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
報名
《漢娜·阿倫特與以塞亞·伯林》
漢娜·阿倫特(1906—1975)和以賽亞·伯林(1909—1997)是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兩位思想家,他們在政治、歷史和哲學的核心問題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盡管他們作為猶太移民知識分子的生活和經歷有重疊之處,但伯林非常不喜歡阿倫特,說她代表了“我最厭惡的一切”,阿倫特則以冷漠和懷疑的態度回對伯林的敵意。
編輯&名家推薦
·蛭田圭在這本書中以平衡而又深刻的筆觸描繪了兩位開創性的思想家,他們都是猶太人,都是極權主義的反對者,他們本應彼此欽佩,卻被一種敵意分裂,這種敵意暴露了20世紀德國哲學和英美哲學之間以及進步和自由傳統之間的斷層。
——邁克爾·伊格納季耶夫 加拿大歷史學家、《伯林傳》作者
·這是第一本專門致力于阿倫特和伯林相遇細節的著作,它平衡而有見地,澄清了伯林對阿倫特強烈反感的歷史之謎;成功穿越了艾希曼之爭的險灘,探討了伯林和阿倫特對帝國主義和他們各自第二祖國的看法。
——塞拉·本哈比 耶魯大學尤金·麥耶政治學與哲學教授
·一部杰作,它闡明了現代政治思想的兩位代表人物之間的棘手關系。蛭田圭以一流外科醫生的精準和優秀小說家的雄辯,剖析兩位猶太流亡者和自由捍衛者如何以相互沖突的方式對他們所處的災難性時代做出了回應。他還細致入微地探究了兩位主人公彼此的怨恨(伯林)和冷淡(阿倫特)。這部引人入勝的作品調動了思想史和政治理論的研究方法,取得了出色的效果。
——瓊·考克 曼荷蓮學院政治學名譽教授
·同樣是猶太裔,同樣都是客居他鄉,為何伯林對阿倫特有著“終生的仇恨”?誰憎恨誰,為什么?有很多很好的細節;蛭田圭非常詳盡地記錄了伯林和阿倫特的沖突。
《論自由》
個人、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是約翰·斯圖亞特·穆勒諸多作品貫穿始終的一個主題,本書的目標是為其力主一條簡潔明確的原則,即:人們若要干涉任何個體的行動自由,其唯一正當的目的乃是保障自我不受傷害;反之,違背其意志而不失正當地施之于文明社會任何成員的權力,唯一的目的也僅僅是防止其傷害他人。通過劃定政府及社會權力的界限,穆勒維護了珍貴的個人自由。
·穆勒的《論自由》被奉為自由主義的“圣經”,他本人也因而進入了自由主義理論大師的行列。
——約翰·R. 菲茨帕特里克(John R. Fitzpatrick)田納西大學
查塔努加分校哲學教授
·穆勒對個人主義與寬容思想的闡揚,遠超過早一些人的成就,從彌爾頓、洛克,以至于孟德斯鳩及伏爾泰等人,在這方面,與穆勒相形之下,都要略遜一籌。
——以賽亞·伯林(Isaiah Berlin)英國哲學家
20世紀著名自由主義知識分子
·譯文精良、典雅、優美,盡可能保留了穆勒作品的原汁原味,帶給讀者一場閱讀盛宴。
·穆勒的這本《論自由》,與他另一部經典作品《代議制政府》,標志著自由問題已經從理論上得到解決。《論自由》可謂一部劃時代巨著,在此后許多年間,西方政治哲學沒有新的重大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