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得民心,再得天意,得到了民心,天意也就不遠了”
中國崛起無疑是21世紀以來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也是全球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新洗牌,從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發展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改革開放開始,我們只用了四十年的時間就完成了英國兩百多年的奮斗結果。
這樣的成績與毛澤東和鄧小平兩位偉人的高瞻遠矚是分不開的。
之所以所有國人都相信我們一定能夠崛起,是因為毛主席和小平同志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為這一天的到來埋下了伏筆。
中國崛起不可阻擋的第一個原因在于,中國已經發現了正確的發展道路,那就是從農村到城市,從勞動密集型到資本密集型,從輕工業到重工業,從低端制造業到高端制造業再到金融業。
這種工業化進程英國花了兩百年的時間,而中國在這套流程上只運轉了不到一百年,我們現在的很多問題其實很多西方發達國家也曾經歷過,像房地產泡沫,虛擬經濟,科技發展倒逼行業創新。
從最開始的單純復制到后來的創新探索,每個不同時期我們都在提出不同的口號來應對,而這些口號的前后轉變,既是說明發展到一定時期需要轉變,也證明了中國崛起的進程在悄然來臨。
眾所周知,工業革命需要按照市場大小逐步展開“胚胎發育”式的進步,中國最早時期的“胚胎”就是在農村,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政策中的重中之重在哪里?
在農村,從農村地區開始了簡單勞動分工,這是基礎,目標是為了完成遠距離貿易,這就是最原始的工業化階段,而后通過改善供應鏈和分銷網絡不斷提高工業企業之間的競爭力。
有了競爭力,市場會自然而然地幫助這些工業企業發展,就像生命會自己尋找出路一樣。
中國的人口一直以來都是最大的優勢,通過上述的模式,最終一定會引發大規模生產和各種勞動密集型的輕工業產品,中國能夠迅速過渡到這一階段靠的就是人多,人多勞動力多,勞動力多企業多,企業多市場規模大,而后發展成型。
既然如此為何我們不著重發展重工業呢?
與重工業相比,批量發展輕工業的資金門檻和技術門檻都是相對較低的,也更容易完成原始資本積累,加上那個時代我們很多的技術和行業都還在萌芽階段,所以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輕工業是最好的選擇。
當輕工業達到一定階段后,規模化和機械化就是市場競爭帶來的產物,大量的原材料缺口和各種機器工具的需求量,對能源,動力,交通三個方面形成了倒逼機制。
所以修路成為接下來發展的主流,能源就不用說了,中國的煤炭行業一直以來都是“金飯碗”。
而高瞻遠矚的毛主席早就預測到了這一天的來臨,所以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毛主席大力支持國家建立大規模重工業和科研機構。這些舉措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
雖然前期這些重工業和昂貴的科研機構給中國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負擔,但是毛主席卻一直堅持保留它們,直到1990年中國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這一切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經歷過改革后的中國成為了世界上對,化學,能源,鋼鐵,通訊等多個方面最龐大的市場,中國的重工業實現轉型和復興多虧了毛主席前期的舉措,如果等到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后再來建立這些,恐怕改革開放最大的浪潮就已經過去了。
這一局面的出現并非是中國人口增加了,也不是國土面積突然增大了,而是因為中國成功建立了龐大的輕工業基礎來有效地支撐這些大規模的重工業,兩者相輔相成之下才有了這樣的成績。
在毛主席的領導下,中國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業中心。
像如今便捷的高鐵系統和太空項目,都是建立在20世紀90年代的工業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包括時下非常火爆的互聯網技術和兩大東西工程,都是毛主席時期埋下的伏筆。
這也是中國能夠崛起的第一個原因。
中國崛起勢不可擋的第二個原因是“工業技術進步”,當我們國家大力弘揚堅定不移地走“社會主義道路”之時,外界卻響起了很多的質疑聲,他們普遍認為在這種制度下,中國能夠擁有足夠的創新能力嗎?
