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經典中的經典、博大精深若能悟得一二將會終身受益。這本經典已在我的書架上很長一段時間了,雖然早就知道應該讀一讀但也只是偶爾看看,并無太多的主動。今天終于通讀了一遍,感悟頗多忍不住也想說說。雖然知道認識淺薄、理解也有很多不當之處,但是權當是記錄自己與“道”結緣的起點吧。
這是一本對話體經書,雖然書中并無具體指出對面是誰。它繼承了《易經》的部分內容也有《金人銘》的痕跡,部分內容有多種解釋或者斷句,理解起來非常困難。讀后回想印象深刻的主要是以下幾件事:
1.作者談話的對象主要為:士,王,圣。例如,第二章中“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四十一章中“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七十八章中“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等。
2.作者推崇的重要主張是:無為。例如,三十七章中“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五十七章中“故圣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此處無為有三重意思,一是不亂為,二是不強為,三是有所不為。
3.作者推崇的理想狀態為:嬰兒,樸,水。例如,第十章中“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十八章中“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絕學無憂”,七十八章中“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等。
4.作者文中得道人物的代表是:吾,我。例如,十三章中“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五十三章中“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徑”等。
5.作者哲學思維的關鍵字:有,無。例如,第一章中“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第十一章中“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等。
6.作者主張的“道”的別稱:陰陽,一,大。例如,第二十二章中“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二十五章中“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四十二章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等。
7.作者游說時說話的方式為:先講天道如何再說人道應如何,意在強調人道應該效法天道。例如,第八十一章中最后一句話“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等。
8.作者對強調內容的表達方式為:多次重復,首尾呼應,正反對比。例如,十二章中“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六十七章中“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等等。
《道德經》堪比圣經,需要多次研讀、反復品味,方能窺得其要義之一二。這是與道結緣的開始,愿有幾于道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