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9年,埃菲爾鐵塔被建成的時候,受到了一些法國著名藝術家和建筑師的批評。并且指責它是巴黎的恥辱。但是,現在的埃菲爾鐵塔,毫無疑問是法國文化的象征,是巴黎的地標性建筑。
而華裔建筑師貝聿銘設計的巴黎盧浮宮的透明金字塔無疑是最具爭議性的設計,在設計這一獨特建筑時,他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非議與指責,一時間,對貝聿銘的各種非議充斥了整個法國,認為這個設計扭曲了法國最神圣的文化殿堂。但經過時間的檢驗,反對聲被普遍的贊譽淹沒,這座玻璃金字塔也與埃菲爾鐵塔一起成為巴黎的象征,被印在旅游手冊、明信片、教科書上。
建筑就像凝固的詩與畫,人們稱建筑是土地上的藝術。古往今來,世界上留下了無數令人贊嘆不已的偉大建筑,它們的設計者也因此獲得不朽的聲名,而華裔建筑師貝聿銘占據了一席之地,堪稱華裔建筑20世紀的風云人物,成為最偉大的現代主義大師之一。
貝聿銘1917年出生于中國廣州,在蘇州長大,17歲赴賓夕法尼亞大學攻讀建筑,后轉學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建筑工程,27歲時在哈佛大學建筑研究所深造。
他生前的作品有70余件,包括肯尼迪圖書館、華盛頓國家藝術館東館、香港中國銀行大廈、北京香山飯店、蘇州博物館新館、法國盧浮宮擴建工程等。1983年,貝聿銘獲得建筑界最高獎項普利茲克獎。
有人說他是狂徒,以一介華人身份,將一座晶瑩剔透的金字塔搬進了法國人的“圣地”盧浮宮。有人說他堪比外交家,頂著建筑師的名號,交往于國家元首與上流社會之間。他的作品大都造價驚人,引發爭議無數。他被尊為大師,卻幾乎沒留下理論著述。
中國的古建筑可謂自成一家,是世界建筑寶庫中的瑰寶。然而到了現代,在世界的大舞臺上,華人建筑師似乎沒有太多的話語權。只有貝聿銘以一個又一個的世界經典之作在建筑殿堂中刻下了華人的名字,成為華裔建筑設計第一人。他的聲望當時在世界范圍內達到頂峰,人們開始關注他的身世和生平,他神秘的東方故鄉,究竟是如何締造出這樣一位建筑大師的?
貝聿銘先生自己曾說過,年輕時候的他不懂什么是建筑,還以為那就是一種工程技術,腦海里完全沒有設計的概念。到后來才明白,建筑其實是屬于藝術和歷史范疇的東西。他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將建筑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并游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 貝聿銘這個名字似乎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存在。
愿中國能再培養出這樣的建筑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