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
解讀中央一號文件
對比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明確提出“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植物動物微生物并舉的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的表述,強調了飼草在種植業結構中的重要地位。“建設優質節水高產穩產飼草料生產基地,加快苜蓿等草產業發展”、“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合理利用草地資源,推進劃區輪牧”等有關發展飼草產業的提法,為今后我國“糧食安全”與“大食物觀”背景下的飼草產業發展指明了方向。為此,國家牧草產業技術體系對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進行了解讀。
> 在文件第一部分“抓緊抓好糧食和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中提出“加力擴種大豆油料”。深入實施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
紫花苜蓿被稱為“牧草之王”,具有耐鹽堿、耐旱抗瘠薄、固氮改土等功能,除了利用鹽堿地、沙地、低產田等土地大力發展苜蓿種植外,還要大力支持在一般耕地上發展苜蓿種植,每畝優質高產苜蓿提供的粗蛋白相當于2~3畝的大豆蛋白。尤其在奶牛養殖中,沒有任何一種飼草能夠完全替代苜蓿。種植苜蓿不僅可以解決我國優質蛋白飼料生產供應不足的短板和蛋白飼料“卡脖子”問題,還可發揮苜蓿根瘤固氮,起到改良培肥土壤的作用,增加后備耕地資源,將會在我國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中發揮關鍵作用。真正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藏糧于草”。? 苜蓿是豬飼料的理想原料(史螢華 供圖)
> 在文件第一部分明確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樹立大食物觀,加快構建糧經飼統籌。建設優質節水高產穩產飼草料生產基地,加快苜蓿等草產業發展。大力發展青貯飼料,加快推進秸稈養畜。發展林下種養。深入推進草原畜牧業轉型升級,合理利用草地資源,推進劃區輪牧。”我國是草原資源大國,同時也是多丘陵山地的國家。飼草作為重要的農業資源,通過草食動物將其轉化為肉奶,是保障我國食物安全的重要舉措。?'石漠化區域草畜一體化模式'項目成果入選中國科協十年優秀工作案例(劉國道 供圖)一是改良北方水熱條件較好的草原。我國草原面積39.68億畝,約占國土面積的26.7%。中國科學院李博院士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研究指出,我國易于改造和發揮生產潛力的草原主要分布在草甸草原地區,總量約2億畝。如果將這2億畝草原改造成穩產、高產的人工或半人工草地,草地生產力可提升2~3倍,飼養家畜的數量可翻2~3番。?川西高原改良天然草地(劉剛 供圖)二是充分利用低產田和邊際土地種植優質飼草。我國至少有2.8億畝邊際土地適宜種植苜蓿和混播草地,包括灘涂、不宜種糧的棄耕土地等,這些土地如果拿出1/4左右的面積種植苜蓿或混播草地,可滿足超過1000萬頭奶牛對蛋白質的需求。同時,種植苜蓿還可以改良土壤,可增加上述低產田和邊際土地肥力,擴充我國優質耕地面積。
?甘肅甘南天然草地改良(師尚禮 供圖)三是在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青藏高原以及農牧交錯帶等地區,建植以苜蓿為主的放牧型栽培草地3億畝;實施“放牧 舍飼”的草畜一體化工程,可以滿足3億個羊單位在生長季的飼草需求;將南方不適合種糧卻適宜產草的10億畝草山草坡中的1/5,建植成以白三葉為主的放牧型栽培草地,實施高產人工草地放牧生產肉奶工程,這2億畝栽培草地至少可以養殖1億個羊單位。? 云南尋甸“白三葉 鴨茅”混播放牧草地(薛世明 供圖)四是在華北平原、農牧交錯帶等雨熱同季地區推廣紫花苜蓿套作青貯玉米高產高效種植模式。改善由禾本科單一化種植帶來的氮肥過量施用、土壤質量降低等問題。充分利用夏季充沛的光熱水等資源,有效降低苜蓿雨季收獲難的風險,土地利用效率較單作提高20%以上,可以為當地的牛羊養殖提供優質飼草。由此可見,實施以上舉措,可使我國牛羊肉產量在現有基礎上增加1~2倍,從而減少對豬肉生產的依賴,減輕18億畝耕地生產飼料糧的壓力。我國現階段優質青貯飼料缺口巨大,開發優質飼草產品相關技術,提高草產品對玉米及豆粕的替代程度,對于保障我國草食畜牧業健康發展、提高飼草料自給率非常重要。為實現這一目標,可采取多種方式。
