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郄穴

“郄”有空隙之意,郄穴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十二經各有一個郄穴,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也各有一個郄穴,一共16個郄穴。除足陽明胃經的梁丘外,都分布在肘、膝關節以下。臨床上郄穴多用于治療急性病。郄穴在臨床當中有診斷作用,當某臟腑有病變時,可按壓郄穴進行檢查虛實的征象。

治療本經循行部位及所屬臟腑的急性病證。陰經郄穴多治血證,如手太陰肺經的郄穴孔最治咳血,足厥陰肝經的郄穴中都治崩漏。陽經郄穴多治急性疼痛,如頸項痛取足少陽膽經郄穴外丘,胃脘疼痛取足陽明胃經郄穴梁丘等。

郄穴歌(按傳統經氣流注路徑)

郄有孔隙意,本是氣血聚。

病癥相應點,臨床能救急。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當。

胃經是梁丘,脾應取地機。

心經取陰郄,小腸養老名。

膀胱金門尋,腎向水泉覓。

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列。

膽經在外丘,肝經中都立。

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

陽維陽交會,陰維筑賓為。

1、孔最

孔最,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手太陰肺經。手太陰之郄穴。在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孔最。孔,孔隙也。最,多也。本穴為肺經之穴,肺的對應季節為秋,性燥,肺經所過之處其土(肌肉)也會燥(肺經之地為西方之地),尺澤穴流來的地部經水大部分滲透漏入脾土之中,脾土在承擔運輸地部的經水時如過篩一般,所以名:孔最。

【取穴位置】

在前臂掌面橈側,當尺澤與太淵連線上,腕橫紋上7寸。

或手臂向前,仰掌向上,用另一只手握住手臂中段處,拇指指甲下壓即是此穴

尺寸計量法
【穴位解剖】

 當肱橈肌處,在旋前圓肌上端之外緣,橈側腕長、短伸肌的內緣;有頭靜脈,橈動、靜脈;布有前臂外側皮神經、橈神經淺支
 
【功能主治】

  孔最穴是肺經脈氣所發,肺經經氣深聚之處,為肺經之郄穴,善治肺經肺臟之急重癥和相關的血證,具有肅降肺氣,清瀉肺熱,涼血止血之功,故此穴能瀉肺熱、降肺氣、宣竅絡,而達消腫止痛、開音利咽之效。

   因肺主皮毛,肺氣調和,毛竅玄府(汗孔)才能開闔正常。當熱邪壅肺,閉阻腠理,玄府不通而致發熱無汗、頭痛,可用此穴清瀉肺熱,宣散肺氣,開泄腠理,通達玄府,發汗解表而治療熱病無汗、頭痛。因痔瘡乃大腸末端長期氣滯,形成血瘀所致。肺與大腸相表里,肺主氣,有宣暢大腸氣機的作用。

【穴位配伍】

咳逆:孔最、天泉、太溪、行間、俞府、神封、腹結、少商、浮白(《針灸資生經》)。

急性咯血:孔最、尺澤、內關(《針灸臨床經驗輯要》)。

失音:孔最、喑門(《針灸資生經》)。

頭痛:孔最、天柱、陶道、大杼、后溪(《備急千金要方》)。

熱病汗不出:孔最、上星、玄顱、前谷、腕骨(《采艾編翼》)

【臨床應用】
   呼吸系統疾病:肺結核咯血,咽喉炎,扁桃體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
運動系統疾病:肘臂痛,手關節痛

【防病健身】
  孔最穴對戒煙有較好的效果,針刺孔最穴后,能夠及時改善因吸煙導致的肺部血流改變,具有良好的調節性效應,起到保護心和肺臟的作用,所以,戒煙的時候常取此穴。[5] 每天用拇指指腹按壓孔最1~3分鐘,可以預防因長時間蹲坐而造成的痔瘡,也可以調理肺氣、清熱止血。

 【臨床操作】

  • 針刺

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沉重,有針感向前臂放散。針刺時避開橈動、靜脈,防止刺破血管,引起出血。

  • 艾灸

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 按摩

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掐法等。

2、溫溜

溫溜,屬手陽明大腸經,位于在前臂,腕背側遠端橫紋上5寸,陽溪與曲池連線上,在橈側腕短伸肌腱與拇長展肌之間;有橈動脈分支及頭靜脈;分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與橈神經深支。主治急性腸鳴、腹痛等腸腑病證;疔瘡;頭痛、面腫、咽喉腫痛等頭面病證;肩背酸痛。

【取穴位置】

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穴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處。

