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汽車】站在160年的新起點 長安汽車的歷久彌新
前不久,福建艦正式下水,中國讓世界再次大開眼界,但這并非個例。從5G技術到量子計算機,世界見證了中國的科技進步;從基建規模到高鐵長度,世界見證了中國的速度;從中醫到中國武術,世界見證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進入新時代,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從“中國速度”到“中國質量”,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以質取勝享譽世界,成為閃亮的國家名片。而這時,那些汽車行業中流砥柱般存在的中國車企,所爆發出的歷史底蘊與蓬勃生命力,顯得格外引人注目。今年,是長安160周年,它也得到了來自各行各業中國企業的祝福。近日,長安汽車與眾多品牌聯合互動的海報在朋友圈頻頻刷屏。長安160周年,包括五芳齋、中國郵政、中國移動、立白集團、晨光文具等在內的中國企業,以聯名海報的形式為長安慶生,呈現出跨越百年品牌間的文化交匯,在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也體現了這些品牌與時代同行的創新文化與精神延續。事實上,這些共慶長安160周年的企業,也都是在各自行業穩步前行的中國企業代表,而這些企業與長安汽車一同,將中國智造推動到了全新的階段。例如,中國移動的聯名海報中,展現的是5G技術為人們帶來的美好生活,而長安汽車在5G互聯技術方面所取得的長足進步,在汽車行業也同樣為消費者帶來了美好的科技體驗。而非遺剪紙大師楊兆群的聯名互動海報,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剪紙細膩,組合傳統祥瑞與長安汽車設計元素,將長安汽車在設計領域的理念盡數體現,也表達出長安汽車對于未來的大膽探索與突破創新。而五芳齋的海報,則將兩種中國元素結合到一起,展現了“食”和“行”兩個方面的“中國味道”。當這些中國元素一同出現在長安160周年的聯名海報上時,特定的時間與特定的角色,就形成了特定的繽紛效果:當前,中國品牌力量與日俱增,長安160周年的形象與創新相結合,與消費者達成了一種精神共振。歷史的意義是什么?在于銘記過去的好或者壞,也在于傳承經典的厚重感。如果沒有歷史,時光和我們,就好像兩條平行的拋物線。當長安汽車行至第160年之時,我們不妨回過頭,看看過去的長安汽車,留給中國汽車時代的那些驚鴻一瞥。1862年(清同治元年)11月,李鴻章授命英國人馬格里和中國官員劉佐禹在上海松江城外一所廟宇中創辦上海洋炮局,這便是長安汽車的前身,也是最早成立的洋炮局。新中國成立后,1958年,中國第一輛吉普車——“長江牌”46型越野吉普車在長安誕生;1959年,20輛“長江牌”46型吉普車作為受閱方隊領隊車參加新中國成立10周年閱兵儀式。當時間進入20世紀70、80年代,在那個改革開放的初級階段,長安汽車也開始重新審視世界,并立下了一個目標:生產中國人自己的汽車,造福人民奔小康。80年代初,長安積極實施“軍轉民”戰略,以技貿合作形式進入汽車領域,開始生產小型汽車,開啟了第一次創業征程。短短幾年時間,長安就取得了傲人的成績。1986年,長安牌微型汽車年產量突破1萬輛;1993年11月,第10萬輛長安牌汽車下線;1996年10月13日,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于同年正式上市。21世紀初期,長安汽車來到了市場累計銷售100萬輛的歷史性節點,同時,長安也在這段時間迎來了多家合資公司的成立,實現產值、收入雙雙突破100億。2003年,長安從商用車為主的企業,正式進入乘用車領域,也正式開啟了第二次創業的歷程。當時正值國民收入進入2000美元的檔次,中國正在進入汽車社會,人民對于私家車出行的渴望,日益高漲。順應歷史潮流,與時代同行,長安堅決做大做強,成為中國汽車四大集團之一。2011年,長安汽車迎來了第1000萬輛下線。到了2017年下半年,整個市場不再快速增長,自主品牌陣營的市占率在日益縮小。輿論看到的是自主岌岌可危,而長安汽車的管理者,卻從重重危機中看到時代機遇,毅然決定進行第三次創業。這一次不同于前兩次。前兩次都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一無所有的時候,似乎別無選擇,只能硬著頭皮往前沖;而這一次,長安已經擁有了龐大的固定資產、產品序列和目標市場。這一次自我革命,如果失敗,意味著以前數代長安人攢下的家業劇烈震蕩,影響的是7萬個家庭的飯碗,代價不可想象。但是,長安汽車沒有錯過命運的召喚,事后證明,這是為數不多的轉型窗口機會。時至今日,我們看到的是長安汽車第三次創業的成果,從技術到產品,全面開花。