一是繼續提升優質飼草產品調制技術。目前流通飼草產品主要有干草和青貯飼料,調制技術對于飼草的利用價值有較大影響,如優質青貯飼料的草畜轉化率較一般的青貯飼料提高5%以上,因此大力推廣青貯新技術提升飼草品質相當于增加飼草的種植面積。二是提升飼草產品的貯存技術,我國干草捆在貯藏期間的損壞率約為5%~30%,青貯飼料在貯存期間損壞率在3%以上,做好飼草產品的保存,避免不必要的損失也是保障飼草供應的有效手段之一。三是研發優質飼草利用技術。目前我國利用技術較為成熟的為苜蓿干草、燕麥干草、全株玉米青貯,但是對于其他飼草產品的科學利用技術尚不成熟。因此,研發并示范推廣多種飼草產品利用技術不僅可以實現飼草資源的有效利用,還可以實現更多的玉米豆粕替代,促進草食畜牧業發展。此外,還可以建立林下種養結合模式,充分利用家畜進行放牧采食直接轉化,更高效的將牧草中的蛋白變成動物產品。草產品的加工、貯藏和利用技術不僅是將飼草變成產品的手段,還可避免資源浪費,保障飼草供應,更好的實現精飼料的替代。對于草原生態保護,只有在科學利用、合理利用中才能真正做到真實、有效的保護。草原多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草地畜牧業是牧區的主導產業,發展高質量草地畜牧業不僅是鄉村振興的需要,也是草原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旋律,更是詮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重大實踐。“合理利用草地資源,推進劃區輪牧”強調了天然草原在畜牧業發展中的飼草供給功能,大力開展牧區臥圈種草、退化草原改良提升天然草原牧草產量,挖掘天然草原在冷季家畜補飼和防災減災中的關鍵作用,通過農牧區耦合互補調配飼草,建立牧區抗災保畜飼草儲備體系,減輕牧區對飼料糧的壓力,減少家畜掉膘死亡率。> 在文件第二部分'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出'強化農業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基層動植物疫病蟲害監測預警網絡。'加強牧草生物災害監測預警網絡構建。首先在所有綜合試驗站設置監測點,及時監測重大病蟲害種群動態,發布預警信息;其次,以體系試驗站為主體,加強與牧草種植企業、合作社和當地主管部門合作,及時指導開展防治工作。在此基礎上,聚焦重大病蟲草害,研發防治技術,在主要發生區舉辦培訓班,現場指導防治。Δ 甘肅永昌縣苜蓿根瘤菌接種示范基地(周澤 供圖)> 在文件第三部分“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加快培育高產高油大豆、短生育期油菜、耐鹽堿作物等新品種。”
有效開發和利用鹽堿地,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我國有近15億畝的鹽堿地,目前開發利用率僅為20%。全國耕地中三分之二為中低產田,包括黃淮海平原半干旱、半濕潤鹽堿化低產耕地,東北松嫩平原蘇打堿化低產田,西北內陸干旱、半干旱鹽堿化低產田。通過常規育種技術與基因編輯、全基因組選擇等分子育種技術的融合,建立重要飼草的高效育種技術體系,加快培育適宜不同地區鹽堿地、低產田種植的優質高產耐鹽堿飼草新品種。通過在鹽堿地和低產田種植苜蓿、飼用燕麥、飼用大麥等飼草,實施草田輪作,既能提供優質飼草,保證草食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又能改良土壤,提高地力,增加后備耕地資源,從而進一步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升飼草良種繁育水平,提高種子產量,加大優良飼草品種的推廣應用面積,在西部地區的新疆、甘肅、寧夏、內蒙古等省區建立飼草種子產業基地,解決飼草種子的“卡脖子”、大量依賴進口的問題。加強飼草新品種的示范與推廣,推動“崗站企”聯合,育種崗位提供優良品種,綜合試驗站和示范企業進行優良飼草品種的示范種植,并定期召開現場觀摩會及技術培訓會,真正做到“良種良法”配套,從而做到飼草擴面增量、提質增量,促進草食畜牧業的高質量發展。? 河北滄州萬畝鹽堿地苜蓿收割忙(劉忠寬 供圖)
