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一] 婦人產后病脈證治第二十一
(論一首脈證六條方八首)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補注〕陰與陽。固相資者也。故曰陽生陰長。又曰陽根于陰。夫血陰也。汗為血液。
則亦為陰。假如血去多。則汗亦少矣。乃偏易出者何哉。血大虛。則衛(wèi)外之陽因而不固。必多汗而腠理疏也。疏則邪易入之。血既不足以養(yǎng)脈。乃風入又足以燥其血液。故令病痙。若汗多者亡陽。陽亡必畏寒。寒多遂令郁冒。至若陰氣既虛。津液必少。胃中燥結。大便轉難。容或有之。然三者總因血虛所至。乃若不明其理而復出汗下。未有不至于危亡者。故圣人先以新產血虛立言。使后世之工。即出于中才以下。亦必從養(yǎng)陰起見也已。
產婦郁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
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補注〕產婦脈證極虛種種者。其理可得而晰言之也。婦人主血。重在沖脈。沖者。
肝幕也。血去既多。邪中特易。邪入則必逆冷畏寒。由于遏抑。是血氣虧于中。陰邪冒于外。卒難解也。而其所以難解者。正以血虛不能作汗。而非汗復不解。故欲解者。必大汗出。而后邪始退。正始越也。此言周身之汗者也。亦有血虛下厥。
而陽氣孤而無偶。遂上升而汗亦出。則其汗又頭以下不得汗也。總由血虛陰亡。其陽獨盛。汗出之后。邪退正和矣。然其津液一傷于血去。復傷于汗多。安得大便不堅乎。假使大便堅而復有嘔不能食之證。仍是表邪未去。抑或血室受邪也。小柴胡湯為正治之法矣。
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fā)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補注〕邪去則不歸于府。自能食也。七八日更發(fā)熱。明系食滯于胃。脾虛不能運之。能不急下以救其津液乎。然大虛者。當小作湯。要在臨證斟酌爾。
產后腹中痛。當歸生姜羊肉湯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補注〕產后本虛。則寒易入。今腹中為肝之幕。為脾之統(tǒng)。痛非正虛而邪實耶。此湯原治寒疝。取以治產后。未常不可。即以治虛勞。又誰曰不宜。
產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
枳實芍藥散方
枳實(燒令黑勿太過)芍藥(等分)上二味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并主癰膿。以麥粥下之。
〔衍義〕仲景凡治腹痛。多用芍藥。何也。以其能治氣血積聚。宣行腑臟。通則痛止也。陰氣之散亂成痛。用此收之也。以其能治血痹之痛也。以其能緩中而止急痛也。本草謂主邪氣腹痛。故多用之。蓋五氣之邪。莫如厥逆。肝木之性急暴。一有不平。則曲直作痛。又肝為藏血之海。瘀積則海不清。而肝木之氣塞矣。東方震木。出于純陰。則振起發(fā)生。若出于散亂之陰。則肝本之氣旺矣。木強直。更值邪氣。則肝木與搏擊矣。由此三者而言。芍藥所治。皆肝木也。雖曰治之而亦補之。木之味酸。芍藥亦酸。故云補也。枳實炒黑。入血破瘀。麥粥補血脈也。
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干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下瘀血湯方
大黃(三兩)桃仁(二十枚)蟲(二十熬去足)上三味末之。煉蜜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服之。瘀血下如豚肝。
〔衍義〕血之干燥凝著者。非潤燥蕩滌。不能去也。芍藥、枳實不能治。須用大黃蕩逐之。桃仁潤燥。緩中破結。蟲下血。用蜜補不足。止痛和藥。緩大黃之急。尤為潤也。與抵當同類。但少緩爾。
產后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燥發(fā)熱。切脈微實。再倍發(fā)熱。日晡時煩躁者。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承氣湯主之。熱在里。結在膀胱也。
〔衍義〕太陽為表。膀胱為里。七八日表證入里。故曰無太陽證。惡露已為病氣所郁。不能盡去。邪因入里。與惡露相搏擊。在膀胱而小腹堅痛。下焦熱極。故不大便。煩躁發(fā)熱。更切其脈微實。再倍發(fā)熱。日晡時煩躁。此邪又攻于胃。胃熱則不食。食入則谷氣之熱更助。兩熱相并。故譫語。至夜愈。此產后血虛。邪易入血室。
入血室。則夜如見鬼狀。言此以明其不在血室。而在膀胱與胃。故用大承氣湯。
產后風。續(xù)續(xù)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干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xù)在爾。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加黃芩)〔衍義〕傷寒病。太陽證。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又太陽病。八九日不解者。表證仍在。當發(fā)其汗。此治傷寒法。凡產后感于風寒諸證。皆不越其規(guī)矩。
舉此條與上文承氣為表里之例耳。東垣治勞役飲食所傷挾外感者。亦名兩感。必顧胃氣。大全良方。謂新產去血。津液枯竭。如有時氣之類。當發(fā)其汗。決不可用麻黃。取汗無取過多。活人書婦人諸病。皆用四物。與所見證如陽旦之類。各隨所感而消息之。
產后中風發(fā)熱。面正赤。喘而頭痛。竹葉湯主之。
竹葉湯方
竹葉(一把)葛根(三兩)防風桔梗桂枝人參甘草(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大棗(十五枚)生姜(五兩)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溫三服。溫覆使汗出。
頸項強。用大附子一枚。破之如豆大。(該是入字)前藥揚去沫。嘔者。加半夏半升洗。
〔衍義〕此證太陽上行至頭表。陽脈過膈上循于面。二經合病。故如是。竹葉湯亦桂枝湯變化者。仲景凡治二經合病。多加葛根。為陽明解肌藥也。防風佐桂主二經之風。竹葉主氣上喘。桔梗佐竹葉利之。人參亦治喘。甘草和中。生姜、大棗行谷氣。發(fā)榮衛(wèi)。谷氣行。榮衛(wèi)和。則上下交濟而汗出解矣。附子恐是后所加。治頭項強耳。頸項強。邪在太陽有禁。固其筋脈不得屈伸。故用附子溫經散寒濕。
以佐葛根。若邪在胸中而嘔。加半夏治之。
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竹皮大丸方
生竹茹(二分)石膏(二分)桂枝(一分)甘草(七分)白薇(一分)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如彈子大。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一分。
〔衍義〕婦人以陰血上為乳汁。必藉谷氣精微以成之。然乳房居胃上。陽明經脈之所過。乳汁去多。則陰血乏而胃中益虛。陰乏則火撓而神昏亂。胃虛則嘔逆。
用甘草瀉心火安中益氣。石膏療煩亂。竹皮主嘔逆。桂枝利榮氣。通血脈。又宣導諸藥。使無捍格之患。柏實。本草主恍惚虛煩。安五臟。益氣。煩喘者。為心中虛火動肺。故以柏實兩安之。
產后下利虛極。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方
白頭翁(二兩)秦皮(三兩)黃連(三兩)黃柏(三兩)甘草(二兩)阿膠(二兩)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內膠令消盡。分溫三服。
〔衍義〕傷寒厥陰證不利重者。白頭翁湯。四味盡苦寒以治熱。苦以堅腸胃。此產后氣血兩虛。因加阿膠補氣血而止利。甘草緩中通血脈。然下利。血滯也。夫人之血行則利自止。甘草尤為要藥。此方豈獨治產后哉。
您身邊的健康顧問
抖音號:ay6392
小紅書:4954707680
手機號:18568446039 地址:河南省安陽市吉祥春天小區(qū)12號樓5單元1樓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