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閱 讀 更 多 育 兒 文 章
文 |大西西 編輯 |瑪麗
01
周末晚上和朋友去籃球場散步,熙熙攘攘的人群都聚焦在一對爭執的母女身上。停留了一會兒,大概知道了事件的始末。
女兒還想和小伙伴玩游戲,但是媽媽想回家了。很常見的爭執,女兒卻哭的撕心裂肺。
原來,上次也是這樣時,媽媽承諾下次允許她玩到十一點。小女孩覺得很委屈,明明說好的又不算數了。
這好像是很多父母在與孩子起沖突時采取的策略,承諾下次帶你去,下次讓你玩,無數個下次之后就這樣不了了之。
可是孩子卻記得清清楚楚,一直在數著日子,等著父母承諾的下次。他們不知道的是,根本就沒有下次,這不過是父母的敷衍而已。
02
央視紀錄片《鏡子》中,高一學生家明一心想去做流浪歌手、做背包客,被父母阻攔后,輟學在家,不愿意跟父母溝通,脾氣變得暴躁易怒。
家明的所有憤怒不是因為父母的阻攔,而是來源于父母的說話不算數。
家明控訴道:“他們說考完試,我可以想干嘛就干嘛,可是考完試以后,他們說等他們有時間請假再帶我去,他們說話不算話,就跟逗小孩一樣。”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總是會無條件的相信父母。
父母許下的每個承諾里,都承載著孩子滿滿的信任,但也因為父母說話不算數,信任在一點點消失。
家明不愿跟父母溝通,是因為早就對他們失去了信任。
03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言傳身教是最好的教育。孩子正處于認知階段,會以父母的行為方式,作為自己模仿和復制的對象。
因此,父母的行為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與他人的相處模式。
倘若父母不斷的失信于孩子,孩子也就會變得不守承諾了,孩子會認為父母都可以失信,那我又何必遵守自己的諾言呢?
曾子就是一個很好的示范,用自己的行動教育孩子要言而有信,誠實待人。
一天,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要跟著她。曾子的夫人允諾說:'你回去,我回來時為你殺豬。'
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給他兒子殺豬吃。他的妻子說:'我不過是開玩笑罷了,你居然信以為真了。'
曾子說:
孩子從父母那兒學習知識,聽取教誨,現在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而且雖然你現在可以哄住孩子,但過后等他知道了,就不會相信你的話了。
在孩子的眼中,父母的一字一句都是最堅定的基石和后盾。
“我答應你的,一定會做到”,是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04
父母要如何做呢?
不要輕易許諾,保持諾言的稀缺性
孩子對諾言的重視源于它的稀缺性,如果父母總是輕易許諾就會喪失這樣的權威,既不利于父母去實現,也不會引起孩子的重視和積極響應。
而且,過多的承諾會引起孩子的誤解,認為可以不斷索取父母的承諾獲得心儀之物,這樣的承諾反而事倍功半,是父母需要規避的錯誤做法。
言出必行,說到做到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既然父母答應了孩子的事情就務必要兌現諾言,而不要把對孩子說過的話當作耳邊風,隨意棄置不理。
說到做到,對每件承諾的事情有回應和反饋,這是一切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
諾言會遲到,但永不缺席
如果確實因為迫不得已的原因而不能及時兌現諾言,那么父母應該及時解答解釋并提出備選方案。
大人每天日理萬機,這件事情可能微不足道,但是孩子在心中已經盤旋了好久,這件事情寄托了他們很多的期待。
因此,和孩子商量備選方案或者讓孩子提出建議,或者盡快彌補上拖欠的諾言,這樣用行動告訴孩子:諾言會遲到,但不會缺席,父母是值得信任的。
“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這言語或許有點偏激,也是有道理可尋。
有人說,一個人,就像一棵樹,可能長在山上,可能生在平原,腳下的泥土,呼吸的空氣,承接的雨露,都會變成它生命的一部分。孩子就是那顆小樹。
其實你說話不算數的樣子,比孩子不聽話更糟糕。
只是你沒發現而已!
作者簡介:大西西。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臺,分享提升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有用、有趣、有態度的育兒好文。注:本文所有圖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