> 在文件第三部分“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提出“加快先進農機研發推廣。加緊研發大型智能農機裝備、丘陵山區適用小型機械和園藝機械。支持北斗智能監測終端及輔助駕駛系統集成應用”、“加大草原保護修復力度”。建立健全牧草生產全程機械化技術體系,從牧草種子生產到草產品收獲加工,著力解決各個機械化生產環節中的短板和“卡脖子”技術。以機械結構設計優化,提高機具及關鍵部件的適用性和可靠性為主要目標進行創新研究。針對我國牧草種植區域分布較廣,地形復雜的特點,依據不同種植區域的生長環境,結合區域生產條件及現狀,發展適宜的具有區域性特色的牧草機械化生產技術體系,并提高牧草機械化生產管理水平,完善牧草生產推廣體系,強化牧草產業科技支撐,加快牧草機械化生產產業化進程。以5G、大數據、云端智能等新興技術為依托,加強各個產業環節的聯動性,結合人工智能技術針對各個生產環節需求及特點將圖像識別、液壓電控、自動導航、傳感遙控等多項先進技術融合草業裝備的創新、優化中,逐步實現完整的智能化、集成化和標準化生產體系。由于長期超載過牧和缺乏科學管理,截至2013年,我國仍有超過1/3的草原處于中度或重度退化狀態。經過多年努力,國內目前形成了圍欄封育、松土、切根、補播、施肥、建立人工草地等多種草地改良技術,其中機械化改良技術有著較強的適應性和可推廣性。鑒于土壤擾動過大容易遭受風蝕或水蝕,天然草地機械化改良的關鍵科技問題是要機械化構建適宜牧草生長的土壤單元體結構,研發低擾動、無翻垡、不揚沙的機械化草地改良技術。退化草原修復機械化發展要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針對中國草地資源現狀與特征,與退耕還草、禁牧休牧輪牧等草原重大保護工程措施相結合,用機械化技術解決我國草地保護與利用的實際問題。?牧草體系與企業聯合開發新型免耕補播機可實現多物種補播;倒T形開溝器,滿足最小動土量(王德成 供圖)> 在文件第八部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提出“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辦好中國農民豐收節。”以牧草為主題,助力中國農民豐收節。在部分牧草主產區以“豐收分享,走進牧草產業”等為主題舉辦牧草豐收節主題活動。如:舉辦牧草新品種發布會:展示最新的牧草品種,介紹新品種的特點和應用前景。舉辦牧草種植技術交流會:邀請牧草種植專家,分享最新的牧草種植技術和經驗。舉辦牧草加工技術展示會:展示牧草加工技術的最新發展,介紹新的加工設備和工藝。舉辦相關論壇討論:邀請政府、科研、企業等代表,共同探討牧草產業的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舉辦牧草種植知識競賽:設置有獎知識競賽環節,鼓勵參與者學習和掌握牧草種植相關知識。舉辦牧草健康飼養宣傳活動:強調牧草對畜牧業的重要性,推廣健康飼養理念,提高人們對于牧草飼養的認識。舉辦牧草展覽會:展示各種牧草的種植、加工和應用情況,吸引參觀者了解更多關于牧草產業的信息。? 那曲尼瑪縣牧民集體豐收牧草的喜悅(多吉頓珠 供圖)> 在文件第八部分“健全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提出“強化政策保障和體制機制創新。加強鄉村人才隊伍建設。支持培養本土急需緊缺人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計劃,開展農村創業帶頭人培育行動,提高培訓實效。”
多管齊下,培養牧草鄉土生產人才。在牧草優勢產區實施鄉村牧草人才振興工程,夯實“專業人才——技術人才——鄉土人才”的梯隊化、系統化人才隊伍建設。一是理清鄉村牧草產業振興的關鍵人才需求。針對不同區域、不同環節等,通過實地調研,明確具體的牧草產業人才現狀、緊缺人才及未來需求趨勢等;二是加強牧草專業精英技術人才培養儲備。合理引導大學、科研機構設立對口技術專業的學科,確定培養方向及規模,從長遠視角儲備人才;三是落實牧草人才實訓基地。聯合國家及地方科研機構等,在省(市)、縣、鄉不同層面,引導專家教授深入基層一線,通過開展現場技術示范指導等培訓,加強實踐技術人才培養,發揮人才實訓基地作用;四是實施牧草企業家(能人)技能示范服務工程。積極培育牧草產業發展(企業家)“領頭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帶動鄉土牧草技術人才培育。? 青海玉樹牧民田間學校培訓牧民技術骨干(劉剛 供圖)? 四川紅原牧民田間學校培訓牧民技術骨干(劉剛 供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