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養性,陶冶情操
各位最近有在讀什么書嗎?
什么?在翻看哲學的入門書籍。這么說起來,最近在商務人士之間哲學還是頗受歡迎呢。似乎有不少同道中人從哲學的智慧中重新找回了信心和勇氣。
我自己則十分推崇學以致用的讀書方式。如果發現了一本有趣的書,不論其類別是哲學、文學,還是歷史、藝術、科學,都值得我們不拘形式暢快一讀。
商業需要具備看透事物本質的判斷力以及識人用人的高超手腕。若想培養這兩方面的能力,必須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視角和思考方式。因此,重視培養一個人的素質內涵、提高其精神修養的人文哲學類書籍將在這個領域大顯身手。
閱讀實用性書籍,在匯報發言、收納整理方面掌握具體的技能技巧也不是件壞事。只不過這類書籍見效快、時效短,用不了多久就會失去用處。身處這個承前啟后的階段,并不需要太過注重其時效性,反而應該尋找一本能夠真正引導自己修身養性、與時俱進、不會輕易被時代淘汰的書籍。
但是,讀書是悟其靈魂,修其精神,并不等于死記硬背、浮光掠影,失其精髓。
即便是所謂的精英階層中,也不乏有人錯誤地將知識和教養等同理解,甚至以賣弄書本知識為榮。依我之見,無法有效指導實踐的知識都是沒有生命力的書中教條。而經商之人所追求的是能夠讓人有所建樹、造福于人的鮮活智慧。
然而,十分遺憾的是,日本的領導高層只對金錢和工作趨之若鶩,極難發現意誠心正的智慧高人。盡管現狀如此,我們在人生的道路上依然要堅持提高自我修養,凈化心靈,錘煉智慧。只有做到了這一點,才能真正收獲屬于自己的幸福。
讀書在精不在多
上節提到,提高修養、陶冶情操的重要一步在于博覽群書,然而這并不意味著讀書之道在于不加甄別地求多求廣。我們的目的是增長智慧,而非填鴨式的灌入知識。雖然這已是老生常談,但仍然請大家勿忘初衷。
“知識越豐富,越能和顧客打成一片”,這樣的考慮固然不假。但是若不能運用書中知識有效地指導實踐,這樣的“百事通”充其量也只能發揮一本“百科全書”的作用,完全不能在商戰上叱咤風云,建功立業。
實際上,我的身邊就不乏這種學富五車卻在工作上毫無建樹之人。
我認為這就是讀死書、缺實踐、少變通的典型表現。正所謂,不會用書枉讀書。我們也可以說,讀書在精不在多。
因此,請從領導和前輩的推薦中、報紙雜志的書評中找出一本能讓自己手不釋卷讀下去的書,放在案頭,時刻鞭鞭笞自己進步成長。
如果要我推薦一本案頭之書的話,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沃德所著的《商人家書:寫給兒子的信》。沃德剛開始是一名注冊會計師,后來自主創業,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該書以信件的形式按照“經營”“下屬”“婚姻”“家庭”等主題向兒子講述了一位父親豐富的人生智慧。
我很早就失去了父親,通過這本書才明白為人父者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形象,深受感動。書中有許多富含人生哲理、工作智慧的語言,讀來受益良多,真誠地推薦大家不妨一讀。
另外還有一本對我影響深遠的書籍就是在本書中多次提及的《論語》。這是記錄儒學至圣先師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的問答集。
我曾無數次地認真研讀《論語》,并將觸動心弦的重要文句記錄下來,加深印象。
讀書需過腦子,否則讀再多也無意義。精讀細研,認真記錄,然后反復誦讀。如此往復,才能使書中精華浸入身心,融入靈魂,成為一體。
但是,有一點還望各位謹記,“盡信書不如無書”。對于書中所講切不可囫圇吞棗,全盤接受。當事實不清、真假難辨的時候,更要獨立思考,帶著批判性的思維去解讀存疑內容。
囫圇吞棗、全盤接受的讀書方式無法培養自己獨立的思考能力和獨到的思維見解。讀書有道,且停且讀,給予自己一個暫停的時間去充分思考內化,讓書中所寫能夠銘記于心。
