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紹毅
【摘要】:黃賓虹是近代山水畫開宗立派的大家,他集歷代山水畫古法于一身。由于他對筆墨的極度重視,每天早上花費兩個多小時對書法線條的錘煉,幾十年如一日從未間斷,導致他的他的山水畫筆力雄強遒勁,入木三分。在他所有的山水畫里,都能找到那么幾顆樹木,有的遺世獨立、傲然倔強;有的如隱沒大荒,需要退后幾步經過仔細辨認方可看出端倪。這些樹木姿態各異,枝干粗壯有力,穿插有序,亂而不亂,樹葉要么雙勾,要么點寫,濃淡干濕變化自然,有的使用宿墨點葉,顯得非常蒼郁渾厚。用筆都非常靈活,但每一筆都是篆籀用筆,筆道厚實,給人以許多啟示。其實黃賓虹山水畫中的樹就是其人格的象征,寫樹就是寫他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自己的藝術理念。
關鍵詞:黃賓虹;筆墨;山水畫;樹;
黃賓虹逸品山水 局部樹
一、黃賓虹山水作品中的“樹”的用筆看似不經意,但筆鋒一觸紙,便密實而凝重,即使是最細微的筆觸,也像是“鐵劃銀鉤”,不可移易。
黃賓虹《湖山晴霽》局部樹
黃賓虹繪畫作品中“樹”的筆法,既深契傳統的要旨,又活潑灑脫,獨辟蹊徑。特別是晚年之作,看似毫不經意,但筆鋒一觸紙,便密實而凝重,即使是最細微的筆觸,也像是“鐵劃銀鉤”,不可移易。這是中國繪畫中理想的,但卻很少有人能夠達到的一種境界。仔細尋檢中國繪畫史,厚重者有之,靈動者有之,但厚重、靈動同時臻于極致,而又能如此密合無間地融合在一起,一人而已。
二、黃賓虹山水作品中的“樹”的用筆觀念從書法中來,是他自己的藝術理念具體體現。
黃賓虹簡筆逸品 局部樹
黃賓虹認為繪畫中的筆法與書法中的筆法相通,而繪畫中的筆法起源于書法。他在所有場合強調書法對于一位畫家的重要性。他說:“大抵作畫當如作書,國畫之用筆用墨,皆從書法中來。”他又說:“筆法成功,皆由平日研求金石、碑帖、文辭、法書而出。”
他對筆法之必須堅持的標準,對不同筆法水平之間的差異,有著十分清晰的認識:
大家落筆,寥寥無幾;名家數十百筆,不能得其一筆;名家數十百筆,庸史不能得其一筆,而大名家絕無庸史之筆雜亂其中。有斷然者,所謂大家無一筆弱筆是也。
由于從早年起,黃賓虹在藝術方面便具有很大的抱負,因此時時擔心自己不能逃脫古人的影響。他說:“徒事臨摹,便會事事依人作嫁”,因此只“吸取筆意不襲其貌”。這是黃賓虹對于學習傳統的一個基本的態度。他說:“如寫意之作,意到筆可不到,一寫到便俗;而另一方面,又有欲到而不敢到之筆,不敢到者便稚”。黃賓虹指的是,在不同的場合,對筆法要有不同的處理,有時行筆要留有余地,不能“到”,有時又要敢于“到”。這里雖然是論畫,但與黃賓虹的書法亦暗合。“到”是筆法中的一個重要概念,一個人對“到”如何感悟,如何認識,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他對筆法把握的深度。
黃賓虹逸品 局部樹
三、黃賓虹山水作品中的“樹干”的用筆通常是較短的線條組成,方向變化多端,收筆非常有力度。
黃賓虹山水繪畫中“樹干”通常是較短的線條組成,方向變化多端,收筆非常有力度。他平時把精力和時間投入到繪畫中筆觸的操練中,繪畫中單純的用筆方式給黃賓虹錘煉自己的筆法提供了極好的機會,他只需要關注筆觸的力度、節奏、連續性等不多的幾個問題。他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到這樣幾個問題上,目標清晰,單純而執著。在這一點上,他直插問題的核心,幾乎從未走過什么彎路。
黃賓虹《黃山湯口》局部樹
《黃賓虹》一書中寫到:“黃賓虹畫中,不管是石頭、樹木,還是舟船、房屋及人物,都是一勾一勒。……看黃賓虹作過畫的學生都說他運筆的節奏是左一筆后必右一筆,上一筆后必下一筆,總是一勾一勒……”
黃賓虹《淺灘平沙》精品 局部樹
從黃賓虹畫的“樹”,可以斷定,“一勾一勒”和“一波三折”確實是黃賓虹繪畫中的核心筆法。對它們的靈活運用,構成了黃賓虹全部的繪畫作品。是黃賓虹繪畫中的“樹”筆法是他一生錘煉的結果,他無法在寫字時再換過另一套筆法,他只能以他習慣的筆法來進行書寫。
黃賓虹《溪山掩靄》局部樹
四、結語。
黃賓虹山水繪畫中“樹”的筆法演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他在繪畫中把中國山水畫中的筆墨發揮到極致,為后世指明了山水畫學習道路,開辟了新的生機。
黃賓虹抽象精品 局部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