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 陸XX。性別: 女。年齡: 39歲?;闆r: 已婚。單位:蘇州。職業: 行政。
就診時間:2018-4-8 科別:針灸科。節氣: 清明。氣溫: 10度。
主述: 眼肌痙攣3月余,加重1月。
現病史: 患者9歲時嚴重傷于寒流鼻涕,時而流鼻血,雙眼澀喜眨眼,11歲時出現肺氣腫、哮喘,過敏性鼻炎,鼻子聞不到味道,繼而長鼻息肉,雙側鼻竅都有,在15歲(1996年)、20歲(2001年)、26歲(2007年)、30歲(2011年)、34歲(2015年)時各接受一次鼻息肉摘除術,眨眼比別人多。35歲開始痛經、月經提前3天、色暗,大量白帶無異味,且眼睛干澀,頻繁眨眼,咽部不適。去年初開始兩眼上眼皮經常紅紅的,然后就開始褪皮,沒有疼痛感,去年底突發雙眼瞼頻繁抽動,雙眼處于半盲狀態,經某院檢查診為“干眼癥”,予滴眼液(不詳)滴眼一月無效,癥狀嚴重到看東西像看快進的電影,在外面走路需要人扶著才行,某眼科醫院又予干眼超聲熱霧化氧療、兩支眼藥膏和一支眼藥水涂眼治療9天,干澀感好了,但是眼睛還是不停的眨。又經上海某耳鼻喉醫院檢查診為:“眼瞼痙攣”,予注射肉毒素治療,從手術室出來時就立馬覺得眼睛不眨了,但是半個月下來,這些癥狀沒有減輕,還有嚴重的跡象??旖咏胧鳡顟B,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某院認為既然肉毒素對她沒有作用,建議開顱做“神經干疏理手術”,因患者懼怕手術,現經人介紹前來求治予余?,F癥見:鼻根部、唇口以上面部略腫大明亮,雙側眼瞼痙攣強直態,眼睛睜不開,雙眼處于功能性失明狀態,用手硬撐開上下眼瞼,才能在痙攣間歇期看到物體,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自理。納可,寐不安,半夜1-3點會醒,醒來不易入睡,冬天手腳冰冷,二便調。胃寒凝、三焦寒、肺寒、肝寒。舌:紫黯,水滑,舌尖左右有齒痕。苔:花剝,舌尖左右、舌根光剝苔,舌根、舌尖部有縱深裂紋。脈:沉緊。三焦沉寒、肺徹寒、心寒、脾寒、肝腎寒、胃寒凝。
既往史:兒時患肺氣腫、哮喘,過敏性鼻炎,15歲開始至今接受5次鼻息肉摘除術。慢性萎縮性胃炎(2018年2月4日體檢發現)。
體檢: 額竇、雙側上頜竇、雙側蝶竇、篩竇處可觸及條索狀結節,伴壓痛,輕壓即痛(++++)。鼻梁有壓痛,輕壓即痛(++++)。
實驗室檢查: 蘇州大學附屬第一醫院2018年4月18日(影像號:2327859)MR[顱腦面聽神經平掃(3.0T)](頜面部)示:雙側面聽神經與雙側小腦前下動脈結合緊密,以左側為著。小腦腦干未見明顯異常,雙側上頜竇、篩竇及蝶竇粘膜增厚。診斷:1.雙側面聽神經與雙側小腦前下動脈結合緊密,請結合臨床。2.雙側上頜竇、篩竇及蝶竇炎癥。
初步診斷:中醫: 鼻齆
筋惕肉瞤
西醫: 鼻息肉5次術后
面肌痙攣
治則: 壯水之主,大補氣血,柔筋止惕。
處理: 1.寸口針 qd.X74天
取穴:肺、三焦、脾、胃、腎、大腸、心、肝、膽、腎、小腸、膀胱。
操作:捻轉瀉法,寒氣得出后雷火藥灸留針1小時。
2.中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qd.X74天。
復診日期:2018-6-22。節氣:夏至。氣溫:18度。天氣:晴。
病情變化:眼睛睜開的時間明顯長了,但偶爾還會要閉一下。
處理: 1.寸口針 qd. X22天
取穴:肺、三焦、脾、胃、腎、大腸、心、肝、膽、腎、小腸、膀胱。
操作:捻轉瀉法,寒氣得出后雷火藥灸留針1小時。
2.中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qd.X22天。
