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春節期間,央視的一檔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在全國熱播,圈粉無數,尤其是“00后”才女武亦姝的精彩表現,更是掀起了一陣“偶像風”,她含笑說出的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也讓很多中國人第一次感受到《詩經》的天然和原始之美。見識了一位位才思敏捷、口吐蓮花的選手,我們才明白“腹有詩書氣自華”的真正含義。沙畫中尋得詩境,飛花令秀出才思,一場詩詞的宴會讓觀眾嘆為觀止,更是在朗朗上口的清詞麗句中如沐春風,心曠神怡。
古詩詞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文化財富之一。一檔電視節目似乎觸碰了所有現代人沉睡的情懷神經,瞬間喚醒了中國人骨子里的文化情思,也讓一句句、一篇篇在書本里沉寂千年的古詩詞重新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寥寥長風,蓬蓬遠春,雨打芭蕉,綠肥紅瘦……古詩詞的世界確有一番別有洞天的美感。正如武亦姝在接受采訪時所說:“‘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古人說沒什么好送的,就送你一整個春天吧。這多美呀,現代人給不了你。”你看“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在詩人眼里,自然萬物總比人類敏感,對于春天的到來,雨雪有心,蟲魚有知;你再看“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萬物生靈知曉著自然最深的秘密,對于自然萬物,古人有著最誠摯的謙卑。從“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到“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詩詞中,我們最能發現大自然神奇的匠心。
蟬飲清露,月照故鄉,杜鵑啼血,松柏不凋……古詩詞更是以豐富的意向寄托著詩人的人生感悟、政治抱負、家國情懷。面對永恒的江山、無邊的風月,陳子昂吟出“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憤慨,張若虛寫下“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情思。在詩詞中,我們感動于杜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忠君愛國,景仰于謙“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的剛正品格,敬佩岳飛“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英雄氣概。吟誦他們的詩詞,讓詩人成為我們的偶像,便是在“文化自信”中追尋中華民族最純粹的精神家園。
古人說,“不學詩,無以言”。然而今天,我們習慣了簡單直白的溝通方式,語音代替了文字,表情包代替了心情。不知不覺間在網絡語言里沉浸了太久,我們熟練地說著段子,卻無法給遠方的朋友寫一封深情的長信;我們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卻無法對著日記本傾訴哀傷;我們收藏了太多的表情包,卻無法向愛人傾訴每一次動情的瞬間。面對“骨橫朔野,魂逐飛蓬”的悲壯、“塞客衣單,孀閨淚盡”的凄涼,鐘嶸在《詩品序》中寫道:“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是的,詩詞能夠寫風骨,傳神思,表心志,詠情采。今天,即便我們不能背詩寫詩,但是,只要懷著一顆“詩心”,我們仍然能夠用更有文采的語言去表達,用有情趣的審美去選擇,用更富詩意的方式去生活。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與“詩詞大會”遙相呼應,中辦、國辦在春節前夕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列出詳實的任務清單,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對這項工作進行專題闡述。東風灑雨露,會人天地春,我們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春天也來了。
“遵四時以嘆逝,瞻萬物而思紛,悲落葉于勁秋,喜柔條于芳春”,是的,“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我們在為節目中選手的才氣所折服時,也應該看到,詩詞不僅是一種奪人眼球的“才藝”和“技能”,它們更能成為我們走向遼遠歷史、走向大千世界、走向心靈深處的橋梁。所以,不懂平仄也絲毫不妨礙我們鋪陳欣賞。我們期待能有更多像“中國詩詞大會”這樣“曲高”但不“和寡”的節目,我們期待更多的孩子能像武亦姝一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找到一方凈土,我們期待更多的人能通過鑒賞詩詞、閱讀經典提升氣質涵養,塑造優秀品格。我們期待著中華傳統文化的春天,讓詩詞歌賦“飛入尋常百姓家”,在中華文明的沃土中,化作春泥,清香永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