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與諸君一道云游杭州飛來峰,相信諸君已經對這種藝術形式多有了解了,飛來峰雖美,但美不過今天要說的重慶大足石刻,現在就和小探君一同去看看吧!
大足寶山千手觀音
相傳“大足”這個名字的由來,是因為武則天把年號改為“大足”,寓意為“大足天下”,后來唐肅宗使用這個年號在巴蜀地區設置大足縣,取“大豐大足”之意。
01
石刻的故事
大足石刻所在位置
大足石刻造像是我國石窟藝術的優秀代表,在藝術史和宗教史上都有重要地位。石刻造像主要以佛教造像為主,于唐時開鑿,盛于兩宋,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主要分布于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這“五山”之中。
大足石刻分布圖
在很久很久以前
大足最早的宗教石刻造像是唐高宗永徽和乾封年間(公元650年和655年)的寶山鄉尖山子摩崖造像和寶山建廓村造像,距今已有1340多年。
寶頂山山坡石刻群
在這近四百年時間里,石刻造像的鑿刻幾乎未間斷過。不過歷史上大足石刻最興盛的時期,莫過于北山時期和寶頂山時期。
大足北山石刻 釋迦說法龕
令人心痛的毀損
大足石刻的命運非常坎坷,據南山的宋代石碑記載,南宋末年,蒙軍進攻四川,大足石刻造像遭受極度摧殘,而且出現了人口遷移,官吏不作為的情況。這時寶頂造像被迫中止,到元代州縣的制度被行省制所代替,石刻造像就從此衰落了。雖然明代初期曾經一度復興,但是已經不復唐宋時的輝煌。
修繕造像
直到清代和民國時期都有零星造像,但是已不成氣候。后世也有盜割事件發生,被盜割的佛像為北山多寶塔1號龕釋迦牟尼像。
被盜割的北山佛像(圖源自@人民網)
追回的被盜佛頭(圖源自@人民網)
如此精美的大足石刻,命途卻如此多舛,可真說得上是“紅顏薄命”了。
02
展開說說石刻造像的美
寶頂山造像
一拐進大佛灣,小探君就被依山而鑿的大片造像驚住了!寶頂山造像以宋代為主,前后歷時70多年,是南宋僧人趙智鳳主持營建的“密宗”佛教的道場。宋代三教合流的趨勢也影響到了當時的文化藝術,故而在這個時期,時人對于“美”的看法不同于前代,出現了不少風格各異的石窟造像。例如反映“來世”的地獄變相和六道輪回,和著重于“貪嗔癡念”的縛心猿鎖六耗圖。
寶頂山20號龕 地獄變相
六道輪回——你相信來世嗎?
你見過這么宏偉的鬼嗎?六道輪回圖說的是佛教“十二因緣、因果報應、轉世輪回”內容。藍面轉輪王兩手攀著一個大輪盤,輪盤分為四層,內層中心坐一修行者,心際飛出六道毫光,將輪盤分為六個部分。每道毫光上都有小圓圈,圓圈內端坐著佛或是菩薩,意為“萬源發于心,一切由心造”。
寶頂山3號龕 六道輪回
六道輪回圖規模之大、內容之獨特。使其與大足其他造像相比顯得更加特殊,在石刻藝術史上不能說是獨一無二,也算得上是獨樹一幟了。
輪盤細節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九品往生,功德夠嗎?
這一龕表現了九品往生的畫面。與北山第245窟觀無量壽佛經變相龕宏大的說法場面不同,寶頂山變相龕更為通俗易懂,色彩也更加明快。
北山245號龕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
龕壁有眾尊者聽經,場面宏大
畫面上部是近乎圓雕的西方三圣,下部雕刻九個往生場景,并附有相應的題記,此外還在龕兩端崖壁上各雕刻了八幅圖,對應經典中的十六觀。
寶頂山18號龕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
西方三圣中的主尊阿彌陀佛,也就是無量壽佛,雙手施彌陀定印,下方有四尊站立的菩薩,中間兩尊菩薩手捧蓮花燈,這是接引西方凈土的象征物。菩薩周圍有尊者像,或禮拜或持物,面容精致,栩栩如生。
“十六觀”細節
縛心猿鎖六耗圖——貪嗔癡念?戒了!
