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姐姐有話說:
日本人是刻板的、拘謹的、嚴肅的,這是大家對日本人的普遍印象。
然而,死氣沉沉的日本人,卻十分善于設計產品,大到一棟棟房子,小到文具,都體現出了設計師的聰明才智。
今天,就帶大家開開眼界。順便和你聊聊,日本為何能成為設計強國。
(文末有彩蛋,不要錯過)
考試前,都有用便簽給復習資料貼標簽的經歷吧。
日本設計師卻把樸素的便簽,做出了花,升級為了妥妥的藝術品。
用之前,便簽長成這樣:
撕到一半,居然冒出來個屋頂:
撕到最后,你會目瞪口呆:
這不就是日本京都的清水寺嗎?逼真到連樹林都還原了出來呢!
你以為這個便簽,到這里就完了?
你太天真了,設計師分分鐘教你做人。
如果按照順序排列,你撕下的便簽上的【人物】會構成。。。。。。
一個妹子的成長歷程!(如下圖圈圈處所示。)
便簽除了建筑版之外,該便簽還推出了鋼琴款:
鋼琴便簽
火車款便簽:
大阪城款便簽:
說到修正帶,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也很有感情。想當年那張不太會寫的試卷,就涂滿了修正帶。
但是,記憶中的修正帶有一個致命的bug——不會轉彎!只會直來直去!
直來直去的修正帶
然后,日本設計師就安耐不住了,設計出了一款能360度轉彎的修正帶。
個人認為,這個會轉彎的修正帶,極其適合涂改壓軸幾何題,以及你兒子花的小花花。
360度修正帶
讀書時男生總是喜歡把書卷起來,當做刀劍來一場大俠的對決。結果是書四分五裂,低身下氣地去問女生借膠帶。
那時,總有幾個牙好的,沒等刀拿過來就給咬斷了。長大才知道這樣不衛生,于是學會用剪刀。
日本設計師表示,拿剪刀剪膠帶,太麻煩。于是,設計師發明了個夾在膠帶上的夾子。
然而,進行到這里,日本設計師還不滿意,心想:
作為一只膠帶,你怎么可以這么丑?
于是,設計師又把膠帶設計為了花瓣的形狀,供大家隨意拼接。
用小刀裁紙是一個技術活,一不小心,就用力過猛了,連墊在底下的作業本都會被裁成兩半。
可畢竟一個小刀而已,你總不能讓它自己識別紙張吧。
日本設計師就是這么認真,你不經意間的一句話,人家就記住了。
于是,設計出了無論多厚,多少張紙,只裁開第一張紙的裁紙刀。
使用訂書機時,最崩潰的場景莫過于,訂書機找到了,釘子沒有了!
通常,我們只會提醒自己多備幾盒釘子。
可日本人偏偏不在尋常路。
日本文具界的大佬發話:既然這么麻煩,那就不要用訂書釘好了。
于是,聚集了一幫工程師,發明出了無釘訂書機。
前些日子,剛剛高考完,考生最煩的,不是一道不會寫的物理題,而是本來會寫,卻在下筆的時候,筆芯斷了。
日本設計師說:不好用擔心,好好考試,我們已經發明出了不會斷的鉛筆。
是真的,不會斷。不管是豎著還是斜著。
反觀我們,很多廠家所謂的創新,就是日本以前的換外殼套路,仿佛所有產品設計的目的只是培養小朋友的色彩感似的:
從小小的文具設計其實就可以看出,日本在設計上的實力。更別說是建筑和其他產品設計了。
國際建筑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建筑獎,目前共產生了45位獲獎者,其中日本設計師占了8個。
下圖為日本建筑大師磯崎新:
日本女高中生的校服和我國的一對比,也知道審美還有設計差了不只一截。
日本女高校服
有一兩個出類拔萃的設計師或許說明不了什么問題,但日本這個社會的整體設計水準都能保持到一個相當的高度,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在日本,你要找一個沒有設計的地方,特別難。
日本是一個充滿了設計美學的國家。
講真,總感覺我國在產品設計上差了一截:
就算有創新,也難以顛覆,很多時候,甚至是【扭曲式的設計美學】。
比如,目前,我國各種令人難以言表的廣告牌設計,以及大街小巷上隨處可見的、小朋友愛玩的、【投幣電動玩具車】:
扭曲的玩具設計,投幣式電動玩具車
我就不信,小朋友坐上這種貓,會有身臨童話世界的感覺。我的話,坐上這種玩具車,是會做噩夢的。而奇怪的是,滿大街都是這種設計質感的產品。
再比如,最近我國的電視劇,別說日劇,美劇了,相較于2003年的電視劇質感都差遠了。
不夸張地說,中國影視娛樂媒體的審美,正在毀掉下一代的審美觀。
網紅臉配鹿晗
小姐姐十分討厭上圖畫風,并且十分懷念想當年的電視劇質感,比如【大明宮詞】和【金粉世家】。
按理說,日本設計做到今天這一步是不可能的。因為,日本畢竟資源貧乏,戰敗后又滿地荒夷,連飯都沒得吃,更別說培養設計和審美意識了才對。
然而,日本卻用了很短的時間,從1953年前后開始發展現代設計,到80年代已經成為設計大國。
日本是如何做到的呢?
——注重培養設計師
日本在復興階段派出好幾撥考察團造訪歐美,派遣設計留學生到歐美學習。
留學生看了最早開始工業革命的英國,看了裝飾藝術發達的法國,看了德國包豪斯,看了美國怎么做市場。
日本大學生
第一批留學生回國,被委任到政府指定的東京藝術大學、金澤美術工藝大學、女子美術大學三所高校開設工業設計課程。
具體的課程內容和教育方法很快被推廣到其他大學,培養了大量設計師。
東京藝術大學
寫到這里小姐姐特別感慨,想當年,前蘇聯、美國、日本在困境中,都有一套奮起的方式:
前蘇聯一心想的是擺脫貧窮,搞實業,美國比前蘇聯眼光長遠一些,美國一心想著把德國一流的工程師抓到美國去學習,而日本是眼光最長遠的,日本人直接建學校,通過教育的迭代,升級國力。
——注重下一代的培養
日本對兒童的設計教育十分重視,呼吁兒童從小就參與設計,開闊思維。
日本從小學開始進行美學教育,四年級就開設了設計教育課程。
教育從娃娃的電視節目抓起,日本NHK電視臺為孩子打造的15分鐘的短片《啊!設計》,用生活場景里容易被忽略的事,將設計原理解析透徹。
日本NHK電視臺為孩子打造的15分鐘的短片《啊!設計》
強調獨特的設計風格
從日語中稀奇古怪的各種【外來語】就可以看出,日本是一個十分善于吸取他國長處的國家。
不過,日本最厲害的點在于十分懂得結合自己的特色,整出一套超越式的獨特方案。
創新,仿佛是長在日本社會底層基因里的。
日本制造與設計的逆襲,有偶然因素,但根本原因,還在于教育。或許,我們是時候停下來看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