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舞蹈
蒙古族是中國北部的一個游牧民族,由于長期生活在草原中,自古以來就崇拜天、地、山川、圖騰,蒙族舞蹈的風格特點豐富、含蓄、舒展、豪邁。蒙古族主要生活在中國北方的內蒙古自治區,歷史文化悠久,歌舞是蒙古族生活的一部分。古代,蒙古人在迎賓時跳“迎賓舞”,與部落結盟時跳“聯盟舞”,外出打仗時跳“誓師舞”,還有各種民間舞蹈。這些舞蹈一直傳承下來,是蒙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蒙古族人素有“天之驕子”之稱,長期的游牧、狩獵生活,形成了
馬背上的民族豪放的性格和強健的體魄,使得他們的舞蹈風格粗獷細膩,靈活渾厚。
蒙族舞蹈的風格特點與其他民族有很大不同,主要有以下特點:
第一,節奏較強。蒙古族舞蹈是在音樂的配合下表現出來的,舞者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根據歌曲的節奏做出的,節奏感很強。
第二,熱情。蒙古族舞蹈是在長期的社會環境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的,其中也包括蒙古族人的民俗。從舞蹈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的熱情好客。
第三,風格獨特。蒙古族舞歌頌生活,是根據人民的感情創作的,處處體現著人民感情的粗獷豪放、沉穩深沉。男子舞蹈風格挺拔豪邁,體現出豪邁灑脫、豪邁有力的特點,女子舞蹈風格活潑優美、熱情開放,音樂結合舞蹈也處處體現著蒙古族的民俗風情。
蒙古族舞蹈包含許多美的特色。第一,柔軟之美。雖然蒙古族民間舞蹈最大的感受是奔放,但我們仍然可以在舞蹈中發現很多柔美。比如,隨著音樂的放慢,舞者的動作也變成輕柔的動作;第二、端莊之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思想也生了變化,學會了享受音樂舞蹈,在舞蹈中散發著自信。第三,剛勁之美??偟膩碚f,蒙古族民間舞蹈給人的感覺是剛柔并濟。他們在舞蹈中的許多動作都表現出剛勁,也是蒙古族人民的勇敢、堅韌和對生
蒙古族民歌
蒙古民歌從音樂特點來講,大致分為”長調“和”短調“兩大類。
1、長調民歌。長調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體裁,有較長大的篇幅,節奏自由,氣息寬廣,情感深沉,并有獨特而細膩的顫音裝飾。長調民歌用蒙古語歌唱,其節奏舒緩自由,字少腔長,且因地區不同而風格各異。
2、短調民歌。與長調民歌明顯不同,短調民歌篇幅較短小,曲調緊湊,節奏整齊、鮮明,音域相對窄一些。短調一般兩行,有韻兩句式或四句式,節拍比較固定。歌詞簡單,不呆板,其特點在音韻上廣泛運用疊字。短調民歌流行于蒙漢雜居的半農半牧區。往往是即興歌唱,靈活性很強。
流行的有《錫巴喇嘛》、《成吉思汗的兩匹青馬》、《美酒醇如香蜜》、《拉駱駝的哥哥十二屬相》等。 短調民歌流行在沃野千里的河套平原。土默川平原及自治區其他農業和半農半牧區的民歌,都是短調民歌。短調民歌也叫爬山調,山曲兒,多用漢語演唱。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一直是蒙古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也是蒙古族整個文學藝術的主流。逐水草而居是蒙古族傳統生活方式,也是游牧文化基礎。蒙古族民歌乃是最生動、簡便,最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一部蒙古音樂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蒙古民歌歷史。
著名蒙古歌曲有 《嘎達梅林》、《達那巴拉》、《牧歌》、《萬麗》、《金杯》、《森吉德瑪》、《桑塞瑪》、《諾恩吉亞》、《紅酒》、《四海》、《走馬》、《小黃馬》、《遼闊的草原》、《遼闊富饒的阿拉善》等。
蒙古牧民在長期游牧勞動中創造了長調民歌形式,用以抒發情感,表現游牧生活。長期流傳過程中,長調民歌已形成完整的體系,包括草原牧歌、贊歌、思鄉曲、婚禮歌、情歌等不同歌曲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