看過無量壽佛之后您可別急著走,《觀經變》和《地獄變》之間還有一幅頗有趣味的《縛心猿鎖六耗圖》。龕正中主像為一個卷發人,趺坐在蓮臺上,懷抱寧靜躺臥的猿猴。
寶頂山19號龕 縛心猿鎖六耗圖
可以看到懷中的猿猴
之所以懷抱猿猴,是因為猴子心性輕浮躁動,難捉難調,常舍一取一,所以在佛教中常以其比喻凡夫的妄心。又以“猿”來比喻人的心識,代表著眾生的心識如猿猴般無法安止。《論語》中也有關于三猿猴“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的典故。
“三不”猴
卷發人頭頂上方橫書“縛心猿鎖六耗”六字。其左側豎刻“彌勒化佛”四字,意指卷發人即為彌勒化身。其右側還豎刻有“傅大士作”四字。在卷發人所坐的蓮臺下,刻六條繩索。其終端各縛犬、鴉、蛇、狐、魚、馬六種動物,并用文字標明各自相應代表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即所謂的“六耗”、“六窗”和“六根”。
造像全景
蓮座下有六條鎖鏈
地獄變相——審判時刻來了!
寶頂山佛教造像不同于傳統的佛教造像,造像的題材集中于某一個“故事”,大幅的“地獄變”、“六道輪回”造像比起寶相莊嚴的菩薩造像以及憨態可掬的彌勒,則頗有些反叛意味。
寶頂山20號龕 地獄變相
地獄變相細節圖
日本作家芥川龍之介曾寫過一部名為《地獄變》的作品,用以思考藝術與人生之間的聯系。
地獄變相圖(局部) 唐 吳道子
而寶頂山造像則將時人關于此類“奇怪”的幻想鑿刻于石壁之上,一改宋代造像的柔美祥和之相,使其展現出多元化的風格和價值。
北山造像
寶頂山上的造像是以宋朝為主,而大足另一處驚世之作北山造像大多是唐代的。雖然北山造像的開鑿時間不算是最早的,但是這個時期算得上大足石刻中最興盛的時期,這是由于唐末藩鎮割據,川渝地區憑借地勢成為眾多節度使屯兵之地,也是文人的隱居之所。后來唐玄宗與唐僖宗南下避難,一些藝術家與能工巧匠也隨之南遷,這就為大足石刻的發展提供了一片沃土。
北山245號龕 觀無量壽佛經變相(局部)
北山造像的題材以觀音最為突出,被譽為“中國觀音造像的陳列館”。北山的觀音像之所以有代表性,是因為其觀音造像風格由“神圣不可侵犯”的神相逐漸轉向世俗化,觀音像的姿態開始多變,不只局限于雙手合十,結印等固定姿態。也是這個時候出現了地藏觀音合龕。
北山253號龕 觀音地藏龕
千手觀音——秀美寶相,慈悲心腸
從晚唐開始,造像風格已經開始了轉變。
北山9號龕 千手觀音
北山石刻9號龕的千手觀音,坐于金剛座上,頭戴寶冠。胸前有瓔珞裝飾,帔帛從兩端垂到座前。腳下踏著蓮花,身體兩側浮雕出“千手”。
千手觀音細節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普遍認知中的的千手觀音像各手姿比較單一,但大足造像中的千手觀音手姿則出現了一些變化,有托法器、合十等多種姿勢。
主尊左側信徒
主尊左側有一個虔誠的信徒,面向觀音,雙手托缽,正在接著從觀音一掌中流出的甘露。這個信徒頭部已經殘毀,沒有上衣,只著短褲,像是一個餓殍形象。
龕頂祥云
從觀音雙手所托化佛的頭頂向龕兩側壁有一些祥云裝飾,每朵云中基本上都有飛天刻像。
媚態觀音——靈動明艷,衣袂飄飄
看到這個標題,你一定會覺得奇怪,在我們的普遍認知中,觀音像都應該是慈悲莊嚴的,用“媚”字來形容簡直是大不敬,實際上“媚”字在古代文獻中的釋義是“喜愛、美好”的意思。
媚,美也。——《爾雅》
媚,好也。——《廣雅》
煙視媚行。——《呂氏春秋·不屈》
石韞玉而山輝,水懷珠而川媚。——陸機《文賦》
綠筱(竹)媚清漣。——謝靈運《過始寧墅》
古人認為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的渡厄者,自然會心生喜愛,加之晚唐以后觀音造像的審美逐漸世俗化,這才多以秀美慈祥的女神形象出現。
四川樂山媚態觀音像,靈動優美
北山佛灣125號龕中的媚態觀音,又名數珠手觀音。這尊觀音赤足站在蓮花臺上面,身體微斜在石壁上,就像一位少女。頭戴精美的花冠,目光卻充滿了慈祥善意,嘴角微微上翹,美而不淫。身著長裙,衣袂飄飄,含蓄卻又不拘謹,動靜相得益彰,仿佛是只有夢中才會見到的神女。
北山125號龕 數珠手觀音
這位觀音右手拿著念珠,左手搭在右手手腕上,神態安然自若,分明就是一位集慈祥,善良,大度和美好于一身的神女啊!
