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14、15日,受廣州時代華商邀請,中國文化網絡傳播研究會副會長、長春大學網絡國學院院長金海峰教授為國學智慧研修班學員做《論語與儒家智慧》專題講座。
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需要從儒家開始,了解儒家需要從認識孔子開始,認識孔子我們需要從《論語》開始?!墩撜Z》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span>
《論語》是孔子去世后,由他的弟子們,相互討論而編撰成的孔子語錄集。
讀《論語》,要橫著閱讀、豎著理解,什么意思呢?橫著閱讀,就是不必非得從前往后按著順序讀,從哪里翻看都可以,開卷有益,因為《論語》并非按照邏輯關系設計的前后章節。豎著理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當你隨手翻開《論語》閱讀時,只要有一個概念出現了,你就把書中所有這類的概念收集一下,比如說你讀到“君子”這個概念,就把有關“君子”的論述句子都找出來,比如:“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等等。收集整理之后,孔子對“君子”的論述,就清晰地展示出來,就像把一顆顆散著的珍珠,穿成一串串精美的項鏈。當你把一個概念都找全,系統化之后,你對《論語》就很熟悉了,像“仁、義、禮、智、信”,像“學習、勵志、中庸、和諧、孝悌、忠恕、知行、志氣”等等,因為《論語》所說的這些話,都是中國人引經據典經常用的,使用頻率高,成為大家共同的語言系統,“子曰”,就是《論語》最慣用的表達方式,也是中國人最喜歡引用的方式,所以,朱熹在《四書集注》里,引用了二程關于《論語》的讀書感受,“程子曰:‘讀《論語》,有讀了全然無事者,有讀了之后,其中得一兩句喜者,有讀了之后,知好之者,有讀了之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金教授受聘為國學智慧班導師
金教授說:“傳統的智慧,都源于人生的實踐。古圣先賢的貢獻就在于,他們把豐富的學養和畢生的經驗,總結成一條條格言式的至理名言,留給了我們后人。后人把這些經驗運用于生活,通過實踐得到再印證,再度傳播,經常反復,進而凝聚為人生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