東方紅衛星
很多西方學者最初的觀點非常一致,“中國制度的環境不利于技術創新”,事實上,中國迄今以來的快速發展的確不是創新帶來的,在追趕其他發達國家的過程中,最大的功勞源于我們充分借鑒和復制了先進技術。
可這并不能代表我們缺乏創新觀念,也無法代表未來我們走在技術前沿時無法創新,時下我們講得最多的一個詞就是“創新驅動”,這也從某種意義上證明了我們的很多技術已經走在了世界前沿。
在鄧小平時期,“邊干邊學”成為了直接推動力,改革開放的潮流讓中國人成為了世界上最繁忙最勤勞的實踐者,盡管那時我們的崛起有了苗頭,可在西方人看來,中國十幾億人民從1980年開始都在為美國打工。
因為中國制造八億件襯衫才能換來美國一架波音飛機。
也正是在這個階段中,邊干邊學讓我們有了再度騰飛的機會,比如說,在晝夜溫差極大的高原地區修建鐵路,中國工程師需要解決其他國家完成不會遇到的技術難題。
但是我們也是第一次碰到這種情況,靠別人吧,別人不一定幫,所以只能靠自己,不懂沒關系,邊干邊學嘛,結果干著干著就突破了技術難題,從而打開了其他領域的進步。
為了與其他國際制造業巨頭競爭,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必須時刻去解決很多領域的實際問題,二十年之前,德國公司還曾經允許中國工程師觀看他們的圖紙,因為他們并不擔心技術會泄露。
然而現在肯定不讓了,因為勤勞勇敢的中國人哪怕用最笨的方法也能突破這項技術,就好像曾經有一種化學材料一樣,美國人研制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找到比例,結果中國科學家只花了三個月。
按照中國科學家的方法,那就是只要知道材料是什么,按照比例一個個去試也能試得出來,就是靠著這種邊干邊學邊實踐的精神,才讓我們一次次打破技術壟斷。
或許這種“邊干邊學”的過程在西方國家看來是不上檔次的,但是日積跬步乃至千里,因為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制造業中心,這就是最好的大學。
學會了模仿和制造,創新和創造也就離得不遠了,好比19世紀美國是英國的學生并且最終超越了英國一樣,如今的中國就是美國的學生,我們也在不斷模仿,學習,創造,開辟屬于我們自己的路。
其實最令人恐懼的不是中國有多努力,而是那個時代中國對于制造業的熱情和美國當年多么相似,就像當年的美國沒有牛津大學和劍橋一樣,那個時代的中國也沒有哈佛麻省這樣的大學來培養科研人員。
如今很多行業的頂尖學者和工程師都是從那個年代培養出來的,包括很多關鍵技術上的克服,很多大國工匠一輩子就只做了一件事,但就是這一件事扛著被技術封鎖的中國又向前走了一步。
中國崛起的第三個原因是——和平崛起。
中國的崛起與美國日本不同,中國從來不靠對外軍事擴張和殖民掠奪,而是靠著人民勤勞,改革開放,創新發展,我們國家在外交上從未有過搶奪別國的傳統,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和平的大國。
但是世界霸主美國則不然,他們靠著的是侵略戰爭和殖民地,從二戰結束后至今,美國對外至少發起了二三十場規模較大的戰爭,自朝鮮戰爭之后,越南戰爭之后,美國又接連發起了五次局部戰爭。
朝鮮戰爭
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以及利比亞戰爭,從蘇聯解體后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開始,平均每五年就會打一仗,這五場戰爭中唯有海灣戰爭還稍微有一點點合法性。
面對我們的崛起也一度遭到了很多國家的遏制,這其中力度最大就是美國,然而從結果來看,美國越是打壓中國,我們的國家卻越來越站得高站得穩,在“一帶一路”上,美國對此大為抨擊。
然而結果卻是越來越多的國家選擇加入。
盡管美國派出去很多官員到處游說不要跟中國玩,但是在近年的北京冬奧會上有三十多位外國領導人選擇了出席,美國前任總統奧巴馬推出的“跨太平洋伙伴協議”就是為了削弱中國的影響力。
奧巴馬
繼任者特朗普則發動了貿易戰和科技戰,而后的拜登同樣保留了很多遏制中國崛起的政策,但是為何沒有成功呢?
因為利益,雖然美國在全球各方面的盟友有很多,可是這些小弟們并不會選擇犧牲自己國家的利益來向美國示好,中國多年來已經成為了世界最大的進口國,如果同我們撕破臉,這些國家的經濟也會遭到重大打擊。
美國種種反華政策不但沒能起效,反而讓中國的全球經濟,科技和政治影響力持續上升,而且中國有句老話叫“過猶不及”,美國的做法也一度讓他的很多盟友反感。
甚至不惜站在道德制高點宣傳口號來對抗中國崛起,但不幸的是,好像全世界都知道誰是對的誰是錯的,那些曾經遭受過美國霸權主義的國家,想必他們心中更希望與愛好和平的中國一起進步。
這一點早在改革開放時期就已經得到了驗證,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堅定不移地走自主發展的道路,而埃及,烏克蘭等拉美國家則面臨著民主政權動蕩,民族宗教對立等現實問題。
究其原因就是受到了西方民主政治毒害,因為這些所謂的“民主”對新興國家而言是一個巨大的陷阱,無論是流于表面的民主選舉還是模仿西方民主的進程,都讓這些國家陷入了劣質民主的困境。
所以這些國家在血淋淋的現實中不得不思考西方民主政治能否本土化,如果不能又該如何尋求出路呢?
于是目光轉向了中國,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依靠著獨立自主的發展路線不但保證了經濟穩定,還帶領全國人民擺脫貧困走向強大,這對于其他國家來說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
所以伴隨著中國的崛起,很多國家在立場上已經不再堅挺西方國家了,更愿意從中國的崛起中探索本國的發展方向,這樣一來,雖然我們國家沒有刻意在外交上多做工作,但是從實力的角度出發,已然打破了封鎖。
中國的和平崛起是歷史的必然,也是任何人,任何國家,任何集團勢力阻止不了的進程,當今世界各國人民需要的是和平發展與繁榮,而不是沖突對抗與戰爭,任何妄圖以武力遏制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步伐的,不過是黃粱一夢罷了。
就如文章開頭那句話一樣,民心所向即為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