【功能主治】

中醫病癥:

頭痛、面腫,鼻衄,牙痛,口糜舌腫,吐涎,咽喉腫痛;腸鳴,腹痛,泄瀉;癲狂,癇證,吐舌;瘧疾,疔癰,四肢腫,肩臂痿痛不舉,傷寒,頸痛等。

西醫病癥:

下腹壁肌肉痙攣,口腔炎,舌炎,腮腺炎,扁桃體炎,面神經麻痹,前臂疼痛等。

【穴位配伍】

喉痹不能言:溫溜、曲池(《針灸甲乙經》)。

癲疾:溫溜、仆參(《備急千金要方》)。

狂仆:溫溜、掖門、京骨(《備急千金要方》)。

項強傷寒:溫溜、期門(《針灸聚英·百癥賦》)。

腸鳴而痛:溫溜、陷谷、復溜、陽綱(《備急千金要方》)。

【腧穴操作】

刺法 直刺0.5~1.0寸,局部酸脹,針感向手部放散。此穴在消化道潰瘍穿孔時常出現壓痛,與它穴配合可做出診斷。

灸法 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按摩 按法、點法、揉法、按揉法、點揉法、點按法、掐法、拇指彈撥法等。

【養生保健】

突然鼻出血時,可用拇指壓迫溫溜,過一會兒鼻血便會止住;若是臉上起了痘痘,及時揉溫溜,第二天痘痘就下去。

溫溜有驅寒的作用,所以經常手涼、手心愛流冷汗的人可以多揉溫溜。

3、梁丘

【取穴位置】

屈膝,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

【解剖位置】
在股直肌和股外側肌之間;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前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

【功能主治】

膝腫痛,下肢不遂,胃痛,乳癰,血尿。

【穴位配伍】

配足三里、中脘治胃痛。

【穴位治法】

直刺1~1.2寸。

【附注】

足陽明經郄穴。

4、地機

腹痛、泄瀉、小便不利


取穴位置

在小腿內側,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陰陵泉下3寸。

解剖位置

在脛骨后緣與比目魚肌之間;前方有大隱靜脈及膝最上動脈的末支,深層有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后方有脛神經。

功能主治 

腹痛,泄瀉,小便不利,水腫,月經不調,痛經,遺精。

穴位配伍

 配三陰交治痛經;配隱白治崩漏。

【穴位治法】 

直刺1~1.5寸。

【附注】

足太陰經郄穴。

艾灸:每天堅持艾灸對痛經效果明顯

5、陰郄

【取穴位置】

在前臂掌側,當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解剖位置】

在尺側腕屈肌與指淺屈肌之間,深層為指深屈肌;有尺動脈通過;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尺側為尺神經。

【功能主治】

心痛,驚悸,骨蒸盜汗,吐血、衄血,暴喑。

【穴位配伍】

配心俞、巨闕治心痛;配大椎治陰虛盜汗。

【穴位治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手少陰經郄穴。

6、養老

【取穴位置】

在前臂背面尺側,當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緣中。

【解剖位置】

左尺骨背面,尺骨莖突上方,尺側腕伸肌腱和小指固有伸肌腱之間;布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的末支,腕靜脈網;有前臂背側皮神經和尺神經。

【功能主治】

目視不明,肩、背、肘、臂酸痛。

【穴位配伍】

配太沖、足三里治目視不明。

【穴位治法】

直刺或斜刺0.5~0.8寸。

【附注】

手太陽經郄穴。

7、金門


【取穴位置】

在足外側部,當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處。

【解剖位置】

在腓骨長肌腱和小趾外展肌之間;有足底外側動、靜脈;布有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功能主治】

頭痛,癲癇,小兒驚風,腰痛,下肢痿痹,外踝痛。

【穴位配伍】

配太陽合谷治頭痛。

【穴位治法】

直刺0.3~0.5寸。

【附注】

足太陽經郄穴。

8、水泉


【取穴位置】在足內側,內踝后下方,當太溪直下1寸,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解剖位置】

有脛后動脈跟內側支;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及脛神經的跟骨內側神經。

【功能主治】

月經不調,痛經,陰挺,小便不利,目昏花,腹痛。

【穴位配伍】

配中極、水道治腎氣虧虛;配氣海、血海、腎俞、三陰交、氣海俞治腎絞痛、腎結石;配腎俞、中極、血海治血尿。

【穴位治法】

直刺0.3~0.5寸;可灸。

【附注】

腎經郄穴。

9、郄門

【取穴位置】

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

【解剖位置】

在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有指淺屈肌,深部為指深屈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深部為前臂掌側骨間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其下為正中神經,深層有前臂掌側骨間神經。