讀書之功不可廢。最好找一個閑暇的時間,與自己的愛書做一次深入的交談,再投以實踐,便能真正擁有鮮活的智慧。
積極主動參與學習進修活動
積極參加公司外部的進修會和學習會也是一個迅速提高自身修養的好辦法。
這些公司外部的活動能夠幫助我們獲得在日常工作中無法體會到的學習經驗。雖然無法保證這些經驗一定能助你飛黃騰達,但參與活動所帶來的新鮮感及對未知的期待將成為鞭笞自己成長的有效鼓勵。
如果機會合適,還望諸君多多參與。
另外,如果誠心參加這類學習活動的話,請一定選擇最前面的座位,在離演講者最近的地方用心聽取指導。
公司為了培養新生代的接班人曾舉辦過經營管理培訓班,我有幸擔任過班級負責人。據我觀察,往往提前入場、選擇靠前位置、認真聽課的都是能力超超群的有才之士。
他們為了進一步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盡量爭取與演講者交流的機會,請求對方解答自己的疑問。演講者也十分歡迎這樣好學上進的參加者,將不遺余力地與大家分享自己從實踐中總結出的各種智慧、經驗和技能。
然而,現實中有很多人好不容易參加了一次學習活動,卻選擇坐在邊角旮旯或最后面,連演講者的談話內容都無法聽清楚。在我看來,這真是浪費了一次大好的學習機會。
積極主動地參加這類學習活動,既不要有過多顧慮,也不要端著架子。這將是一個增長見識、提高修養的寶貴機會。
我曾經也同現在的各位一樣參加過各種各樣的學習會。我非常珍惜那些寶貴的機會,總是選擇坐在演講者的正前方,盡可能多地從成功者身上獲取真經。
但是,一定要避免出現過分重視公司外部活動、忽略自己本職工作的情況。曾經有同事為了參加學習會而耽誤了自己的本職工作,這種做法將對個人的仕途前程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
因此,這類活動是促進我們進步的加分項,但它絕不能喧賓奪主,凌駕于本職工作之上。
面子淺難成事
一般在各類學習進修活動后都會舉辦聯誼會,客戶也經常邀請商家參加交流性質的冷餐會。這些活動都是幫助我們增長見聞、收集信息的寶貴機會。所以,如果時機恰當,各位不妨一試。
但有人或許會產生顧慮。
“聚餐之類的活動我也覺得應該積極參加,但是自己不太會和陌生人打交道,也不是那種無事獻殷勤的性格。在這些場合想順利和人搭上話,應該注意哪些事情呢?還是說歸根結底需要有能夠自我宣傳、吸引他人的高超本領?”
不不不,如果你這么想,就真是太多慮了。與其說是要用自己的魅力去吸引他人,不如說是要對他人的魅力表現出興趣和好感。所以,在具體的交流中,可以帶著關心去了解他人愿意分享的事情,如“您現在正從事什么工作?”“您和哪些同人打過交道?”“接下來還有什么應酬嗎?”等。
當然,交流之前的重要一步是自我介紹。這是待人接物、表達禮貌最起碼的禮節。在這種場合,不需要為自己的不善言辭抱以擔心,實事求是的真誠表達才能取得對方的信任。即使不擅長攀談也不要緊,只要在談話中表現出想要了解對方的愿望,想必也不會有人對自自己的追逐者冷眼相待吧。
但是,如果希望對方在交流中能夠傾囊相授,那么最好事先對交流對象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建議大家事先摸清參會人員的背景,根據對方的公司名稱、所屬部門及工作內容提前準備一份“提問歸納單”。
將它命名為“聯誼交流會提問歸納單”,記錄在筆記本或是手機上備用。一切準備就緒,便可以根據聚會情況靈活使用這份歸納單。
參加這類社交聚會的體驗感受因人而異。有人覺得如魚得水,有人覺得渾身不自在(我也不太擅長同陌生人打交道)。但是,隨著參與次數的增加就會慢慢習慣,并且不會覺得那么苦不堪言。這種場合能夠治療許多人“面子淺”的毛病,并且有助于培養“厚臉皮”的性格,而這種性格將成為促進自身在商界成長的有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