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規矩的家庭,比沒錢更可怕。
想來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在高鐵、飛機上被熊孩子的大喊大叫吵到苦不堪言、在電影院被熊孩子的亂踢的腳擾了興致。
雖然遇到這種事情,我們表面上會說沒關系,但內心總免不了吐槽一句:沒規矩。
規矩是世界運行的基本法則
黑格爾曾說:“秩序是自由的第一條件,無視秩序、破壞規則的自由,不僅自取滅亡,也殃及他人。”
規矩之于人至關重要,一個從小被培養以良好規矩的孩子,一定會比一個沒有規矩的孩子要走更少的彎路。
人在社會中生存,如果你無視規矩,終歸是會被淘汰的。
?
沒有規矩就等于告知周圍的人:我是一個可以為了自己的利益傷害任何人的人,試問誰愿意接納這樣的人?
在生活這場盛大的競技場里,你可以拼盡全力追尋成功勝利,但要遵守最起碼的游戲規則。
家長應有培養孩子規則的意識
所謂規矩,通俗點說就是眼里有別人,很多家庭因為是獨生,所以對孩子格外寵溺,導致孩子眼里只有自己,做事情從來只考慮自己的感受。
作家劉墉說過:“你舍不得給孩子立規矩,就會有人給孩子長教訓。”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只給孩子愛的父母表面無私實則糊涂,往往會害了孩子。
?
教給孩子規矩,不是為了束縛,而是因為規矩是保護孩子踏入社會后少受傷害的鎧甲,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愛。
沒有規矩的人通常自我中心思想比較嚴重,遇到任何事情會習慣于從自己的角度出發,完全置他人于不顧。
就像在共同場合大吵大鬧的熊孩子,在他們的意識里是沒有別人的。如果是在孩子的幼年階段,這樣的行為倒也不可怕。
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2-7歲的孩子傾向于從自己的角度看待事物和思考,兒童的自戀意識認為別人的思考方式應該與自己的思考方式完全一致。
因為此階段的兒童,還沒能力站在別人的角度,替他人思考問題。
?
但家長一定要有培養孩子規則的意識,孩子社會化的過程就是脫離這樣思維模式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要懂得引導幫助孩子建立適應社會的人格,并掌握社會認可的行為方式。在影視界,郭麒麟、陳飛宇都是教養的好例子。
如果一個孩子沒有社會化的過程,那么走入社會的必將要吃很多苦頭。
韓非子曰:“欲成方面圓而隨其規矩,則萬物之功形矣,而萬物莫不有規矩,議言之土,計會規矩也。”
意思是說,如果想要畫一個圓,必須要遵循其徑長,任何事情成功都必須要有一定的基礎,萬物都有其道理和規矩,善于提倡言論的人,都是遵循事物應有之理的人。
?
培養需要恰如其分
雖然時代變化莫測,但很多事物的本質規律是不變的。在社會中生存,遵守規矩是基礎,在規矩之上,個人可以自由隨意發揮,一旦越矩則一定會被淘汰。
其實規矩遠比它字面的意思要精深得多,一個懂規矩的人,不止是心中有原則,還得懂得洞察人性。
在人際交往中,他們懂得什么叫恰如其分,什么叫見好就收,也就是說這些人做事有分寸,和這樣的人相處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
但在這里需要強調一點的是:孩子的規則意識不應該是被強行添加的意志,而應該是在感受的基礎上自然形成的。
?
也就是說,在給孩子培養規則的時候,要有愛的流動,讓孩子習得并且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上去思考。如果孩子的規則訓練,缺乏愛的流動,在他內心規則就等于痛苦。
他之所以會遵守規則是因為害怕失去父母的庇佑,那么當有一天他不再需要父母的庇佑,打破規則,傷害他人的概率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