提供了多個操作性較強的流程圖。所有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患者出院前均應評估左心室功能,并在心梗后至少40 d或血運重建后至少90 d需重新評估,以決定是否需要預防性植入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如合并一些特殊情況可考慮早期(<40 d)植入ICD,包括不完全血運重建、室性心律失常或多形性室速與室顫出現在心肌缺血發作48 h后、先前已存在左心室功能損害等。
導管消融是缺血性心臟病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治療措施,完全血運重建和最佳藥物治療后仍頻繁發作室性心律失常為消融適應證,但導管消融應由經驗豐富的術者實施。多數患者可經心內膜消融成功,部分患者則需經心外膜途徑消融但需嚴格掌握適應證。外科手術治療對室壁瘤相關性心律失常有效。
新共識最顯著的新增內容為心臟磁共振釓延遲增強顯像用于非缺血性心肌病的診斷和猝死風險的評估,以及遺傳家系調查和遺傳基因檢測應用的正式推薦。
心力衰竭(心衰)與室性心律失常往往合并存在,一方面是因為二者有共同的基礎疾病,另一方面也是因為二者之間存在有互為因果的病理生理學機制。新共識歸納了心衰領域的一些研究新進展,對治療策略進行了梳理。導管消融是治療心衰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室速電風暴、無休止室速、束支折返性室速等已被列為Ⅰ類推薦,但植入ICD仍是預防心臟性猝死的最可靠手段。藥物治療是延緩心衰進展的基礎,有適應證者可考慮植入心臟再同步治療起搏器(CRT-P)/心臟再同步治療除顫器(CRT-D)。
心內電生理檢查對先天性心臟病(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危險分層和預后評估的價值受到更多重視,對于合并高危因素如暈厥、非持續性室速等患者,推薦進行心內電生理檢查。治療通常需要考慮原發心臟病變是否矯正,是否合并心功能不良,以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等幾個方面。
植入ICD能預防心臟性猝死,但解剖因素可能會增加植入的困難和手術并發癥的發生率。此外,術后不恰當放電的概率較高,可能與房性心律失常的發生率較高有關。先心病持續性室速的機制主要是折返,也有部分與異常自律性有關,導管消融的難度較大,但近年來也取得了一些進展,總體成功率可達80%左右,導管消融不能完全替代ICD植入。藥物治療方面,需要充分考慮患者的心功能、心肌肥厚等情況,β受體阻滯劑和胺碘酮是相對合理的選擇。
運動員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臨床關注重點為運動相關性猝死。醫務工作者通過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心電圖和必要時其他補充檢查發現異常,并給予專業建議以避免運動員猝死為根本目的。共識引用了近年關于運動員心電圖正常、臨界和異常判定的國際標準,以及2015年歐洲心臟病學會(ESC)的推薦,強調對運動員可能潛在的心臟性猝死危險因素進行篩查。
簡言之,新版共識對實踐中合并不同臨床狀態的室性心律失常的診療進行了高度概括,貼近臨床實踐,更有利于指導臨床工作。在共識的制訂過程中,編委會強調利用國人的研究成果來解決實際問題,這也是本共識的特色之一。值得強調的是,室性心律失常的處理應該遵循共識,但在臨床實踐中仍需充分體現個體化的原則,不能完全拘泥于共識。
執筆人(按姓氏漢語拼音排序):
洪葵(南昌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胡宏德(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蔣晨陽(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江洪(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吳靈敏(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薛玉梅(廣東省人民醫院),楊龍(貴州省人民醫院),楊艷敏(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姚焰(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鳳祥(南京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