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疾病的發展過程中,由于氣血津液和臟腑等生理功能的異常,而產生的類似風、寒、濕、燥、火六淫外邪致病的病理現象。由于病起與內,故分別稱為“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和“內火”等,統稱為內生“五邪”。因此,所謂內生“五邪”并不是致病的因素,而是由于氣血津液、臟腑等生理功能失調所引起的綜合性病機變化。
這里明確指出了內生“五邪”并不是致病的原因,而是由于臟腑氣血津液功能異常所出現的癥狀。
一、風氣內動
在講過腦栓塞的病理形成過程,人如果老是肝火旺愛發脾氣,旺到一定程度,自然形成風。也就是說人體的五臟與自然界的天氣原理一樣。
風氣內動,即是“內風”。由于“內風”與趕的關系較為密切,故又稱肝風內動為肝風。凡在疾病發展過程中,因為陽盛,或陰虛不能制陽,陽升五制,出現動搖、眩暈、抽搐、震顫等病理反應,即是風氣內動的具體表現。
中醫講到肝和腎的關系,就是說腎為水,肝為木,因為陽盛了,木就容易著火了。或者因為腎不好,陰虛,水澆不到木頭,同樣易著火,引起肝風內動。
在生活中,六、七十歲的人容易出現腦栓塞,而三、四十歲的人也會得腦栓塞,其實這里面是兩個病理。
老年人是因為陰虛易上火,陰虛不能制陽。
年輕人是因為陽盛老發脾氣所引起的腦栓塞。為什么勸大家盡量少發脾氣,陽總是過盛就會引起“內風”。老是生氣發脾氣,陽沒有制約了,就容易出現面癱、中風、腦栓塞等。
《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暴強直,皆屬于風”, “諸風掉弦,皆屬于肝。”
只要生氣,都屬于肝,早晚要發展成病。為什么我總是告訴大家少發脾氣,發脾氣的根源在哪?是在思想,因為你看任何事情都是看反面,壞的一面,而不去看正面的因素,看正面的你就不會生氣,不會老發脾氣,是不是這樣?任何事物都是相對論,你只看壞的方面就容易生氣。
當任何事情出來,人往往都會先看壞的一面,不去看好的一面,就容易肝風內動,這種人后期得肝病只是時間問題。為什么會抱怨?因為都是在找別人哪里沒做好,為什么不找找自己哪里沒做好?老是看別人不順眼,這也不順,那也不對,這時內風就啟動了。我們學中醫首先要學會調整自己的思想,掌控情緒。
什么是和諧社會?為什么要提倡和諧社會?你看別人都不好的時候,反過來,是不是別人看你也是都不好?當你認為大伙都不好只有你好的時候,實際情況是大伙都好只有你不好,是不是這樣?這就是中醫的辯證,《傷寒論》最大的特點就是辯證,其實治病跟做人做事是同樣的道理,中醫在現代中國發展不起來的一個原因也是因為學中醫到一定層次,你看一些老中醫,性格變得與世無爭,沒什么太多的欲望,這是一種精神境界,看什么都是看好的一面,整天樂呵呵的,不喜歡和人爭辯,即使遇到誤會也不做過多解釋,反倒使世人更不了解中醫。
“諸暴”,指看到所有的事情都不順眼,生氣而引起內動生風,從而埋下了腦血栓的隱機。
即指明了這些臨床表現,不僅與風邪為病同類,而且亦指出了與肝有關。
這說明調理要做什么?――疏肝理氣。方向就這樣出來了,下藥很簡單,關鍵是要明白病理形成的過程。
