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看懂歐洲古代建筑史
5 個月前 · 來自專欄 建筑: 本應發生的革命
這段時間我雖然很忙,沒有專門的時間來寫文章, 但是我也在思考,怎么寫這個歐洲建筑史, 才能即簡潔,又清晰, 還能讓讀者喜歡(并關注)。您現在看到的是第4次修改的版本。
通常的建筑史一般從遠古講起,按部就班的按年代來寫, 可是這樣十分鐘可能看不完,所以我決定分不同主題寫, 多名人名建筑、多圖, 大家可快速翻看便對歐洲建筑史有大概印象。
原始建筑
很多人可能一直有這樣的疑問: 為什么歐洲能建造出來高大的大理石建筑, 而我們就只能局限在木頭? 這一問題的答案是地理資源不同。 歐洲多高山河流, 有豐富的石料資源, 而我國古代聚居在大河流域, 缺少石料而富于泥土樹木。 世界的原始建筑中, 也正是歐洲較早地拋棄了地穴式建筑。
愛爾蘭的巨人之路(The Giant's Way),火成玄武巖
既然石頭多, 那么原始建筑肯定少不了石頭,其中最著名的是英國的巨石陣, 而更加民用一的是位于蘇格蘭的史前蜂巢形石屋。
蘇格蘭Lewis鎮的史前石屋
這個石屋是將石塊層層疊起并向內收縮, 一個形成疊澀拱(Corbel Arch),有點像我們小時候拿象棋或者麻將落起來的那種結構。這個建筑可以說是歐洲建筑于東亞建筑分流的一個標志。
歐洲的原始建筑除了石頭, 也存在過圓形樹枝棚樣式的建筑,因為其性能遠不及石頭建筑, 所以逐漸銷聲匿跡了。
古埃及建筑
古埃及與歐洲相鄰, 相互關系密切。 古埃及主要的建筑類型有三個:金字塔、門樓、神廟。
金字塔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放一個不太一樣的:
彎曲金字塔
這個外形奇怪的金字塔是公元前2600年由法老薩夫羅修建的。當時修建一般才發現角度太大, 這樣下去底座會支持不住, 因此臨時改變角度。埃及人能意識到這一點, 證明他們的已經有很高的物理學經驗知識。
門樓(Pylon),很多人翻譯成牌樓,是建在通往神廟路上的大門, 體現一種威嚴的感覺。
高聳建筑即為菲萊神廟的門樓
接下來就是神廟了。 神廟是古埃及主要的宗教建筑。以盧克索神廟(Luxor)為例,神廟內有大量高大宏偉的石柱。 埃及人當時對柱式,從裝飾到比例已經有了十分嚴格的規定, 而這一些規定也很大程度被古希臘繼承。
盧克索神廟
埃及柱式
古希臘-羅馬建筑
古希臘到古羅馬建筑, 可以說是建筑史上最輝煌的一頁了,其影響至今很大。 其成就可以概括為希臘的柱式、羅馬的拱。這里要提一下古羅馬人維特魯威,他的《建筑十書》從各個角度詳細地記載了古羅馬建筑的建造過程和數據, 在其后很長一段時間也是權威一般的存在。 維特魯威在書里記載了三種柱式,即多立克柱、愛奧尼亞柱、柯林斯柱。而后文藝復興又出現了五柱式的分類, 增加了塔司干柱和復合柱式。
左起:塔司干、多立克、愛奧尼亞、柯林斯、復合式
兩張圖對比,還是可以看出希臘柱式中埃及的影響的。 希臘的柱通常具有擬人化的含義, 如柯林斯柱以其纖細的形態通常用于表現女性,而多立克的粗大堅固則是男性的象征。
圖中可見柱式是中間粗、兩邊細的。這是應用了“視力矯正法”對人眼透視的“近大遠小”進行認為矯正的結果。
下圖的宙斯神廟,為柯林斯柱式。
相較希臘的圓拱始終不大重視, 羅馬對圓拱的應用卻是極多的。如下圖的君士坦丁堡凱旋門。 而這種aAa的結構, 也被后人稱作凱旋門母題, 為后人廣泛地模仿。