堅定不移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堅定不移推進新能源“香格里拉計劃”、智能化“北斗天樞計劃”兩大戰略落地;形成自主板塊四大品牌結構,形成多維度產業布局;以“經營用戶”為準則發布五大承諾,持續提升用戶滿意度;優化產品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和落后產品,內部管理去除冗余環節等。技術層面來看,長安汽車始終堅持技術創新,掌握了新能源三電核心技術,具備控制系統軟硬件開發、電池系統集成設計、電驅系統集成設計等核心能力,累計申報專利580多項。長安自主研發智慧芯,可適配于混合動力、PHEV、EV、燃料電池等所有車型,其性能指標與成本甚至超過了國際一流供應商。將“超低能耗”和“愉悅智能”打造成持續領先的核心競爭力,能耗水平持續領先行業10%以上。而長安汽車在其新能源平臺架構上的優勢,則保證了電動電氣化的快速落地和良好的車型適配性。目前,長安汽車已經形成了MPA、EPA以及CHN平臺,三大平臺各有側重,且涵蓋了從入門車型到高端車型。面向未來,長安汽車還將打造智能化電動汽車SDA架構,滿足用戶出行的全場景需求。擁有了核心技術和先進平臺的保障,長安汽車迅速將優勢轉化為產品。具體來看,高端智能電動車品牌阿維塔,其首款車型阿維塔11在亮相后備受關注;全新數字純電品牌“長安深藍”旗下的首款車型SL03也即將上市;另外,長安旗下微型純電車Lumin 在上市后立即點燃了消費者的購買熱情,上市11個小時訂單突破15800輛。同時,長安藍鯨iDD混動系統的首款車型UNI-K iDD的上市,也讓UNI序列全面開啟了電氣化之路。由此也可看出,在各大汽車廠商全力發展新能源的當下,長安汽車深度洞察消費者需求,并快速在新能源的多個領域進行了品牌和產品的針對性布局,為后續的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不打無準備之仗”。既然決定要全面布局電氣電動化,自然要做好萬全準備。從品牌和產品方面,我們很容易感受到長安汽車對于新能源領域的戰略思維與決心。為了加快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轉型的步伐,長安汽車在智能化領域同樣收獲頗豐。通過大力發展“北斗天樞”計劃,目前長安汽車已掌握了視覺感知、多模融合等200余項核心技術,其中集成式自適應巡航(IACC)、遙控泊車(APA5.0)、遠程智能泊車(APA6.0)等26項技術國內首發。在智能化落地方面,長安汽車的含金量也頗高。從目前來看,長安汽車智能網聯汽車銷量占比已提升至72.4%,2020年后新上市的乘用車已實現100%聯網;掌握L3級智能駕駛輔助關鍵核心技術30余項,實現八大核心功能。而更高級的L4級智能駕駛輔助功能,長安汽車已經積極布局,目前該技術已實現在開放道路場景下的示范運營。長安汽車堅持以創新技術引領企業發展。為了全力保障研發質量,積極提升研發速度,長安汽車將每年銷售收入的5%投入到研發之中,“十一五”至今,已累計投入超過1235億元;整合全球資源,在重慶、北京、河北定州、安徽合肥、意大利都靈、日本橫濱、英國伯明翰、美國底特律和德國慕尼黑建立“六國九地”各有側重的全球協同研發格局。與華為、博世、騰訊等成立聯合創新中心;同時還與騰訊成立梧桐車聯合資公司,打造車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開放平臺等。同時,長安汽車還成立了軟件科技公司,形成了整車軟件平臺協同發展的全新生態,為電動電氣化的快速轉型創造了絕佳的軟硬件環境。未來,長安汽車將重點聚焦在電池、電驅、電控等領域,開展新能源產業的全面布局。電池系統集成領域,將持續研發CTP(電芯集成到包)、CTV(電芯集成到整車)等集成工藝并實現量產,2025年電池系統實現年產能約70萬套。在電驅領域,將在2021年發布的超集電驅的基礎上,打造新一代深度集成電驅。而在電控領域,將推進下一代功能+區域深度融合架構開發。以產品為依托,長安汽車在2025年前,至少還要推出26款新能源產品,同時在銷量上也將上一個大臺階。到2025年,長安汽車總銷量達到400萬輛,其中,長安品牌300萬輛,新能源銷量達到105萬輛,占比達到35%;2030年,長安汽車銷量達到550萬輛,其中,長安品牌450萬輛,新能源銷量達到270萬輛,占比達到60%,海外銷量占比達到30%。在更遠的目標上,長安汽車將在2027年實現碳達峰,并在2045年實現碳中和。在設計、制造、供應鏈、可再生能源和材料包裝等全產業環節,全方位降低各環節碳排放,至2030年,長安供應鏈較2020年降碳30%。當長安汽車的前兩次創業在不同階段都為長安汽車帶來飛躍式發展的時候,在全新市場環境下的第三次創業,正在為長安汽車帶來邁向全球領先車企的驅動力。朱華榮說:“中國品牌不是旁觀者或跟隨者,而是并跑者,甚至是引領者。我相信未來10年將會誕生世界級的中國品牌。”長安汽車所展現出的創新力和生命力,在這樣一個年份的照耀下,顯得更具含金量。以歷史為積淀,以創新為驅動力,長安汽車正在面向未來,駛向未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