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放假有個段子:
知道老師為啥有假期嗎?
那是給老師療傷用的,
再不放假怕老師會瘋;
為什么一段時間又開學了?
家長在家里處于崩潰的邊緣,
再不開學怕家長會瘋。
“再不開學怕家長會瘋”代表了孩子在家與家長沖突不斷的一些家庭現狀:睡覺不起、玩手機不放、讓學習就煩,再不就是找同學玩不回家。
今天與各位談談如何讓孩子在家感到輕松愉快?家長怎么利用假期幫到孩子、為孩子的人生助力?
每個人都需要愛和歸屬感。一旦我們擁有愛和歸屬感,就會感到輕松愉快,會有安全感;而一旦缺乏愛和歸屬感,我們就會感覺沮喪、孤單、寂寞、壓抑,會想找機會離開,重新找一個有歸屬感的環境。
每個孩子一生下來,他賴以生存的就是家庭,讓他得以存活的人就是父母。所以,他對家庭歸屬感的追求,熱烈的同時又是盲目的。長相、說話、飲食習慣、處事方式有意無意與父母有很多相似的地方,這樣,孩子便與父母在“同一戰壕里”了,有了歸屬感。
青春期的孩子如果在家得不到認可,經常受到指責、否定,得不到溫暖,感受不到被需要、被看見的時候,他就覺得沒有歸屬感,就會往外找尋。找到正向的他們就朝好的方向發展,比如一起讀書、運動,從事積極活動;找到壞的他們就朝壞的方向發展,打游戲機、色情、偷竊等。
總之,孩子的價值觀還不健全,他重視的是在一群人里面的歸屬感,至于一群人做什么就變得不重要了。
比如青少年的霸凌事件,事后單獨問都很后悔,但當時跟群體在一起做相同的壞事,就不會覺得羞恥。這讓我想起一些群毆案和輪奸案,那些孩子當時幾乎沒有是非觀念,別人做我也做,我要不做就另類了。
建立良好的家庭歸屬感不僅能讓孩子更多感受到家庭的溫暖,也是預防孩子早戀和青少年犯罪的有效措施。
下面給家長一些建議,利用假期助力孩子:
一、用你的“時間”與孩子在一起
與孩子一起散步、旅行、做游戲、討論問題、共進晚餐等,讓孩子感受到確實和父母是一樣的,有相當多的時間在一起。
一個孩子很孤僻,不會跟別人打交道。我讓他說說爸爸媽媽的優點。媽媽他還能勉強說出一點,談到爸爸,他說“很陌生,不知道,早出晚歸,很少交流。”
再忙,也要給孩子時間。不花時間給孩子,他怎么會給家長交流,怎么在家有歸屬感?
二、夫妻之間互相讓孩子與對方的優點在一起
比如可以用一些語言強化:“你像爸爸一樣堅強。”“你像爸爸一樣好學。”“你像媽媽一樣細致。”“你像媽媽一樣孝順。”這樣的語言可以讓孩子感受到認同感。
負面的則讓孩子被排斥:“我們家就沒這么費勁的孩子,誰知道像誰啊!”直接把孩子排除在家庭之外了。
“你跟你爸爸一樣沒有責任心。”這雖然也是歸屬,但呈負面狀態。
特別是一些離異家庭,兩個人感情已經破碎,但依然要告訴孩子對方的優點:“孩子,你真棒,像你爸爸一樣事業心強。”“孩子,你真棒,像你媽媽一樣有愛心。”
當孩子和爸媽的優點在一起時,會從心里感受到無窮的力量。“問題少年”大多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或者不知道自己與父母哪里一樣。
另外利用假期親人見面的機會讓孩子與叔叔姨媽姑媽等人的優點連在一起。比如:“侄女像姑姑,都是很靈透的女孩兒。”“外甥像舅舅真不假,孩子像舅舅一樣幽默風趣。”
這些正向的指導會引領孩子正向發展。
三、了解家族故事與家族正能量在一起
中國有過年走親訪友、祭祀祖宗的風俗,這些活動一定得讓孩子參與。
通過走親戚拜見親族里的長輩給孩子講一些正能量故事,通過上墳祭祀祖宗告訴孩子先輩們艱苦生活、節儉持家、傳承家業的家族故事。
家族故事就是孩子實現深度自我認同的精神臍帶。一個龐大的家族往往會有悠久且富于興衰的歷史,其中不乏跌宕起伏的過程,也不乏激勵人心的正能量故事。
當孩子有了家族歸屬感,就會更自信。有了來自家族成員的力量之源,就會更堅韌。
對家庭歷史了解更多的孩子,對人生有更強的掌控感,在面對困難時也表現得更好。
當上軍校的孩子知道不曾謀面的外公曾經打過仗駐守邊疆時他無形中對軍隊有了一種更加神圣的敬畏心理;
不管多大的孩子都會被“你的祖爺爺能寫會畫”這樣的故事吸引,孩子拿起畫筆不會很陌生,感覺真的就是“門里出身,自會三分”。
大家庭有家譜的利用假期讓孩子了解家譜成員,沒有家譜的可以鼓勵孩子畫家族關系圖,了解家族里有哪些成員,鼓勵他們去采訪長輩,甚至回祖籍游學,激發他們關于對時代背景和個體家庭命運的思考。
敬一丹主持的《謝謝了,我的家》欄目非常適合與孩子一起看,節目圍繞每位嘉賓成長經歷中與家人相關的故事展開訪談,從中挖掘家風對成長的重要意義。
趁著假期,用心用時間用優點用正能量故事助力孩子吧。
祝各位家長假期與孩子溝通愉快。
作者:中學語文高級教師,河南省骨干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愛生活,愛教育,愛文藝;任高中教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