這樣單獨一個筒拱難免太過單一, 尤其是當羅馬成為基督教國家后, 建造教堂就用到了十字拱。 十字拱由兩個筒拱交叉而成。除此以外, 羅馬人還發明了即為壯觀的穹頂。如下圖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擁有跨度極大的拱頂, 而支撐這個拱頂并將接在四個方角的結構叫做帆拱。
而中國古建筑, 拱的發展只停留于筒拱。
圣索菲亞大教堂
古羅馬建筑有名的形式包括澡堂(澡堂是古羅馬主要的社交方式之一)、大廳、劇場、教堂和水利工程等。其中很有趣的一個建筑是戴克里先澡堂。 澡堂是歷來被基督教所嫌棄的一個場所, 但是這個澡堂卻被改成了教堂。
卡利卡拉澡堂
羅馬風建筑(Romanesque)
基督教徒認為, 教堂式上帝的家。 上帝的家里怎么能容的下花花綠綠的裝飾呢? 所以在中世紀早期,教堂主要模仿羅馬建筑, 而且形制笨重死板, 給人密不透風的感覺。
一個典型的羅馬風建筑就是意大利比薩教堂(Pisa Cathedral),坐落在著名的比薩斜塔旁邊。從教堂的正面可以看出,這個教堂式模仿了廳堂建筑, 內部卻實用拱建造,比較特別。
修道院也通常是羅馬風建筑。 修道院在羅馬拱的基礎上創新了六分拱,整體依然給人壓抑、莊嚴的感覺。
哥特式建筑(Gothic)
如今很多東西都可以叫哥特的, 不論是一些帶棱角的字體還是暗黑系的服裝,都可以冠以哥特式的名字。然而真正的哥特式建筑卻是有明顯特征和比較嚴格的定義的。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于1143年是巴黎的圣丹尼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決了各拱間的肋架拱頂結構問題,有大面積的花窗玻璃。 教堂的落成典禮上,各地的主教都目睹了這種這種教堂的宏偉, 并將這種風格帶到整個歐洲。哥特式建筑也因此在當時被成為法國式建筑。
圣丹尼教堂
如何分辨一個建筑是不是哥特式呢?
第一, 先看教堂正面的拱。哥特式教堂不同于羅馬式在于其使用的尖拱(Pointed Arch)。尖拱顧名思義他的拱式有一個尖的,大家可以自行對比。
大家很熟悉的巴黎圣母院
第二, 由于哥特式建筑使用的四尖拱劵,使其外墻需要的承重減少, 這給了其建造大面積窗戶的機會。所以哥特式建筑普遍擁有很大的窗戶和窗欞,并配有馬賽克玻璃等精美裝飾。
哥特式教堂典型的玫瑰花窗
第三,精致的肋(limb)。由于哥特式教堂結構決定由四尖拱來承受更多重量, 因此有必要對肋進行加固, 而這些加固都是非常精美的。
哥特式教堂的特征很多, 比如高聳的塔樓、飛扶壁等等, 在此不再贅述。
亞眠大教堂的飛扶壁
法國四大哥特教堂:蘭斯主教堂,亞眠主教堂,
,博韋主教堂,大家可以對照一下上述三個特點
蘭斯大教堂
沙特爾大教堂
博韋大教堂
早期文藝復興建筑
標志著文藝復興建筑開始的,是百路乃列斯基的佛羅倫薩主教堂, 其一轉風格, 是建筑史的一大進步。
說起文藝復興, 不得不提的就是坦比艾多廟(Tempietto)。這種建筑形式是空前的, 但是其對羅馬建筑的理解卻也是十分準確的。 這一形式也被后人所模仿。
Tempietto
之前以上的全部建筑, 我們生活中都難以接觸到, 但是下一個我們生活中多少會沾點邊,那就是“帕拉提奧母題”。 帕拉提奧母題是一種全新的柱于拱的結合方式,有條不紊。