“風氣內動”,是體內陽氣抗逆變動而形成的一種病理狀態。《臨癥指南》指出:“內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體內陽氣之變動有多種原因,主要有肝陽化風、熱極生風、陰虛風動、血虛生風等。
“陰虛風動”與“血虛生風”的病理差不多,下面會詳細講解。
1、 肝陽化風
肝陽化風,多由于情志所傷,操勞過度,耗傷肝腎之陰,以致陰虛陽亢,水不涵木,浮陽不替,久之則陽愈浮而陰愈虧,終至陰不制陽,肝之陽氣升而無制,便亢而化風,形成風氣內動。輕則可見筋惕肉瞤,肢麻震顫、眩暈欲仆,或為口眼斜,或為半身不遂。甚至血隨氣逆而發卒然仆倒,或為閉厥、或為脫厥。
筋惕肉瞤:是指青筋暴跳,尤其是脖子和眼珠這一塊,筋都露出來了。
脫厥:就是虛脫而亡,腦栓塞有時就是這樣死亡的。
這一段就把腦栓塞的輕重緩急癥狀整個說了一遍,其實無外乎肝陽化風,情志所傷,操勞過度。為什么說老板最易得這病?操勞過度,勞累傷肝。操勞過度還包括熬夜、晚上不睡覺白天睡不醒,坐哪都困,坐下就打盹,這也是肝風內動。生活中出現的細節,都意味著將來的毛病。
2 、熱極生風
熱極生風,又稱熱甚動風。多見于熱性病的極期,由于邪熱熾盛,煎灼津液,傷及營血,燔灼肝經,使其筋脈失其濡養,陽熱亢盛則化而為風,出現痙厥、抽搐、鼻翼煽動、目睛上吊等臨床表現,并伴有高熱、神昏、譫語等癥。
如中暑,過度地在高溫的地方呆著,大量出汗,汗液過量流出,人體中60-70%是水分,大量失水,再熱,就容易把人耗干了,血液中95%是水分,水分蒸發過度,血就會漿,就象是把肝經放在熱鍋里炒,同樣也會形成栓子。
3 、陰虛風動
陰虛風動,多見于熱病后期,陰津虧損,或由于久病耗傷,陰液大虧所致。主要病機是陰液枯竭,無以濡養筋脈,筋脈失養,則變生內風。此屬虛風內動,臨床可見筋惕肉瞤,手足蠕動。陰虛風動在病機和臨床表現等方面與肝陽化風、熱極生風是有區別的。
這里的筋惕肉瞤,是指人因為瘦得厲害,青筋外露,象可以剔出來似的。
手足蠕動:是指抽筋。
陰虛風動最大的特點是“久病耗傷,陰液大虧”,如老年朋友腎虛長期盜汗、造成體內液體長期耗傷,引起各種慢性疾病。
4 、血虛生風
血虛生風,多由于生血不足或失血過多,或久病耗傷營血,肝血不足,筋脈失養,或血不榮絡,則虛風內動。臨床可見肢體麻木不仁,筋肉跳動,甚則手足拘攣不神。
“拘攣不神”,指胳膊腿老是感覺伸展不開,筋緊了,血不養筋,也會生風。
此外,尚有血燥生風,此多由久病耗血,或年老精虧血少,或長期營養缺乏生血不足,或瘀血內結,新血生化障礙所致。其病機是津枯血少,失潤化燥,肌膚失于濡養,經脈氣血失于和調,于是血燥動而生風。臨床可見皮膚干燥或肌膚甲錯,并有皮膚瘙癢或落屑等。
長期營養不良的人也容易得腦栓塞(病理與“陰虛風動”相同)。
皮膚常年干燥的人主要是缺乏津液濡養了,而不見得是缺血。在日常生活中,老年朋友最常見皮膚干燥、瘙癢,一些歲數大的老人家,臉上皮膚常出現一塊塊魚鱗狀,這是因為津液虧得太厲害了。這種情況一調理起來,很快就會發現老年斑少了,其實這些不是老年斑,而是體內津液太少,皮膚干了沒有水分,而出現的干枯斑點。
肌膚甲錯:這個甲就象古代士兵的盔甲,這是陰虛,津枯血少,肌膚失于濡養,由于內里津血太少,供養不到皮膚。很多人五十歲剛過,就出現老年斑,這是不正常的,正常應在八十歲以上才長老人斑,一旦五、六十歲就長老人斑的都是氣血太虧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