復診日期:2018-7-14節氣:小暑。氣溫:25度。天氣:晴。
病情變化:面部虛浮腫脹消失,鼻腔通利,眼肌痙攣消失,眼睛睜閉正常,但眼肌一天內會出現2-3次眼睛不會閉合的輕微抖動。
處理:上班,停止針灸,吃中藥以鞏固療效: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qd.X27天。
復診日期:2018-9-11節氣:白露。氣溫:30度。天氣:晴。
病情變化:痙攣無復發,面部舒適。
辯證分析:面肌痙攣即一側或雙側面部不隨意、陣發、節律性抽搐,最早及影響最嚴重者為眼輪匝肌,逐漸影響到同側面部的其他肌肉,初期為眼瞼跳動,嚴重時呈痙攣或強直性發作。情緒、勞累、精神因素等可使癥狀加重。目前已知大約有80%~90%的面肌痙攣是由于面神經出腦干區存在血管壓迫所致。現代西醫學對此尚缺乏特效治法。目前一般采用對癥藥物治療,或伽馬刀手術治療,但效果均欠理想。如:1.藥物治療:除苯妥英鈉或卡馬西平等藥對一些輕型患者可能有效外,一般中樞鎮靜藥、抑制劑和激素等均無顯著療效。過去常用普魯卡因、無水酒精或5%酚甘油等做莖乳孔處注射,以造成一時性神經纖維壞死變性,減少異常興奮的傳導,一次注射量為0.3~0.5ml,以達以出現輕度面癱為度。劑量過大將產生永久性面癱,劑量過少3~5個月后仍要復發?,F已很少采用?,F在采用肉毒素注射,雖然短時間內有一定效果,但時間長了會產生耐藥性,容易引起面癱。2.射頻溫控熱凝療法:用射頻套管針依上法刺入莖乳孔內,利用電偶原理,通過射電使神經纖維間產生熱能,溫度在65℃~70℃,在面神經功能監測儀監護下,控制溫度使神經熱凝變性,以減少傳導異常沖動的神經纖維。術后同樣要發生面癱,在1~2年內的面癱逐漸恢復過程中又會舊病復發,否則電熱過度,痙攣雖可長期不發作,但取而代之的是永久性面癱。3.手術療法:(1)面神經干壓榨和分支切斷術 在局麻下,于莖乳孔下切口,找出神經主干,用血管鉗壓榨神經干,壓榨力量應適當控制,輕則將于短期內復發,重則遺留永久性面癱。如將遠側分支找出,在電刺激下找出主要產生痙攣的責任神經支,進行選擇性切斷,效果雖較壓榨術好,但術后仍要發生輕度面癱,1~2年后亦有復發。(2)面神經減壓術 即將面神經出顱之骨管磨開減壓,系1953年首先由Proud所采用。在局麻下鑿開乳突,用電鉆將面神經的水平垂直段骨管完全磨去,縱行切開神經鞘膜,使神經纖維得以減壓。(3)面神經鋼絲絞扎術 用直徑1mm鋼絲將面神經干絞扎,做永久性壓榨,絞扎程度可以隨意調整,方法簡便可靠,適用于年老體弱、不宜進行開顱探查者,更適用于一般基層醫療單位。局麻,于耳垂后下,沿下頜角做弧形切口,分離腮腺后緣,找出面神經主干,取不銹鋼絲貫穿于乳突前方骨衣上,扭緊固定以作為支點,然后繞穿神經干絞扎之,一面絞扎一面觀察面肌活動,直到痙攣停止而呈輕度面癱為止。一般以眼裂閉不上達1~2mm為宜。鋼絲留置切口外,暫不剪斷,俟次晨觀察痙攣有無復發,再做最后一次壓力調整,剪去多余的鋼絲,埋入皮下。術后如有復發,可打開切口,找出鋼絲尾段現進行絞扎。如長期面癱不恢復,亦可進行鋼絲松解。本法的缺點是術后肯定要有3~6個月的面癱,復發率較高,達30%。(4)顱內顯微血管減壓術 Jannetta于1966年倡用,是目前國際上神經外科常用的方法。全麻,采用枕下或乙狀竇后徑路,切除枕骨做3×4cm骨窗,切開腦膜,進入橋小腦角,找出Ⅶ、Ⅷ顱神經,如發現有占位性病變或蛛網膜粘連即進行切除和分解,如有壓迫性血管,可在顯微鏡下利用顯微器械給以分離開,如果分不開,可用Silicone或Teflon片隔墊開,亦可用肌肉片填塞在血管與神經之間。