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法是用寒涼藥物的清解熱邪的作用,以治里熱證的一種治法,但是,里熱證有熱在氣風,營分,血分,熱盛成毒,以及熱在某一臟腑之分,因而清法之中,又有清氣分熱,清營涼血,氣血兩清,清熱解毒,以及清臟腑熱的不同,清法的應用范圍非常廣,尤其治療溫熱病中更為常用。火熱最易傷津耗液,大熱又能傷氣,所以在清法之中常配伍生津,益氣之品。若溫病后期,熱灼陰傷,或久病陰虛,熱伏于里的,又當清熱與滋陰并用,更不可單用苦寒直折之法,熱必不除。張仲景在《傷寒論》中清法的應用也相當多,今天主要介紹白虎湯證和竹葉石膏湯證。
《傷寒論》說:“傷寒,脈浮滑,自汗出者,里有熱邪,白虎湯主之”。脈浮為表有熱,滑為里有熱,此為陽明表里俱熱之證,此里當屬經絡之里,不是臟腑的里熱,還為衛表之熱,屬于熱在氣分。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白虎湯主之”。傷寒脈微細,身無熱,小便清白而厥 者,是寒虛厥也,當溫之。脈乍緊,身無熱,胸 滿而煩厥者,是寒實厥也,當吐之。脈實,大小 便閉,腹滿硬痛而厥者,熱實厥也,當下之。今 脈滑而厥,滑為陽脈,里熱可知,是熱厥也。然 內無腹滿痛不大便之證,是雖有熱而里未實,不 可下而可清,故以白虎湯主之。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一身皆被三陽熱邪所困,故身重難以轉側,胃之竅出于口,熱邪上攻,故口不仁,陽明主面,熱邪蒸越,故面垢,熱結于里則腹滿,胃熱過盛則譫語,熱迫膀胱,故遺尿,熱蒸肌腠故自汗出。胃熱津傷,當用白虎湯大清胃熱,急救津液。
白虎證為純熱證,白虎湯中石膏清熱除煩,知母清熱養陰,佐以粳米、甘草和中,以助胃氣,甘寒并用,共奏清熱除煩、涼血止渴之功,為清熱之良劑。
《傷寒論》說:“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此條文說明了傷寒之邪,傳入陽明,脈浮,發熱無汗,說明表證不解,雖然有煩渴的征象,也是大青龍湯證,是不能用白虎湯的,這里主要說明了白虎湯的使用,是在無太陽表證的前提下,因為白虎湯只解熱而不解表。凡是里熱熾盛,傷津較重,或伴傷氣癥狀,熱、渴、煩、汗、舌紅、脈大為主癥,可選白虎加人參湯,速生其津液,胃經熱久傷氣,氣虛不能生津者,必須人參養正以回津液。
若傷寒、溫病、暑病余熱未清,氣津兩傷,胃氣不和,癥見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口干喜飲,氣短神疲,或虛煩不寐,舌紅少苔,脈虛數者,可選用竹葉石膏湯。《傷寒論》說:“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本條敘出少陽熱邪傷陰,氣血俱耗,而表現的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的證候。該證是一個少陽、少陰、太陰合證。見此少陽熱傷陰液者,宜清熱滋陰,方選竹葉石膏湯。方中竹葉、石膏療心火、清胸熱;人參、麥冬、甘草、粳米、大棗,緩脾而益陰,健胃以和中,補心陰不足;半夏、生姜制逆氣。
此方即易白虎湯大寒之劑為清補之劑,具有清熱滋陰的功用。半夏性溫,與清熱生津藥配伍使用,消除其溫燥之性,使降逆止嘔的功效增強,使人參、麥冬補而不滯,使石膏清而不寒。本方多用于熱病后期、高熱雖除,但余熱留戀氣分,故身熱有汗不解,脈數;余熱內擾,故心胸煩熱;氣短神疲、脈虛數等氣虛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