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說到脾,我們就要牽扯到胃。在中醫的理念當中,這兩個同為消化作用的身體部位是相連的,更多的是把他們放在一起做研究、做保健。今天,我們就要來說說如何保養脾胃,才能讓我們每日攝取的食物被順利吸收。當然,這個保養的方法,當然會從脾胃的功能出發,讓它們在消化食物、吸收營養的時候,第一手掌握自身需要的“好東東”哦。
“脾乃生化之源,胃乃水谷之倉”,胃腸是消化系統的主要部分,它包括胃、小腸、大腸。主要功能是受約食物與消化食物。中醫的生理概念與西醫相同,至於中醫對於脾之功效,與西醫的解剖學有所不同。中醫的觀念脾的功能作用,包括了現代醫學中的肝膽胰等消化系統中的生理功能。中醫把脾、胃、大腸、小腸均歸於同一范疇。人體中的氣血,津液輸布,均需通過脾胃的吸收,所攝取的水谷精華化生而成,然後輸送於四肢百骸,五臟六腑。
胃腸道如果發生故障,不但會引起消化不良,胃痛、胃脹、腹痛、腹瀉、便秘等等癥狀,也會給身體的其他組織帶來一系列的影響。所以飲食方面,一定要定時定量,要有節制,暴飲暴食,會使脾胃功能紊亂。正如內經《素問,脾論》所言“飲食自倍,腸胃仍傷”。
宋末偉大醫學家李東垣《脾胃論,脾胃盛衰論》中指出“百病皆因脾胃衰而生也”說明了脾胃的重要性,脾胃衰弱,氣血生化無源,正氣亦衰,免疫能力低,導致百病叢生。中醫在臨床中很重視脾胃這個後天之本,它對於養生,防病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藥膳食療乃祖國醫學的瑰寶,幾千年來,廣受人們的青睞,特別對於調理胃腸病,有獨特的功效。黃帝內經《素問,藏氣法時論》言及“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和而服之,以補精益氣。”說明了古人對於谷物、肉類、蔬菜、水果互相配合,均衡飲食來調理身體的重要性。
唐朝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食治》里面所言:“食能排邪而安腑,悅神爽志,以資血氣。若能用食平疴釋情遣疾者,可謂良工”。說明如果可以用食療方法來安定臟腑,
改善脾胃,使氣血充盈,疾病就能不藥而除。對於醫者來說,乃是上等醫生。突出了“上工治未病”。說明了疾病初起,應該先用食物治療法治療。
社會生活節奏快,不少人工作緊張,食無定時,對脾胃最傷。所以如能用藥膳飲食來調理身體,是最無副作用的治療方法。今介紹幾款藥膳食療方給讀者,如有需要可選擇適合的食療作調理脾胃之用──
參蓮山藥豬腱煲 配方: 黨參30克、湘蓮30克、淮山60克、龍眼肉15克、豬腱二個。
制作: 先將湘蓮淮山浸清水半個鐘,洗凈,再加黨參、龍眼肉、豬腱、加水適量,文火煲兩個鐘,加鹽少許,即成。
功效:健脾益胃,一切脾虛胃弱,肌肉消瘦,精神不振,大便不實,均可食用
參蓍牛肉煲 配方:黨參30克、黃蓍30克、桂枝9克、牛肉500克。制作:牛肉切塊,桂枝(布包)加黨參黃蓍水適量,文火煲二個鐘,加鹽少許,即成。
功效:行氣補脾,脾胃虛冷,體虛乏力,食欲不振均可食用;濕熱虛熱者忌用,胃熱燥火者忌用。
霍斛洋參海竹老鴨煲 配方:西洋參15克、海玉竹30克、霍山石斛9克、淮山30克、蜜棗三個、老鴨一只。
制作:淮山清水浸半個鐘洗凈,將鴨宰殺去毛去內臟,全部材料加水適量煲二個鐘,加鹽少許,即成。
功效:本方治療胃陰虛的慢性胃炎,津虧血燥,很有效。
(點擊圖片進入)
冬瓜薏米扁豆湯 配方:冬瓜500克、薏米50克、湘蓮肉30克、扁豆30克、瘦肉300克。
制作:冬瓜洗凈切塊,瘦肉切塊,薏米蓮子扁豆洗凈,加適量水煲二個鐘,加鹽少許,即成。
功效:脾胃濕熱,胃腸不適者適用,虛寒者不宜,最宜夏天服用。
(點擊圖片進入)
猴頭菇淮山瘦肉湯 配方:猴頭菇30克,淮山30克,湘蓮肉30克,蜜棗三個,黨參15克,瘦肉300克。
制作:猴頭菇淮山蓮子浸清水半個鐘洗凈,瘦肉切片,全部材料加水適量煲二個鐘,加鹽少許,即成。
功效:清補脾胃,最宜夏秋食用。
太參四神豬肚煲 配方:太子參30克,蓮肉30克,芡實30克,淮山30克,云苓15克,蜜棗三個,豬肚一個。
制作:豬肚洗凈,放熱水中煲五分鐘撈起,芡實淮山蓮子清水洗浸半個鐘後,全部材料加水適量煲二個鐘,加鹽少許,即成。
功效:補益脾胃,一切脾胃衰弱可用,本方不寒不燥
歸蓍羊肉煲 配方:當歸9克、黃蓍30克、生姜三片、羊肉500克。
制作:羊肉洗凈切塊,放熱水中加生姜少許,煲五分鐘撈起,加以上藥材再加適量水煲二個鐘,加鹽少許,即成。
功效:溫中補虛,補脾益胃,氣虛最宜
胡椒蓮子豬肚湯 配方:胡椒9克、蓮子60克、佛手9克、豬肚一個
制作:豬肚洗凈放入滾水中煲五分鐘撈起,胡椒(布包)加蓮子、佛手,加適量水煲二個鐘,加鹽少許,即成。
功效:溫胃補脾,疏通胃氣,胃冷氣滯者宜。
(責任編輯:彭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