【功能主治】

心痛,心悸,胸痛,心煩,咳血,嘔血,衄血,疔瘡,癲疾。

【穴位配伍】

配大陵止咯血;配曲澤、大陵治心痛;配梁丘、足三里、太沖治神經性嘔吐;配內關治急性缺血性心肌損傷。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心包經郄穴。

10、會宗

吸濕降濁

【取穴位置】

在前臂背側,當腕背橫紋上3寸,支溝尺側,尺骨的橈側緣。

【解剖位置】

尺骨橈側緣,在小指固有伸肌和尺側腕伸肌之間;有前臂骨間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神經和骨間掌側神經。

【功能主治】

耳聾,癇證,上肢肌膚痛。

【穴位配伍】

配聽會、耳門治療耳聾;

配大包治上肢肌肉疼痛,軟組織挫傷。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三焦經郄穴。

11、外丘

  外丘,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屬足少陽膽經。足少陽之郄穴。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一說在“外踝上六寸”(《循經考穴編》)。布有腓淺神經和脛前動、靜脈肌支。主治頭項痛,胸脅痛,腿痛,腳氣,下肢麻痹,膽囊炎,肝炎,坐骨神經痛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前緣,平陽交穴。

  【解剖】在腓骨長肌和趾總伸肌之間,深層為腓骨短肌;有脛前動、靜脈肌支;布有腓淺神經。

  【主治疾病】頸項強痛,胸脅痛,瘋犬傷毒不出,下肢痿痹,癲疾,小兒龜胸。

  【人體穴位配伍】配腰奇、間使穴、豐隆穴、百會穴治癲癇;配環跳穴、伏兔穴、陽陵泉穴、陽交穴治下肢痿、痹、癱;配陵后、足三里穴、條口穴、陽陵泉穴治腓總神經麻痹。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膽經郄穴。

  外丘穴 膽經郄穴。

  【穴義】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在此飄揚于膽經外部。

  【名解】

  1)外丘。外,膽經之外也。丘,土丘也。該穴名意指隨膽經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由此飄揚于膽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光明穴傳來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陽熱風氣勢弱緩行并吸熱冷降,隨陽熱風氣上揚的脾土塵埃則飄散于膽經之外,故名。

  2)膽經郄。郄,孔隙也。本穴物質為光明穴上行而至的陽熱風氣,至本穴后勢弱緩行,外傳陽交穴的氣血弱小,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膽經郄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濕熱風氣。

  【運行規律】循膽經橫傳于陽交穴。

  【功能作用】傳遞風氣。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2、中都

【取穴位置】

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

【解剖位置】

在脛骨內側面中央;其內后側有大隱靜脈;布有隱神經的中支。

【功能主治】

脅痛,腹脹,泄瀉,疝氣,小腹痛,崩漏,惡露不盡。

【穴位配伍】

配血海、三陰交治月經過多和崩漏、產后惡露不絕;配合谷、次髎、三陰交治痛經;配脾俞、陰陵泉治白帶癥;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脹、泄瀉;配太沖治疝氣;配三陰交、陰陵泉、膝陽關、膝關、伏兔、箕門治下肢痿痹癱痛。

【穴位治法】

平刺0.5~0.8寸;可灸。

【附注】

肝經郄穴。

13、跗陽

緩解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痹

【取穴位置】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侖穴直上3寸。

【解剖位置】

在腓骨的后部,跟腱外前緣,深層為拇長屈肌;有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布有腓腸神經。

【功能主治】

頭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腫痛。

【穴位配伍】

配大椎治頸項強痛。

【穴位治法】

直刺0.8~1.2寸。

【附注】

陽蹺脈郄穴。

14、交信

【取穴位置】

在小腿內側,當太溪直上2寸,復溜前0.5寸,脛骨內側緣的后方。

【解剖位置】

在趾長屈肌中;深層為脛后動、靜脈;布有小腿內側皮神經,后方為脛神經本干。


【功能主治】

月經不調,崩漏,陰挺,泄瀉,大便難,睪丸腫痛,五淋,疝氣,陰癢,瀉痢赤白,膝、股.內廉痛。

【穴位配伍】

配關元、三陰交治婦科疾患之月經不調;

配太沖、血海、地機治崩漏;

配中都治疝氣;

配陰陵泉治五淋;

