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瘙癢,聽著不嚴重,
不過對于每一個皮膚癢的人而言,
都是特別難受的。
皮膚癢的原因,
所以就需要使用不同的中藥。
下面是沐沐整理的教材里面能止癢的中藥。
我們來看看你還有多少有印象的。
荊芥——風疹瘙癢。
本品質輕透散,祛風止癢。用治表邪外束,麻疹初起、疹出不暢。
防風——風疹瘙癢。
本品辛溫發散,能祛風止癢,可以治療多種皮膚病,其中尤以風邪所致之癮疹瘙癢較為常用。本品以祛風見長,藥性平和,風寒、風熱所致之癮疹瘙癢皆可配伍使用。
白芷——祛風止癢,
可用治皮膚風濕瘙癢。
蒼耳子——
本品與地膚子、白鮮皮、白蒺藜等藥同用,治風疹瘙癢。
本品研末,用大風子油為丸,還治疥癬麻風,皆取散風除濕的作用。
薄荷——本品質輕宣散,有疏散風熱,宣毒透疹,祛風止癢之功,
用治風熱束表,麻疹不透,常配伍蟬蛻、牛蒡子、檉柳等藥,如竹葉柳蒡湯(《先醒齋醫學廣筆記》)。治療風疹瘙癢,可與荊芥、防風、僵蠶等祛風止癢藥同用。
牛蒡子——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本品清泄透散,能疏散風熱,透泄熱毒而促使疹子透發,用治麻疹不透或透而復隱,常配薄荷、檉柳、竹葉等同用,如竹葉柳蒡湯(《先醒齋醫學廣筆記》)。若風濕浸淫血脈而致的瘡疥瘙癢,本品能散風止癢,常配伍荊芥、蟬蛻、蒼術等藥,如消風散(《外科正宗》)。
蟬蛻——麻疹不透,風疹瘙癢。
本品宣散透發,疏散風熱,透疹止癢,用治風熱外束,麻疹不透,可與麻黃、牛蒡子、升麻等同用,如麻黃散(《雜病源流犀燭》);用治風濕浸淫肌膚血脈,皮膚瘙癢,常配荊芥、防風、苦參等同用,如消風散(《外科正宗》)。
浮萍——風疹瘙癢。
本品辛散,具有祛風止癢之功,可用治風邪郁閉肌表,風疹瘙癢。偏于風熱者,多與蟬蛻、薄荷、牛蒡子等辛涼類疏風止癢藥同用;偏于風寒者,多與麻黃、防風、荊芥等辛溫類祛風止癢藥同用。
石膏——潰瘍不斂、濕疹瘙癢。
本品火煅外用,有斂瘡生肌、收濕、止血等作用。用治濕疹瘙癢,可配枯礬用,如二味隔紙膏(《景岳全書》);用治濕瘡腫癢,可配黃柏研末外摻,如石黃散(《青囊秘傳》)。
黃柏——瘡瘍腫毒、濕疹瘙癢。
本品既能清熱燥濕,又能瀉火解毒,用治瘡瘍腫毒,內服外用均可,如黃連解毒湯(《外臺秘要》)以本品配黃芩、黃連、梔子煎服,又如二黃散(《癰疽神驗秘方》)以本品配大黃為末,醋調外搽;治濕疹瘙癢,可配荊芥、苦參、白鮮皮等煎服;亦可配煅石膏等分為末,外撒或油調搽患處,如石黃散(《青囊秘傳》)。
龍膽草——濕熱陰腫陰癢、帶下、濕疹瘙癢。
本品苦寒,清熱燥濕之中,尤善清下焦濕熱,常用治下焦濕熱所致諸證。治濕熱下注,陰腫陰癢、濕疹瘙癢、帶下黃臭,常配澤瀉、木通、車前子等藥用,如龍膽瀉肝湯(《蘭室秘藏》)。
苦參——濕熱帶下、陰腫陰癢、濕疹濕瘡、皮膚瘙癢、疥癬。
本品既能清熱燥濕,又能殺蟲止癢,為治濕熱所致帶下證及某些皮膚病的常用藥。若治濕熱帶下、陰腫陰癢,可配蛇床子、鶴虱等藥用,若治濕疹、濕瘡,單用煎水外洗有效,或配黃柏、蛇床子煎水外洗;治皮膚瘙癢,可配皂角、荊芥等藥用,如參角丸(《雞峰普濟方》);若配防風、蟬蛻、荊芥等藥用,可治風疹瘙癢,如消風散(《外科正宗》);若治疥癬,可配花椒煎湯外搽,如參椒湯(《外科證治全書》),或配硫黃、枯礬制成軟膏外涂。
野菊花——本品內服并煎湯外洗治濕疹、濕瘡、風疹癢痛
土茯苓 ——濕疹瘙癢。
