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的功效,但服用也有講究,到底黃芪夏天可以吃嗎?
下面小編為你詳細介紹。
黃芪夏天可以吃嗎
1、黃芪受人歡迎,因為其藥用價値很高。
據藥書等記載,黃芪性甘微溫,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生肌等功效。
値得一提的是,黃芪雖然一年四季都作補氣藥用,但更是夏季補氣之圣藥。
2、黃芪莖葉能很好地治療和預防中風,而且夏天出汗過多,發散太過也會使人精神不佳,出現虛脫現象,尤其是有些特別容易出汗的脾虛之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肯定會想到補了,用一點黃芪葉泡茶,補氣健脾、固表止汗的效果是很好的。
3、夏季高溫酷暑,不少人因為出汗較多,感覺氣虛無力、肢體疲倦,有的還出現咽喉痛、咳嗽等感冒的癥狀!
此時可適當食用黃芪補氣。據藥書等記載,黃芪性甘微溫,具有補氣固表、利水退腫、托毒生肌等功效。
4、將黃芪洗凈后泡開水喝是最簡單的食療方,也可用水煎服飲用。
還有一種簡便的辦法就是喝黃芪粥。
做黃芪粥,要注意黃芪本身是不能吃的,要把黃芪通過中藥的“三煎三煮”方法熬成藥汁,用此藥汁加大米煮粥。
黃芪的功效與作用
黃芪之功效與應用,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是補氣升陽,長于升舉之力。
常應用于氣虛下陷所致的脫肛、子宮脫垂、胃下垂、腎下垂、崩漏及眩暈乏力,或短氣不足以息等,并常與人參、白術、升麻、柴胡等同用;
二.是固表斂汗。
多應用于表虛不固的自汗。若衛氣不固,汗出,又復加外感風邪者,可與防風、白術,以固表逐邪;
三.是托瘡排膿。
常應用于瘡癰久不潰破,或瘡瘍內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
又可用于瘡瘍潰破之后,氣血虛弱,久不收口之患者,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伍金銀花、皂角刺、蒲公英等用之;
四.是利水消腫。
常應用于陽氣不運所致之虛性水腫。
通過黃芪補氣健脾,使脾陽得運而水利腫消。
各種原因引起的水腫而兼有氣虛的,亦可用之,且常與防己、茯苓、白術等同用。
黃芪的食用方法
1、每天用黃芪5~10克左右,開水泡10~20分鐘后代茶飲用,可反復沖泡。
2、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或水煎好后代茶飲用,用黃芪30克,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3、取黃芪50克左右,煎湯以后,用煎過的湯液燒飯或燒粥,就變成黃芪飯、黃芪粥,也很有益。
4、做芪苓鯉魚湯,黃芪50g,茯苓30g,鯉魚1尾。鯉魚洗凈,黃芪、茯苓以紗布包扎,加水同煮,以生姜、鹽調味。飲湯吃魚。
5、做黃芪山地粥,黃芪30g,山藥100g,生地黃15g,黃芪、生地黃煎水取汁,山藥研為粉末;
將前汁煮沸,頻頻撒入山藥粉,攪勻,煮成粥食。
黃芪的食用禁忌
從體質上來說,黃芪最適合氣虛脾濕型的人,這種人往往身體虛胖,肌肉松軟,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軟。
而身體十分干瘦結實的人則不宜。從身體狀況來說,感冒、經期都不要吃黃芪。
為什么感冒的人不能吃黃芪呢?
從季節來說,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黃芪。為什么感冒不能喝黃芪粥呢?
因為黃芪是固表的,它幫助身體關閉大門,不讓外邪入侵。
可是當身體已經感受外邪的時候,就會變成閉門留寇,把病邪關在體內,無從宣泄了。
同理,春天是生發的季節,人體需要宣發,吃黃芪就不太適宜了。
腎病屬陰虛,濕熱、熱毒熾盛者用黃芪一般會出現毒副作用,應禁用。
因為黃芪性味甘、微溫,陰虛患者服用會助熱,易傷陰動血;而濕熱、熱毒熾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滯邪,使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