衣飾靈動,肘帶飄飛
此尊觀音造像身高不過三尺,體型嬌小,背光僅一橢圓形,將整個身體籠罩于其中,雖然簡單,但卻將身體背光和諧地統一在了一起。
水月觀音——鏡花水月,神韻自在
你見過這么唯美的觀音“姐姐”嗎?北山113號龕與133號龕又是另一種類型的觀音了,此尊造像以環境命名,表現了觀音坐于蓮座之上觀賞水中之月,所以叫做水月觀音。
北山113號龕 水月觀音
龕外的門楣和兩側門柱上都有水波狀紋樣,觀音背后刻有月亮,充分顯示出了水月觀音的意境。
?
衣飾細節
頭戴華冠,上身著短衫下身著短裙,長發飄飄垂于肩部,纓絡裝飾于胸前,裙帶宛若迎風上下飄動。再加上安定,淡然的面部表情,讓人既感覺美,又有神圣的觀感。
頭部細節
從這兩尊造像我們可以發現,觀音像已經不僅僅局限在經典之中,而是越來越接近現實生活中的人,用世俗生活中的普遍形象來表現以前高高在上的神的形象,說明了晚期石窟藝術不拘泥于教義的程式化,將神的形象人性化,人神合一。
北山133號龕 水月觀音
觀音坐于蓮花之上,一腿踏于蓮朵之上,另一腿垂于水面,作戲水狀;左手撐于蓮花臺之上,右手則輕輕捏起衣裙的一角,神情自然,頗具風韻。
衣飾細節
除此之外,北山造像負有盛名的觀音像還有很多,與前代不同的是,觀音像越來越不像“神”,而是越來越像“人”,這表明了在這一時期中國雕刻藝術實際上是十分發達的,社會主流思想的轉變也如實反映在了藝術創作上。
?
安岳石刻中的水月觀音像
03
山外有山,美外還有更美
大足石刻中的“神跡”也不止于以上的造像。還有一些久負盛名的大幅造像。
寶頂山千手觀音像細節
“國寶中的國寶”——千手觀音,是大足石刻中最著名的石刻。此尊千手觀音是有金身的,古樸慈祥,是比較典型的樣式。
寶頂臥佛
寶頂臥佛,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長31米,在佛教教義中稱作釋迦涅盤圣跡圖,寶頂山第11龕。釋迦牟尼雙眼微閉,臥于石壁之間,有各弟子陪伴在側。
佛陀涅槃時陪伴在身邊的諸弟子呈女相
具有唐宋造像特色
大佛灣內最大的洞窟造像群當屬圓覺洞,在洞壁的兩側儼然整齊地排列著文殊、普賢、普眼等十二位覺行圓滿的菩薩。在小探君游覽的過程中,洞中的觀音正好被一寸天光所籠罩,禪意滿滿。
被天光籠罩的觀音像
面容慈悲,衣飾華美
圓覺洞中其他造像
釋迦牟尼潛心修行,這也是十分有名的佛教故事。
造像中的釋迦牟尼正在修行,表情慈悲,宛若生人
寶頂山華嚴三圣像
04
結語
觀世音,聽世情,人情薄,世情惡。在大足石刻開鑿的那些動蕩不安的年代里,戰亂和饑餓沒有磨滅工匠們的靈感,磐石與刻刀也不曾辜負了一尊尊或秀美或莊嚴的寶相。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人生至苦,也總有雨過天晴的一天,且看看大足石刻中各寶相的面容,也有一瞬的安寧與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