本品甘淡滲利,解毒利濕,故可用于濕熱引起的濕疹濕瘡等證。《滇南本草》單用本品水煎服,治療陰癢帶下;若與生地、赤芍、地膚子、白鮮皮、茵陳等配伍,又可用于濕熱皮膚瘙癢。
秦皮——本品與秦皮等配伍,煎湯外洗,又可治療陰癢帶下
千里光——本品尚能清熱利濕,殺蟲止癢,
用治濕熱蟲毒所致之頭癬濕瘡、陰囊濕癢、鵝掌風等,可煎汁濃縮成膏,涂搽患處。
獨活——其袪風濕之功,
治皮膚瘙癢,內服或外洗皆可。
蘄蛇——麻風,疥癬。
本品能外走肌表而袪風止癢,兼以毒攻毒,故風毒之邪壅于肌膚亦為常用之品。治麻風,每與大黃、蟬蛻、皂角刺等相配,如追風散(《秘傳大麻風方》);治疥癬,可與荊芥、薄荷、天麻同用,如驅風膏,(《醫壘元戎》)。
烏梢蛇——麻風,疥癬。
本品善行袪風而能止癢,配白附子、大風子、白芷等,以治麻風,如烏蛇丸(《秘傳大麻風方》);配枳殼、荷葉,可治干濕癬證,如三味烏蛇散(《圣濟總錄》)。
蠶沙——風疹濕疹瘙癢。
本品善袪風濕,止癢,可單用煎湯外洗,或與白鮮皮、地膚子、蟬蛻等同用。
路路通——本品能袪風止癢,
用于風疹瘙癢,可與地膚子、刺蒺藜、苦參等配伍,內服或外洗。
桑枝——袪風止癢,治白癜風、皮疹瘙癢;
豨簽草——風疹,濕瘡,瘡癰。
本品辛能散風,生用苦寒能清熱解毒,化濕熱。治風疹濕瘡,可單用內服或外洗,亦可配白蒺藜、地膚子、白鮮皮等袪風利濕止癢之品。治瘡癰腫毒紅腫熱痛者,可配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熱解毒藥;《乾坤秘韞》治發背、疔瘡,與五爪龍、小薊、大蒜同用飲汁取汗。
臭梧桐——風疹,濕瘡。
本品辛能散風,燥可除濕,治風疹等皮膚瘙癢、濕瘡,可單用煎洗或外敷。
海桐皮——疥癬,濕疹。
本品辛散苦燥,入血分能袪風燥濕,又能殺蟲,故可治疥癬、濕疹瘙癢,可單用或配蛇床子、苦參、土茯苓、黃柏等煎湯外洗或內服。
萹蓄——濕疹,陰癢。
本品苦能燥濕,微寒清熱,治小兒蟯蟲,下部癢,如《食醫心鏡》單味水煎,空腹飲之,還可用本品煎湯,熏洗肛門;用于濕疹、濕瘡、陰癢等證,可單味煎水外洗,亦可配伍地膚子、蛇床子、荊芥等煎水外洗。
地膚子 ——陰癢帶下,風疹,濕疹。
本品能清除皮膚中之濕熱與風邪而止癢。治療風疹,濕疹,常與白鮮皮、蟬蛻、黃柏等同用;若下焦濕熱,外陰濕癢者,可與苦參、龍膽草、白礬等煎湯外洗患處;治濕熱帶下,可配黃柏、蒼術、等煎服。
茵陳——濕瘡瘙癢。
本品苦微寒,有解毒療瘡之功,故可用于濕熱內蘊之風瘙隱疹,濕瘡瘙癢,可單味煎湯外洗,也可與黃柏、苦參、地膚子等同用。
花椒——濕疹,陰癢。
若與吳茱萸、蛇床子、藜蘆、陳茶、燒鹽同用,水煎熏洗,治婦人陰癢不可忍,非以熱湯泡洗不能已者,如椒茱湯(《醫級》);單用或與苦參、蛇床子、地膚子、黃柏等,煎湯外洗,治濕疹瘙癢。
雞矢藤——煎湯外洗或鮮品搗敷,可治濕疹,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等。
凌霄花——風疹、皮癬、皮膚瘙癢、痤瘡。
本品性寒瀉熱,涼血祛風,宜用于血分有熱者。治周身瘙癢,《醫學正傳》單以本品為末,酒調服,亦可與生地、丹皮、刺蒺藜等同用;治風疹、皮癬,配雄黃、黃連、天南星等為末外搽,如凌霄花散(《證治準繩》)。
苦杏仁 ——本品外用,可治蟯蟲病、外陰瘙癢。
龍骨——濕瘡癢疹,瘡瘍久潰不斂。
本品性收澀,外用有收濕、斂瘡、生肌之效,可用治濕瘡流水,陰汗瘙癢,常配伍牡蠣研粉外敷;若瘡瘍潰久不斂,常與枯礬等份,共研細末,摻敷患處。
