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方勿圓;寧直勿曲;寧臟勿凈;寧拙勿巧
相信所有初學素描的同學都聽過這幾句話,可以這么說,就這四句話支撐了中國素描近百年。
新中國早期的素描作品
半個世紀以來,徐悲鴻先生倡導的這一套藝術法則,成為中國正統的學院派繪畫經典。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網絡越來越發達之后,各種海量的信息擁入,'寧方勿圓'作為教學原則,越來越顯露出其局限性。
它貶低了曲線的地位,忽視了學生創造力的培養,不利于情感的表達,限制了藝術風格發展的多樣性,最主要的是,畫面變得越來越僵硬死板,例如現在大多數的聯考卷子。
聯考高分卷
難道西方的素描沒有現在我們學的這么“方”。那就是不對嗎?
例如這兩張,沒有我們所說的“方”。
西方還有很多素描像我們的線性速寫一樣,或者說像國畫工筆人物一樣。
甚至說像一個深入的速寫,看多了之后會發現,可能寧方勿圓是不對的,或者說是片面的,西方的素描很強調感受,僅僅畫的“準”是完全不夠的。
藝術教育上,徐悲鴻主張應當要求學生有嚴格的基礎訓練,培養學生的整體觀察方法,理解形體的內在結構,要求刻意勾畫,寧方勿圓,以直線求曲線,以平面做圓面。這一套對于初學者的觀察能力構建是很好的,一個切線畫出來的蘋果,自然是比學生勾勒出來的蘋果要準確很多,因為去描摹邊緣的弧線,具有很強的隨意性,這樣以圓求圓很容易喪失整體感。而切線之所以準確,是因為對形體的左右高低都進行了定位,這樣以方求圓自然會更加的準確。
所以就構成了我們初學繪畫時的“寧方勿圓”。
然而西方的繪畫更強調繪畫的感受,而現在我們更多的是強調考試基礎,所以繪畫的意味就會變化,就會側重于“方”。
原來方和圓都是不對的,寧方勿圓的理論的真正意思是,畫方或畫圓都是不對的,真正的畫面應該是方圓結合的,但是比較起來,如果都畫不好,那還是方一點比較好。
東西方的繪畫各有其特點,但其本質是不變的,形體關系不變的。只是在表現手法上會不相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