帕拉提奧母題
如果大家覺得上圖陌生, 但是像這樣的
其節奏都是一脈相承的。
后來日本的一著名現代建筑“生命大樓”也使用了這個母題, 感興趣的朋友們可以關注我接下來可能更新的現代主義建筑史。
巴洛克風格
巴洛克(Baroque),原意為不圓的珍珠,引申意為不常規的美。 顧名思義,17世紀意大利建筑常常使用大量新穎的結構和大量繁復的裝飾, 甚至邏輯錯亂。
“巴洛克, 就是要震撼并愉悅你的感官”
巴洛克的起源有的說法是米開朗琪羅逝世前設計的比亞門。 比亞門各種不相干的元素看似雜亂的堆疊在一起,根本不在乎柱式理論, 甚至拱也是雜亂不同的堆疊在一起的。這讓我想到披頭士的一張專輯《Liverpool Sound Collage》里面的歌曲, 各種音樂元素的扭曲與拼貼, 給人以神奇的體驗。
這, 在精神上說就是巴洛克的。
比亞門(Porta Pia),1562
巴洛克的大師是貝尼尼(Bernini),其著名作品St Andrea大教堂一舉打破了希臘所謂“中庸”的理論, 并打破了原有的扁平的正面。
St Andrea 大教堂
圣彼得陵墓內的神龕更是一個生動的例子。在這里,柱式都扭曲了, 何種裝飾在房頂上堆積、下垂、纏繞, 給人一種錯亂的觀感。這種感覺正是巴洛克的要領所在。
當然, 巴洛克最著名的建筑莫過于法國的凡爾賽宮了。在當時,鏡子由于技術限制造價即為高昂, 但是就是為了追求這種夢幻的觀感, 不惜金錢代價去打造。這種夸張和極端的設計在政治中也有所體現, 例如路易十四的“朕即國家”。
巴洛克的極端設計理念與當時上層社會普遍的紙醉金迷的風氣不無關系。而設計理念也因內部的腐敗而逐漸走向衰亡,至今其評價仍然爭議不斷。
新的材料、新的建筑
工業革命后,由于鋼鐵和玻璃的批量生產, 使得新的結構和設計成為可能。 其中最為有名的便是英國的水晶宮和巴黎埃菲爾鐵塔。
水晶宮(1851)是維多利亞時期為了萬國博覽會而建。 最初為其征詢設計時, 得到了兩百多份設計方案, 幾乎都是嚴謹的古典建筑。 然而, 這次博覽會承載的不是幾百個教徒, 而是蒸汽機、起重機、輪船、火車和成千上萬的游客。 因此, 全部設計都被否決。 在生產力發展產生的新建筑形式需求時, 傳統的古典建筑顯然不能勝任。正當組織方一籌莫展之際, 出身花匠的J·帕克斯頓從溫室獲得靈感, 設計了這個建筑。
水晶宮由地下埋設熱水管道和火爐來加熱, 這樣終于不免于失火, 水晶宮也并沒有幸存。 與之相比, 艾菲鐵塔便是十分幸運了。 景觀建造前后命途坎坷, 但是最終留了下來。
建造中的埃菲爾鐵塔
為了方便在鐵塔內升降, 奧梯斯還使用了他發明的蒸汽升降機。 直到如今,OTIS依然是一家競爭力很強的電梯公司。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材料的發展都是顛覆性的、革命性的, 給建筑理論帶來了徹底的改變。這拉開了現代主義建筑的序幕, 無數新奇大膽的建筑思想頓時百花齊放, 這是建筑史上的一個春天。
我將在接下來的文章里也用本片的形式簡略介紹現代建筑史, 歡迎關注。
-----------------------------------
最后,當然, 高中課余寫文章不易,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支持!非常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