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宋微宗《唐十八學士圖》
宋朝的書法山水畫至今仍是世界公認最高的品格和風格。唐朝的美是大紅大紫,到宋朝居然敢用墨來畫畫,但墨分五彩,墨比彩色還難把握,淡雅反而形成高貴。
而作為一個被帝位耽誤的藝術家,宋徽宗對美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認知。在《唐十八學士圖》中,一草一木一石都是細膩、耐看的,是符合中式古典的審美的。這也體現了宋徽宗的園林觀:少即是多,天人合一,大道至簡。
從畫面中不難看出,在景觀植物的選擇上,都是有姿態的喬灌木。如松、竹等有造型的樹。這些小葉植物,有著枝干細密的特點,讓畫面更為精致。
蘇東坡就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代文人將竹子作為品格高尚的化身,并常常以竹自比,竹在文人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竹子挺拔直朗的線條,細密精致的枝葉,也具有獨特的美感,因此常常用作園林造景,在宋畫中也能看到竹的身影。
植物和天然石也可以像家具一樣為人使用,這表現古人“居與游”的生活觀:將生活與自然環境結合起來。
古典園林將山水縮小化、藝術化,放在自己的園子中,既可游玩,又能作為生活環境的一部分。
2
文征明《拙政園圖詠》
《拙政園圖詠》可以說是古代的景觀效果圖。從圖中可以看出明代文人寄情山水,醉心于自然景觀的情懷。
從建筑里往外看可以看到竹子和遠山,外圍由一圈竹子違和,建筑外有一定的室外活動空間,用軟景做圍墻,高大的植物作為遮陰在建筑旁。
軟景墻上爬滿植物,用柳樹等姿態優美的植物作為點綴,鄰水布置著一些駁岸植物。
3
作為許多現代景觀設計師與建筑師追崇的《獨樂園圖》,它體現了古人非常樸素的,天人合一的山水觀。在每一幅畫里都有主人司馬光的身影,或撫琴、或飲茶、或垂釣,完全的沉浸于園中景色。古畫里的建筑一般都與松、竹、柳等有姿態的、細膩的樹搭配,襯托的古建更加的精致。
用竹子圍合成一個空間,韻味十足。身體直接與自然產生互動,回歸自然卻不失一種高級感。
通透的建筑,能直接看到戶外的一組芭蕉。中層植物由于符合人的視線尺度,更容易營造氛圍。芭蕉本身粗糙的質感,能給人放松、休閑、輕松的感受。例如旅人蕉,鶴望蘭等。竹籬笆里面是松,竹籬笆外是芭蕉。古人在園林中的感官:看、聽、聞,在這一畫面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打動了無數的建筑師的畫面——竹林圍合中的休憩空間,古人的奢華享受。
古松搭配古建,坐在亭子中,觀賞花池中的芍藥,聞著花香,悠閑愜意。
小橋流水,棕櫚植物搭配奇石,別有一番野趣。古人造園擅長以小見大,運用植物稍加編排和搭配,就能呈現出不同的感覺。所有的景色中,只有小型的建筑搭配植物,顯得更加幽靜。
靠岸的植物垂入水中,高處的植物向上伸長,表現了空間的拉扯感。造型樹的點植,更加襯托古建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