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根據央視新聞的報道,我國正在研制重型運載火箭,可以將150噸重的航天器送入近地軌道。同時,這種火箭還可以將30噸重的航天器送入月球。
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長征系列火箭總顧問龍樂豪介紹說:“2030年以前,沒有什么意外的話,應該是要到月球去送人了。”
換言之,在未來8年的時間內,中國將大概率執行載人登月的計劃,將我國的航天員送上月球。
我們知道,人類上一次登上月球,還是1972年12月11~14日的美國“阿波羅17號任務”,至今剛好49年的時間。
美國航天員哈里森·施密特是最后一個離開月球的人類。包括他在內,美國曾經一共將12名航天員送上月球地表,另有12名航天員曾經抵達到月球軌道,但沒有登陸。
根據統計,美國為了執行阿波羅計劃,在上世紀60~70年代總共耗費了約250億美元。考慮到通貨膨脹,這筆錢的價值相當于如今的約1500億美元。
毫無疑問,這是非常大的一筆財政開銷。在未來,如果中國執行載人登月,也將花費一大筆錢。那么,值得嗎?
首先,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大背景。
美國執行阿波羅計劃,有一個非常大的背景,就是冷戰下的美蘇爭霸。
1958年,美國發射了“探險者號”,這是美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僅僅3年后,美國就將阿波羅計劃正式立項了,并于1967年匆匆忙忙實施了“阿波羅1號任務”,導致3名航天員因指令艙的火災而喪身。
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是1970年的“東方紅一號”,第一個載人飛船是2003年的“神舟五號”,第一顆探月衛星是2007年的“嫦娥一號”,第一個空間站是今年的“天宮空間站”。
相較之下,中國一直是穩扎穩打,按照自身的國家實力一步步發展航天項目,沒有跟哪個國家在比賽。正因如此,除了極少數的商業衛星發射失敗,中國的重大航天項目都是成功的,少走了很多的彎路,耗費的資金也會更少。
其次,月球的戰略地位。
前幾天,覆言寫了一篇有關南極的文章。根據《南極條約》,南極的主權要求被凍結,50年內(1998年~2048年)任何國家都不能在南極開采資源。
那么,50年后呢?實際上,已經有7個國家保留了對于南極的領土索求。如下圖所示,除了左下角的一小塊,整個南極大陸都被他們“瓜分”完了。
這7個國家的理由是,在19世紀,也就是100多年前,他們是首先抵達南極各個地區的國家。
覆言認為,現在的月球,就是100多年前的南極大陸。所以,如果我們現在有能力登陸月球,戰略意義是很深遠的。
另外,月球上擁有很多礦產資源,例如氦-3,大概有100萬~500萬噸。如果地球上的石油、天然氣用光了,氦-3可以成為替代的清潔能源,重要性不言而喻。
再則,航天事業的回報。
根據美國研究機構的估算,在航天領域,每砸下1美元,就可以收到7~12美元的回報。
事實上,我們日常生活中所用到的東西,很多都來自航天科技,例如尿不濕、手機攝像頭、液晶顯示器、氣墊籃球鞋等等等等。
如果人類不發展航天事業,這些東西可能不會那么快發明出來。所以,不要只看到航天的砸錢,卻忽略了背后龐大的經濟產業。
總之,中國發展航天事業,包括載人登月計劃,絕對是功在當下、利在千秋的好事情。只要國家實力允許,就應該放手去做。
轉載或投稿請聯系微信:449090544
轉發!讓更多的小伙伴認識覆言,就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