這些血管多是小腦前下動脈絆,是腦干的主要供血者,手術中如有損傷出血或誘發血管痙攣或血栓形成,都將引起腦干缺血水腫,造成嚴重不良后果。即使內聽動脈痙攣或血栓形成,也可致全聾。臨床上觀察到,1/3的病人動脈穿行在Ⅶ、Ⅷ神經之間,或絆頂有內聽動脈支進入內聽道,進行血管減壓術操作都會遇到困難,或者根本不可能進行分離和墊隔,還有不少病人查不到可壓迫的血管,因此血管減壓術也無法應用。為此,有人設計出一套新的手術方法,叫顱內段面神經干梳理術,取得滿意效果。(5)顱內面神經干梳理術(神經縱行劈裂術) 按血管減壓術操作,進入橋小腦角,找到Ⅶ、Ⅷ顱神經,游離出面神經干,于腦干根部與內聽道口之間,用纖刀順其長軸進行多層次劈開,按痙攣的程度確定劈開的層次,一般劈開10~20次,多者可劈開數十次,將原來壓迫的血管梳理后,恢復原位。經2~5年隨訪,手術有效率可提高到98%以上,而復發率減低到6%。本法主要優點是適應證比血管減壓術廣,復發率少而治愈率高,特別是減少了耳聾并發癥,現已取代了血管減壓術。其所以有效,可能是神經纖維梳理后,破壞了神經根區的異常電位蓄積,阻止了異常沖動的電位發放。
面肌痙攣屬中醫筋惕肉瞤,“筋惕肉瞤”證出《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指筋肉抽掣跳動。面肌覆蓋口眼耳鼻七竅,患者夙疾鼻炎,雙側切除過5次鼻息肉。若夫鼻者,清氣出入之道路也?!端貑枴吩唬何鞣桨咨胪ㄓ诜?,開竅于鼻?!鹅`樞》曰:肺病者,喘息鼻張。又曰:肺虛則鼻塞不利,和則能知香臭矣。又屬手少陰心經,《素問》曰: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又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督脈之交會。劉河間曰:傷風寒于腠理而為鼻塞者,寒能收斂,陽氣不通暢也。俠鼻孔兩旁五分名迎香穴,屬手足陽明大腸胃經之會,直兩目瞳子,名巨髎穴,屬足陽明胃經、陰蹺脈之會。又屬足厥陰肝經,因肝經上入頏顙。頞,亦作齃,即鼻山根,俗呼鼻梁,屬足陽明胃經、督脈之會。又屬足太陽膀胱脈,足太陽脈起目內眥,上額交巔絡腦,足陽明脈起于鼻,交頞中,旁約太陽之脈。故鼻之通利與肺、心、胃、督、大腸、陰蹺、肝、膀胱諸經之脈氣平和皆有關系。
肺為氣之主,通竅于鼻,肺氣和,陰陽升降,氣血和平,則一呼一吸,榮衛行焉,自然氣息調停而香臭辨矣?;蛉羝咔閮润迹鶜馔鈧瑒t清濁不分,泥丸汩亂,諸證迭起矣。《經》云,形寒飲冷則傷肺。蓋肺受寒邪,則先見于鼻。若風冷隨氣乘于鼻腦,則髓涕流注,津液交流不能自收,謂之流涕,鼻淵是也,30年前患者9歲時傷寒后流涕。夫血之與氣相隨而行,寒傳入心或肝或膽或三焦,君火相火虛而外浮,乘于血氣,則虛熱之氣逼血妄行,上自鼻孔中出,謂之鼻衄,故患者時而流鼻血。虛熱則津液中干,《氣厥論》曰:“膽移熱于腦,則辛頞鼻淵,鼻淵者,濁涕下不止也,傳為衄衊瞑目。”衄者,鼻出汗血也,又謂之蔑。血出甚則陽明太陽脈衰,不能榮養于目,則目瞑暗,故雙眼澀喜眨眼。津液冷滯,壅作寒痰,歲月淹延,壅塞水道,三焦通調水道,《素問·靈蘭秘典論》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通百脈,通命門元氣,腎主骨,痰搏三焦,衰命門火,寒主收引,肺之氣道為軟骨,氣管收縮,內有壅塞之氣,肺有膠固之痰,外有非時之感,故肺氣腫;原有夙根,胸中多痰,偶觸風寒,或遇勞傷腎,氣管痙攣,痰結于喉間,與氣相擊,隨其呼吸,呀呷有聲,即令人哮喘。肺為風寒所傷,津液冷滯,鼻氣不宣,故香臭不聞;冷氣停聚,寒入心經,血脈陰凝,歲月淹延,轉加壅結,壅作鼻齆,故變生息肉,此乃內經所謂:“心肺有病,則鼻為之不利者也?!