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這個從墻體中鑿開的洞口,是建筑中不可缺少的構造之一,雖不是主位,卻承載著極為重要的建筑功能和造型裝飾作用。窗乃園林之眼,園中的蒼山流水、瓊花古木,一入窗中,便自成畫幅。佳景借窗框飄然而至,雅趣于墻內外流動不止,空間中產生了一種隔而不阻的美妙氣息,是窗戶的通透,也是心性的通快。
“窗戶最重要的作用是人與自然溝通的媒介,它以一種開放的心懷,接納著所有外界投射過來自然景觀。”
—— 錢鐘書《窗》
明人計成在中國古代造園專著《園冶》中,提到:“峭壁山者,靠壁理也。籍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業。理者向石皴紋,仿古人筆意,植黃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之園窗,宛然鏡游也”。“軒楹高爽,窗戶虛鄰;納千頃之汪洋,收四時之爛漫”之暢然適意。
而作為景致連而不通,分而不斷的精妙設計,漏窗當之無愧。漏窗是中國古典園林建筑中一種滿格的裝飾性透空窗,俗稱花墻頭、花墻洞、漏花窗、花窗,外觀為不封閉的空窗,窗洞內裝飾著各種漏空圖案,透過漏窗可隱約看到窗外景物。為了便于觀看窗外景色,漏窗高度多與人眼視線相平,下框離地面一般約在1.3米左右。也有專為采光、通風和裝飾用的漏窗,離地面較高。
漏窗也是構成園林景觀的一種建筑藝術處理工藝,通常作為園墻上的裝飾小品,多在走廊上成排出現。《園冶》一書中把它稱為“漏磚墻”或“漏明墻”,“凡有觀眺處筑斯,似避外隱內之義”。漏窗用于園林,不僅可以使墻面上產生虛實的變化,而且由于它隔了一層窗花,可使兩側相鄰空間似隔非隔,景物若隱若現,富于層次,并具有“避外隱內”的意味。
由于漏窗大多設置在園林內部的分隔墻面上,以長廊和半通透的庭院為多。透過漏窗,景似隔非隔,似隱還現,光影迷離斑駁,可望而不可即,隨著游園人的腳步移動,景色也隨之變化,平直的墻面有了它,便增添了無盡的生氣和流動變幻感。漏窗很少使用在外圍墻上,以避免泄景。如果為增強圍墻的局部觀賞功能,則常在圍墻的一側作成漏窗模樣,實際上并不透空,另一側仍然是普通墻面。
美學大家宗白華先生曾論:“美的對象之第一步需要間隔。圖畫的框、雕像的石座、堂宇的欄干臺階、劇臺的簾幕、從窗眼窺青山一角、登高俯瞰黑夜幕罩的燈火街市,這些美的境界都是由各種間隔作用造成”。正是這種“間隔”,戲劇化地生成了一種美感形式,將平常事物變得可觀。
漏窗雖小,但其開設的不只是一個景觀,更開啟了園林中欣賞景致的方式,通過它,萬物可交流互通,氣息并融,就連在窗中觀景的人,也是一道雅致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