首烏藤——皮膚癢疹。
本品有祛風濕止癢之功,治療風疹疥癬等皮膚瘙癢癥,常與蟬蛻、浮萍、地膚子、蛇床子等同用,煎湯外洗,共收祛風止癢之效。
珍珠母——本品研細末外用,能燥濕收斂,
用治濕瘡瘙癢,潰瘍久不收口,口瘡等癥。
刺蒺藜——風疹瘙癢,白癜風。
本品辛散苦泄,輕揚疏散,又有祛風止癢之功。治療風疹瘙癢,常與防風、荊芥、地膚子等祛風止癢藥配伍;若治血虛風盛,瘙癢難忍者,應與當歸、何首烏、防風等養血祛風藥同用。《千金方》單用本品研末沖服,治白癜風。
僵蠶——風熱頭痛,目赤,咽痛,風疹瘙癢。
本品辛散,入肝、肺二經,有祛外風、散風熱、止痛、止癢之功。用治肝經風熱上攻之頭痛、目赤腫痛、迎風流淚等癥,常與桑葉、木賊、荊芥等疏風清熱之品配伍,如白僵蠶散(《證治準繩》);用治風熱上攻,咽喉腫痛、聲音嘶啞者,可與桔梗、薄荷、荊芥、防風、甘草等同用,如六味湯(《咽喉秘集》);治療風疹瘙癢,如《圣惠方》用本品為末,內服,治風瘡癮疹,可單味研末服,或與蟬蛻、薄荷等疏風止癢藥同用。
硫黃——外用治疥癬,濕疹,陰疽瘡瘍。
本品性溫而燥,有解毒殺蟲,燥濕止癢諸功效,尤為治療疥瘡的要藥。如《肘后方》治疥即單取硫黃為末,麻油調涂用;或配伍風化石灰、鉛丹、膩粉研末,豬油調涂治疥瘡,如硫黃散(《圣濟總錄》)。若與輕粉、斑蝥、冰片為末,同香油、面粉為膏,涂敷患處,可治頑癬瘙癢,如臭靈丹(《醫宗金鑒》)。若治瘡疽,則可與蕎麥面、白面為末貼敷患處,如癰疽發背方(《仁齋直指方》)。
白礬——外用治濕疹瘙癢,瘡瘍疥癬。
本品性燥酸澀,而善收濕止癢。尤宜治瘡面濕爛或瘙癢者。治癰疽,常配樸硝研末外用,如二仙散(《衛生寶鑒》);《證治準繩》單用白礬或配伍硫黃、乳香等治療口瘡、聤耳、鼻息肉、酒齄鼻。白礬更是治療痔瘡、脫肛、子宮脫垂的常用藥,如以白礬、五倍子為主組成的消痔靈注射液。
蛇床子—— 陰部濕癢,濕疹,疥癬。
本品辛苦溫燥,有殺蟲止癢,燥濕諸作用。為皮膚及婦科病常用藥,常與苦參、黃柏、白礬等配伍,且較多外用。治陰部瘙癢,與白礬煎湯頻洗,如《瀕湖集簡方》;現臨床治滴蟲性陰道炎較常用。《千金方》則單用本品研粉,豬脂調之外涂,治療疥癬瘙癢。
樟腦——疥癬瘙癢,濕瘡潰爛。
本品辛熱燥烈,外用除濕殺蟲、消腫止癢以奏效。治癬可與土槿皮、川椒、白礬等伍用。若與枯礬、輕粉共為細末,濕則干摻,干則油調敷,可治臁瘡,如香白散(《外科大成》)。若與雄黃等分為末,用時先以荊芥煎湯洗患處,再用麻油調涂,可治瘰疬潰爛,如雄腦散(《外科全生集》)。
土荊皮——體癬、手足癬、頭癬等多種癬病。
有較好殺蟲療癬,祛濕止癢作用。以外用治癬為主,可單用浸酒涂擦或研末加醋調敷。現多制成10~50%土槿皮酊,或配合水楊酸、苯甲酸等制成復方土槿皮酊外用,如鵝掌風藥水(《中國藥物大全》)。
濕疹,皮炎,皮膚瘙癢。可單用浸酒外擦,或配大黃、苦參、黃柏等同用。
蜂房——頑癬瘙癢,風疹瘙癢。
本品質輕且性善走竄,能祛風止痛、止癢而奏效。治風疹瘙癢,常與蟬衣等同用。
大蒜——用于癰腫疔毒,疥癬。
大蒜外用或內服,均有良好的解毒,殺蟲,消腫作用。治瘡癤初發可用獨頭蒜切片貼腫處(《外科精要》)。民間亦常用大蒜切片外擦或搗爛外敷,治療皮膚或頭癬瘙癢。
面對這么多止癢的中藥,
怎么應用,
還是辨證論治。
還有就是沐子健已經開通了
視頻號“沐子健談中醫”
與你了解更多的中醫食療藥膳知識。
你點的每一個在看,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