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癥】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中最常見的一種良性腫瘤,也是人體中最常見的腫瘤之一,又稱為纖維肌瘤、子宮纖維瘤。由于子宮肌瘤主要是由子宮平滑肌細胞增生而成,其中有少量纖維結締組織作為一種支持組織而存在,故稱為子宮平滑肌瘤較為確切。簡稱子宮肌瘤。
【診斷要點】
根據癥狀或體征即可診斷:
(一)癥狀
1.有長期反復的陰道出血,長者可達數年之久。
2.陰道出血量較多,尤其是黏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次之。
3.常表現為不規則陰道出血和血性白帶。
4.除月經過多外,部分病人可有痛經或墜痛,腫瘤局部有壓痛,并伴有發熱嘔吐,體溫上升,需與妊娠合并其他急腹癥鑒別。
5.出血多可有繼發性貧血癥狀。
1.腹部檢查,如果肌瘤較大,可在下腹部摸到質硬無壓痛的包塊表面可有不規則的球形或有結節感。2.婦科檢查:子宮不規則增大肌壁間或黏膜下肌瘤,有時可使子宮呈均勻增大,漿膜下肌瘤可觸及子宮上有結節狀,腫物,質硬,檢查時,推動肌物,宮頸也隨之移動,黏膜下肌瘤如突出子宮口可觸到,或用窺器檢查時看到。1、氣滯血瘀型,表現為輕者月經正常,重者經行血崩或漏下不止,乳房脹痛,小腹作脹或隱痛,有肛門部下墜感,舌質暗紅,邊有瘀紫斑點,脈濡細、沉弦或細澀。治以活血化瘀,消癥散結,。2、陰虛火旺型,表現為月經先期,經行血崩,或漏下不止,胸中灼熱,或下腹內覺熱,乳頭癢,或刺痛,或乳房脹痛牽及腋窩,經后赤白帶下,或黃白相雜,舌質紅,苔少津,或薄黃,脈弦細或細數。治以養陰清熱,調經散結。3、肝郁脾虛型,表現為月經正常或經行后期,量多如崩,小腹有下墜感、大便稀薄,經后帶下多清稀,會有頭昏乏力,食欲不振的感覺,臉色少華,舌質淡白胖大、苔薄白,脈濡細或細弦。治以疏肝解郁,健脾消癥。【組成】昆布、生牡蝦、炒僵蠶各30~50g白附子、制半夏各6~12g蘇木、劉寄奴、干地龍各10~30g【主治】子宮肌瘤,屬痰瘀互蘊型。癥見月經量多,間夾紫塊,或小腹包塊,固定不移,或腹痛拒按,或肢體困倦,胸悶,少眠;舌淡苔白膩,脈滑或弦滑。【方解】子宮肌瘤源于寒痰瘀血盤踞胞宮。以昆布、生牡礪、炒僵蠶消痰攻堅;脾弱生濕,濕聚釀痰,寒者溫之,投以白附子、制半夏燥濕化痰,茯苓健脾利濕;久病入絡,絡者血也,瘀者化之,入蘇木、劉寄奴、干地龍化瘀通絡。【加減】氣滯血瘀引起經前或經行腹痛,加制香附、延胡各6~10g;氣虛不能攝血造成月經量多,加黨參、山藥各10~30g,或炙黃芪30~60g。【點評】是方寒溫并用,以溫為主者,燥濕化痰也;咸辛兼施,以咸首選者,咸能軟堅也。其中白附子辛溫有毒,前人告誡,不作內服。周氏認為,經辨證確認濕痰無疑者,加此藥6~12g,非但無妨,而且殊效。需要提醒的是,40歲以下子宮肌瘤患者,經中藥內服3月左右,未見縮小或日漸增大者,宜手術為妥。【組成】黃芪25g 菱術、三棱、生牡蠣各20g 夏枯草、半枝蓮、生山楂各生蒲黃、益母草各10g【主治】子宮小肌瘤(瘤體直徑<6cm)、盆腔炎癥包塊、卵巢囊腫,屬瘀血積結者。癥見小腹有包塊,固定不移,肌膚少澤,月經延后或淋漓不斷,面色晦黯,舌紫黯,脈沉澀。【用法】本制劑由泉州市中醫院中藥制劑室研制,每粒0.5g含生藥5g,每次5粒,每日3次;亦可做湯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1個月為1個療程(經量過多者,經期停服),一般服3~5療程。【方解】黃芪益氣補虛,氣旺以促血行;三棱、栽術為化瘀要藥,善消癮痕;生蒲黃、益母草助三棱、栽術逐瘀止血;夏枯草、生牡蚜消痰軟堅散結;山楂消食降脂,活血化瘀;半枝蓮活血化瘀、止血止痛。【加減】若煎湯藥,盆腔炎癥包塊,可加王不留行、蒲公英各15g;痛劇者,加炒靈脂10g。【點評】鐘氏將益氣與逐瘀,消食與軟堅,止血與調經融成一方,性較平和,緩消疫瘦,其功甚著,且不傷脾胃,適合于長期服用。據藥理研究:黃芪可提高免疫力,且有護肝作用,利于抑制腫瘤;三棱能直接破壞腫瘤細胞;栽術能抗孕激素;山楂可間接降低雌激素等,均有利于子宮肌瘤等的治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