配中極治癃閉;配關元治陰挺。

【穴位治法】

直刺0.5~1寸;可灸。

【附注】

陰蹺脈郄穴。

15、陽交

  陽交,經穴名。出《針灸甲乙經》。另名別陽、足髎。屬足少陽膽經。陽維脈之郄穴。當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布有腓腸肌外側皮神經和腓動、靜脈分支。主治胸脅脹滿,膝踝腫痛,腳氣,驚厥,下肢痿痹,用膽囊炎,肋間神經痛,坐骨神經痛,腓腸肌痙攣等。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取穴方法】該穴位于人體的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后緣。

  【解剖】在腓骨長肌附著部;布有腓腸外側皮神經。

  【主治疾病】胸脅脹滿疼痛,面腫,驚狂,癲疾,瘈疭,膝股痛,下肢痿痹。

  【人體穴位配伍】配支溝穴、相應節段夾脊穴治帶狀皰疹之神經痛;配陽輔穴、絕骨、行間穴、昆侖穴、丘墟穴治兩足麻木;配環跳穴、秩邊穴、風市穴、伏兔穴、昆侖穴治風濕性腰腿痛-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中風半身不遂之下肢癱瘓、小兒麻痹癥。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陽維脈郄穴。

  陽交穴 陽維脈郄穴。

  【別名】別陽穴,足髎穴。

  【穴義】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

  【名解】

  1)陽交。陽,陽氣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膽經吸熱上行的天部陽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后,此氣吸熱脹散上至于天之天部而成為陽氣,與膀胱經飛揚穴揚散于天之天部的陽氣相交會,故名。

  2)別陽。別,離別之意。陽,陽氣。別陽名意指膽經吸熱脹散的陽熱之氣由此別走陽維脈。

  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至本穴后吸熱脹散而化為純陽之氣,脹散的純陽之氣別走陽維脈所在的天部層次,故名別陽。

  3)足髎。足,指穴所在的部位為足部。髎,孔隙之意。足髎名意指本穴的純陽之氣為弱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外丘穴傳來的濕熱風氣,經吸熱后才能上升至本穴純陽之氣所在的天部層次,但因其富含水濕(外丘穴因其含有較多水濕而不能直行于上,只能橫行),只有少部分水濕化為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如同孔隙中化出一般,故名足髎。

  4)陽維脈郄穴。郄,孔隙也。本穴天之天部的純陽之氣弱小,外傳陽維脈如從孔隙中傳出一般,故為陽維脈郄穴。

  【氣血特征】氣血物質為天部的純陽之氣。

  【運行規律】一是吸濕冷縮并傳于陽陵泉穴,二是外走陽維脈。

  【功能作用】理氣降濁。

  【治法】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6、筑賓

【取穴位置】

在小腿內側,當太溪與陰谷的連線上,太溪上5寸,腓腸肌肌腹的內下方。

【解剖位置】

在腓腸肌和趾長屈肌之間;深部有脛后動、靜脈;布有腓腸內側皮神經和小腿內側皮神經,深層為脛神經本干。

【功能主治】

癲狂,癇證,嘔吐涎沫,疝痛,小兒臍疝,小腿內側痛。

【穴位配伍】

配腎俞、關元治水腫;配大敦、歸來治疝氣;配承山、合陽、陽陵泉治小腿痿、痹、癱;配水溝、百會治癲、狂、癇證。

【穴位治法】

直刺0.5~0.8寸;可灸。

【附注】

陰維脈郄穴。

殷都翟俊鳳中西醫結合診所:你身邊的健康顧問。公眾號聯系人:趙先生,手機號:18568446039,微信號:HNayzds,地址:河南省安陽市鐵西路與芳林街交叉口向西50米路北。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5.手少陰心經9穴
人體12經絡循行時刻表
手太陰肺經,手太陰肺經穴位圖,肺經的功效
_十二經脈 五、手少陰心經
十二經彩圖之 手少陰心經
中醫臨床用藥之基本原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屏东县| 郧西县| 河池市| 广宁县| 桦川县| 清丰县| 西平县| 蛟河市| 屯门区| 徐闻县| 锡林郭勒盟| 婺源县| 邢台市| 砚山县| 淮北市| 武山县| 白朗县| 长宁区| 时尚| 莒南县| 万州区| 海阳市| 海晏县| 铜山县| 闵行区| 肇州县| 上思县| 吴桥县| 威海市| 枣庄市| 含山县| 德江县| 禄劝| 本溪市| 抚州市| 湖南省| 施甸县| 二连浩特市| 邢台市| 华宁县| 罗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