保灰螂p側鼻竅被息肉所堵,則鼻形如蛙狀,雖手術切除息肉,但鼻周經絡壅塞厚痰未減,故面目虛浮,鼻根部、唇口以上面部略腫大明亮;厚痰擁虛熱,蒸于肺門,如雨霽之地,突生芝菌也,故每次術后息肉復生,患者近22年5次切除雙側鼻息肉。寒氣壅滯于上,為邪熱留伏不散,則為鼻瘡,故MR示雙側上頜竇、篩竇及蝶竇粘膜炎癥;原有舊證,沉著于里,一時偶感風寒而致窒塞聲重,或流清涕,故為“過敏性鼻炎”;鼻竇炎癥日久則變為腐潰臭汁,不能從鼻前庭排出,只能經后咽部流出,故咽部不適。經云:肝經上入頏顙,下絡陰器,肝主藏血,主疏泄。疳汁侵肝經,經云:濕為陰邪,其性重濁粘膩,易阻滯氣機,濕濁內阻胞宮,則血寒凝滯,氣機不利,故35歲開始痛經、經血色暗;經云。其宗氣走于鼻而為臭。夫宗氣者。胃中生發之氣也。因濕濁溢入胃經損其脾胃則營運之氣不能上升,脾失統血,故月經提前3天;中氣不能上升而下陷,胃中水飲亦下趨,故突發大量白帶,無異味。濕濁傷陽,水氣不化,故眼睛干澀;雙眼胞為脾之巢,濕濁困脾,寒氣壅滯于上,君火相火邪熱留伏不散,目腫瞼爛,故去年初開始兩眼上眼皮經常紅紅的;鼻梁、上額竇、雙側上頜竇、蝶竇、篩竇間空隙構成眼巢骨性結構,濕濁由眼部皮膚、血脈入肌肉,阻礙陽氣,氣滯水停,水氣不化,久成癆干,故現眼胞干燥褪皮,西醫謂之“干眼癥”;古醫云:疳蝕肢體,則瘡癢不痛,故眼瞼沒有疼痛感。醫圣張仲景曰:“肉瞤筋惕者,非常常有之。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陽氣受阻,津液涸少,氣血兩虛,筋肉失養,則惕然而跳,瞤然而動,而見筋振動惕之癥。”《西匯通醫經精義·上卷·臟所主》云:“肝之合筋也,筋象甲乙木,故為肝所合。人但知筋著。于骨節間。而不知筋實與肝通蓋肝中有大膈膜。內連肥網。外連皮膚。凡有瘦肉。皆有網膜包之。凡肉之網膜。其兩頭皆連于筋。肝之氣。即從內膈膜發為外之網膜。由網膜而發為筋。筋所以為肝之合也。中醫但言其義。未言其形。今借西法。指出跡象。尤為確實。合者。相連之謂也。凡瘈疭筋抽。皆是內膜。伸縮收放。因牽動其筋而然。若不知筋所發生之源。則不能治也。”筋位于深部,濕濁由眼部皮膚、血脈、肌肉入筋骨,阻礙陽氣,故去年底突發雙眼瞼頻繁抽動,雙眼處于半盲狀態;鼻部寒濁順手足太陽、足厥陰之脈逆入腦,腦部血脈遇寒則緊,歲月淹延,泥丸汩亂,至上頜竇后部小腦動脈血流不暢,血管增粗,故MR示:雙側面聽神經與雙側小腦前下動脈結合緊密,面神經易受血管搏動刺激異常放電,而面肌痙攣諸證迭起矣。鼻梁、上額竇、雙側上頜竇、蝶竇、篩竇間空隙構成眼巢骨性結構,疳癆由眼部皮膚、血脈、肌肉入筋骨,筋肉失養,故雙側眼部筋肉最先累及,眼肌持續痙攣,眼睛睜不開,雙眼處于功能性失明狀態,用手硬撐開上下眼瞼,才能在痙攣間歇期看到物體,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自理。故究其所因,肺、心、胃、督、大腸、陰蹺、肝、膀胱諸經陽氣和則鼻自無病,陽氣充足,氣行血旺,氣血精則養神,柔則養筋,則面肌無虞亦,安可不急急于鼻腔、雙側上頜竇、蝶竇、篩竇炎以圖治哉?治宜和三焦通水道,化寒痰溫鼻竅,以壯水之主,大補氣血,柔筋止惕。故設寸口針瀉三焦、肺、心、脾、肝、腎、鼻、腦寒痰以通調水道,疏導陽氣,輔中藥《傷寒論》經方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散寒,經3個月寸口針為主,4個月中藥為輔治療鼻炎,隨著30年的鼻炎夙疾漸漸向愈,面部虛浮腫脹消失,鼻腔通利,面部舒適,眼肌痙攣漸漸消失,隨訪4月無復發,面部無任何不適。
以下是患者本人寫的就醫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