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渴為問診內容之一。問渴主要了解飲多飲少,喜熱喜冷,口渴程度等。病人常欲飲水或渴不思飲,謂之口渴。口渴一證,并非純屬津虛,與氣血也有密切關系。究其機理有五:一是氣郁化熱,熱盛傷津;二是突然失血,血虛陽浮;三是脾腎障礙,水津不布;四是腎陽衰憊,氣化失常;五是濕熱阻滯,津不上承。除此以外,五臟陰虛,津不上濡而呈口干不渴者有之;脾腎陽虛,水津不布而呈口干不渴者亦有之。
為什么問口渴?簡單的說,一、是看寒熱的偏盛。熱盛則傷陰,到一定程度會表現出口干口渴。如果是寒癥,則病人會表現出沒有口干口渴,不想喝水。即使想喝水也是喝熱水,而且喝的不多。二、口干口渴看的是全身津液的狀態:如果津液缺乏,沒有津液的滋潤,自然會口干口渴,需要滋陰潤燥。或者是不缺津液,只是輸布障礙,典型的就是小便倒是挺多,卻口干口渴,這時需根據情況調暢氣機,使水液代謝恢復正常。中醫看病,在某種程度上是糾偏,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而口干口渴對于寒熱虛實的判斷至關重要。
虛熱(假熱),大量失血,血虛陽浮:血行脈中,謂之營陰;氣行脈外,謂之衛陽。血行脈中而不滲出脈外,有賴陽氣固攝,這一關系稱為血需氣固;吸人清氣有賴血載才能運行全身,這一關系稱為氣需血載。醫|學教育網收集整理營衛相依,氣血相戀,不即不離,親密無間。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血中清氣失去依托,浮越脈外而夾衛氣外泄,同時與衛氣偕行之水津亦隨氣從汗孔外泄,于是發熱、汗出證象見矣!汗出傷津,引水自救,則口渴證象亦見矣!口渴見于失血以后,兼見發熱、汗出脈大而芤,自屬血虛陽浮機理。其病理程序是:突然大量失血一血中之氣無血運載一浮越脈外隨其衛氣出表一津失氣團也隨其氣外泄一發熱、汗出一汗出傷津,引水自救一口渴。
實熱(真熱),氣郁化熱,熱盛傷津:外感風寒,表衛閉郁,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氣宣降失常,郁結化熱,熱盛傷津,引水自救,口渴見矣!口渴兼見發熱、汗出,脈洪有力,自是熱盛傷津使然。其基本病理是:傷寒、溫疫一侵犯肺衛一氣郁化熱一熱盛傷津一引水自救一口渴。
腎陽衰憊,氣化失常:腎為水臟,水液之能四布,五經并行,實賴腎陽將其蒸化為氣,才能隨其衛氣敷布全身。如果腎陽疲憊,氣化失常,水津不能上承于口,則口渴見矣!景岳在論消渴證時指出:“陽不化氣,則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則有降元升,所以直人膀胱而飲一溲二,以致源泉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陽不足,水虧于下之消證也。”水津不能上承之渴與小便多之消證并見,故景岳喻為“天壤枯涸”,此證曾在小便異常述及,糖尿病與尿崩證皆能見此,可以合參。
脾腎障礙,水津不布:脾主運化水濕,腎主化氣行水,水津能夠蒸化為氣,運行四布,實與兩臟休戚相關。如果平素陽虛,一遇外寒相侵,脾功能障礙,不能運輸水津,腎功能障礙不能化氣行水,水津不布,津不上承,則渴欲飲水,水人即吐,舌淡脈緩證象見矣!渴欲飲水,是因牌不運濕,腎不化氣,水氣不能上承于口所致;水人即吐,是因脾功能障礙,飲人之水不為腸胃吸收,仍然吐出使然。何以知其病因為寒?從舌淡無熱知之。其基本病理是:脾腎陽虛,外寒相侵一脾腎功能障礙一不能運化水濕,化氣行水一水津不布,津不上承一口渴與水人即吐并見。
濕熱阻滯,津不上承:津氣運行三焦,有賴肺的宣降,脾的升降。濕熱阻滯少陽三焦,多因肺氣宣降失常,脾胃升降失職,氣郁化熱。津凝成濕,濕熱互結,阻滯三焦,水津不能隨氣上承于口,于是口渴;口渴是因濕阻而非津傷,才呈口渴而不思飲。但應兼見胸悶不饑,肢體酸軟乏力,身熱不揚,苔黃微膩,才屬濕熱阻滯,津不上承機理。
渴與不渴:不渴,渴不多飲——水津氣化功能障礙,渴不多飲,兼身熱夜甚,心煩不寐,舌紅絳者,屬溫病營分證。渴喜熱飲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飲內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膚甲錯者,為有瘀血的表現。為津液未傷。多為寒證、濕證等;口渴,口渴欲飲——津液損傷——燥證、熱證。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多因燥邪傷津所致。口干微渴,發熱,脈浮數者,多見于溫熱病初期,邪熱傷津不甚。大渴喜冷飲,壯熱,大汗出者,為里熱熾盛,津液大傷的表現。口渴咽干,夜間尤甚,顴赤盜汗,五心煩熱者,是陰虛津虧表現。口渴而多飲,小便量多,形體消瘦者,屬消渴病。口渴多飲,飲后復渴,甚者飲一溲一,屬下消證。口渴欲漱不欲咽,為瘀血阻滯。口渴不欲飲或不多飲,可見濕熱。口渴喜熱飲多屬虛寒。口渴欲飲,水入即吐,多為水濕痰濁停于中焦。為津液耗傷,多為熱、燥、汗吐下太過等。若水濕內停,氣化受阻,也可見口渴。喜冷喜熱:口渴喜冷飲屬熱證,為熱盛傷津;喜熱,為寒濕阻滯。能飲與不能飲:需結合前兩者共同判斷。
《景岳全書》:“渴與不渴,可以察里證之寒熱,而虛實之辨亦從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