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蘇鎮主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9年11月出版
404頁,45.00元
━━━━
文︱陳蘇鎮
北大歷史系的中國古代史專業,一向以政治史和制度史見長,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也是如此。中心的創建者鄧廣銘、周一良、王永興、田余慶、張廣達等老一輩學者,都是這方面的領軍人物。他們培養的中心第二代學人繼承了這一學術傳統,而其中部分學者還在此基礎上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
“政治文化”有各種定義。S. 韋伯說,政治文化是“由得自經驗的信念、表意符號和價值觀組成的體系,這個體系規定了政治行為所由發生的主觀環境”。《中國大百科全書》認為這個解釋比較典型。而在史學界最流行的是G. A. 阿爾蒙德的定義。他說:“政治文化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流行的一套政治態度、信仰和情感。這個政治文化是由本民族的歷史和現在社會、經濟、政治活動的進程所形成。人們在過去的經歷中形成的態度類型對未來的政治行為有著重要的強制作用。政治文化影響各個擔任政治角色者的行為、他們的政治要求內容和對法律的反應。”這個定義更為詳細,但翻譯文字和中文表達習慣不同,理解起來還是比較費勁。高毅在《法蘭西風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一書中說,政治文化概念有三個特征:“(1)它專門指向一個民族的群體政治心態,或該民族在政治方面的群體主觀取向;(2)它強調民族的歷史和現實的社會運動對群體政治心態的影響;(3)它重視群體政治心態對于群體政治行為的制約作用。”這樣解釋就明白易懂了。
這個概念顯然和政治與政治制度有關,因而引起中心幾位學者不約而同的關注。但上述定義都是針對西方社會而言的。中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中國古代的“政治文化”當然也會有自己的特點。最早論及這一問題的是閻步克。他在《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一書中說:“本書所說的'政治文化’,雖然也大致包含了阿爾蒙德定義的內容在內,但它更為寬泛,也經常用于指涉處于政治和文化的交界面上、兼有政治和文化性質的那些有關事項和問題”,特別是“政治文化”的精致化了的結晶物,諸如“禮治”“法治”等等。鄧小南在《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一書中,也使用了“政治文化”概念。她說:“作為政治體系觀念形態的政治文化,反映著長期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政治傾向和心理。”其中包含了對這一概念的深入思考。筆者參考學人的各種定義,在《〈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一書中這樣表述:“簡單說來,'政治文化’就是一個民族在特定時期和特定環境中形成的群體政治心態。這種心態構成政治生活的軟環境,對人們的政治行為有制約作用,與政治演進、制度變遷等現象存在互動關系。”還有其他各種表述,但大意相去不遠。就這樣,“政治文化”這個外來的概念,經過一番消化吸收,為我們觀察、理解、闡釋中國古代政治史和制度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視角。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閻步克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月出版,459頁,75.00元
《〈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陳蘇鎮著,中華書局,2020年1月出版,742頁,98.00元
在有古老傳統的學科中采用新方法和新視角,是富于挑戰性也極具吸引力的事。閻步克率先嘗試。他于1996年出版《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明確指出:“我們的討論將要涉及的,主要是一個政治文化問題。”鄧小南于2006年出版《祖宗之法》,指出“有關'祖宗之法’的說法”,在宋朝“形成一種'套話’”,“使研究者得以清楚地感受到當時的政治文化氣氛與政治生態環境”。筆者則在2001年出版《漢代政治與〈春秋〉學》,2011年增補內容再版,書名改為“《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直接將“政治文化”寫進副標題。這三部著作都得到學界好評,產生了較大影響。《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曾獲“長江讀書獎”,出了三版,十二次印刷,總數近四萬冊。《祖宗之法》曾獲“思勉原創獎”,出了兩版,九次印刷,共三萬五千冊。《〈春秋〉與“漢道”》曾獲“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優秀獎”,出了三版,六次印刷,共約一萬五千冊。其后,中心同仁又陸續推出一系列政治文化研究的力作,如王小甫的《中國中古的族群凝聚》、劉浦江的《正統與華夷: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究》、羅新的《黑氈上的北魏皇帝》和《中古北族名號研究》以及陸揚的《清流文化與唐帝國》等。
《中國中古的族群凝聚》,王小甫著,中華書局,2012年8月出版,356頁,56.00元
《正統與華夷: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研究》,劉浦江著,中華書局,2017年9月出版,324頁,79.00元
《黑氈上的北魏皇帝》,羅新著,上海三聯書店,2022年2月出版,172頁,45.00元
《清流文化與唐帝國》,陸揚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3月出版,380頁,59.00元
在老師們的影響下,中心培養的博士研究生也有不少人選擇了與政治文化有關的研究課題。其中幾篇博士論文已正式出版,并得到好評。如陳侃理的《儒學、數術與政治——災異的政治文化史》,2015年出版,已兩次印刷,共四千冊,曾獲“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新秀獎”。方誠峰的《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2015年出版,印了兩次,共五千冊,曾獲“普隱人文學術獎”。胡鴻的《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政治體視角下的華夏與華夏化》,2017年出版,已五次印刷,超過一萬冊,曾獲“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青年成果獎”。還有幾位學生的博士論文,今后也會陸續出版。
《儒學、數術與政治——災異的政治文化史》,陳侃理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334頁,48.00元
《北宋晚期的政治體制與政治文化》,方誠峰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320頁,45.00元
《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政治體視角下的華夏與華夏化》,胡鴻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345頁,59.00元
蘇小華曾在一篇評論文章中說:“在北大,一個經由政治制度史研究衍變而來的政治文化史研究陣營正在形成。”此言不虛。北大中古史中心確已成為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的重鎮。
古代中國,疆域遼闊,民族眾多,文化始終呈多元格局。如何在建立和鞏固統一國家的進程中,對不同地域和民族的文化進行整合與升華?如何運用各種思想、學說為政治和教化服務?如何建立和改進各種制度,以提高統治效率,強化對社會的治理?如此等等,都是中國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們積極探索并努力實踐的重要課題。由此形成的思想、理論、觀念等,構成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主干和底色,并對政治、法律、制度、風俗等諸多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因此,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研究,和政治史、制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學科不同,它沒有自己的專有領域,它的研究對象主要是上述學科相互交叉重疊的部分。正是這一特點,使它能揭示一些從單純政治史、制度史、思想史、文化史等角度看不到或看不清的歷史現象。這項研究,起步不久,還有許多空白需要填補,還有大量問題有待解決,因而大有可為。
陳蘇鎮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