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是很多中國人心中難以割舍的情節,我們知道諾貝爾獎的榮譽,甚至開發出了專門的瓷磚來滿足虛榮心;莫言也讓我們品嘗到了喜悅,卻總有種遺憾,對于諾貝爾科學獎項的遺。
甚至會懷疑自己,讓自己自卑自賤自輕,甚至讓自己看不清楚現狀和未來,
借用@斯庫里 同學的微博截圖,希望他不要來討伐我侵權,因為我覺得這個截圖會反映出來部分國人心態:向往卻因為內心的自卑而自賤。
當然,驚喜總是在悄無聲息中來臨,總以他獨特的方式來臨,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兼首席研究員、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屠呦呦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獎生理學或醫學獎,這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也增強了國人的信心,在驚喜之外,又有各種爭辯,包括到底是中醫還是西醫,同時,因為屠呦呦研究靈感來源于道教醫學的說法,讓道教也參與進來了這場混戰。
作為一個道教徒,無論這樣的說法是否有失偏頗,或者是否能得到更多人的認可,總是于心有榮焉;從媒體公開的資料看出,屠呦呦的靈感來源于葛洪《肘后方·治寒熱瘧方第十六》“青蒿一握,切,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葛洪為東晉道士、著名外丹家、醫藥學家,字稚川,晉丹陽郡句容(今江蘇句容縣)人。他曾受封為關內侯,后隱居羅浮山煉丹。著有《肘后方》等。
除了道教徒,可能沒有太多人熟悉葛洪這個名字,當然,他還有另外一個名號,叫做抱樸子,
句容山上有個@茅山道院 ,西湖邊上有座道觀叫做抱樸道院,葛洪曾經在這里煉丹,當然,不僅僅在此處,
在全國各地其他地方的道教宮觀里,他作為道教的祖師,被無數后人跪拜崇敬,他已經由人成了我們后人心中的神,因為他在道學上的造詣。諾貝爾獎、中醫、西醫、傳統、科學參合在一起,就是一場大混戰了,當其中又參合了道教、抱樸子、神仙等等,這場口水戰足矣超出我們想象的糾結,從瑞典到中國,從晉代到二十一世紀,從海外到西湖,從海外到西湖,無論辯論如何,作為道士,心中只能感到高興,畢竟抱樸子祖師、道教又一次進入人們視野,還是以這樣華麗的方式;畢竟傳統文化又展現了他的生命力,一千年之后,仍然有他的生機和活力。
當然,高興之余,就是自己的一點看法,拋磚引玉,反正引不出玉來,貧道就用磚頭砸你:
1.無論中醫和西醫的糾葛,無論怎么看待屠呦呦獲獎的方式,無論站在那邊的立場上,我們都應該明白,屠呦呦獲獎不僅僅是中醫,也不僅僅是西醫,而是珍視傳統醫學,尊重傳統文化,從中受益,并結合現代科學方式,獲得了成功。
不存在純粹因為中醫或者西醫獲獎,中西醫也不是對立的,各有優缺點,如同陰陽太極一樣,互補共進才是道理。
2.從抱樸子祖師《肘后方》中獲得靈感,一句“道教醫學幫她攻克諾獎”,讓道教徒欣喜,也讓口水戰中,多了道教的身影,各種質疑就來了:
“不是道教,是道家!”
“扯蛋吧,葛洪書里還寫抱公雞啼叫和吃蜘蛛能治瘧疾呢,還是李自珍靠譜點!不過這次獲獎用的完全是西醫方法,非說和中醫有關,只是從中醫典籍得到提示而已…”
“毛線,李時珍里面還說得某個病掛個茄子在門上每天看幾眼,病就好了呢……”
當然,還有更多類似的言論,但是無論如何辯駁或者爭論,都無法抹殺靈感來源于抱樸子祖師《肘后方》的事實。
3.我們欣喜傳統文化綻放的活力,欣喜東晉時候的道教醫學典籍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展現的活力,但是也不可否認,因為當時科學水平的局限性,中醫典籍也存在很多謬誤,我們在我們的時代,應該清醒認識中醫。
不因為這些謬誤而全盤否認中醫,不因為中醫的經典而迷信中醫;如同很多國家越來越重視中醫一樣,我們更應該重視自己的文化,讓中醫能夠與科學一起進步,用科學的手段分析中醫,有批判的繼承,有尊嚴的捍衛。
4.傳統文化的光輝助力屠呦呦,但是傳統文化的精髓僅僅集中在葛洪一人身上嗎?僅僅有《肘后方》一本書嗎?
不可能!
我們有千千萬萬的典籍,三教九流無所不包,其中有謬誤,更有精華,這次獲獎是一個契機,提醒我們從典籍中尋覓更多靈感,以我們的方式詮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沒有死去,也沒有消亡,只不過我們這些不肖子孫讓他沉睡了,現在是喚醒他的時候了。
5.返歸道教,抱樸子祖師的典籍,現在仍然給屠呦呦帶來了靈感,捫心自問,我們現在的道士在做什么?是否也會有人留下一部一兩千年后仍然讓后人從中獲得靈感的醫學經典呢?
祖師爺留下這個門戶,是否就讓我們抱著祖師爺的典籍,沉浸在祖師爺的光輝中,我們只在做傳承嗎?屬于我們時代的發展能夠做到?
兩千年后,是否也有人說我從二十一世紀某位道士的典籍中獲得靈感?
作為道士,明白了祖師的偉大,更應該反省自身,讓道教在我們的時代,綻放屬于我們的光輝。
各種爭論還會繼續,只不過這種爭論,只要不淪落到謾罵的程度,互相尊重人格,都是有價值的,各種觀點、說法不斷涌出,也會增加大眾對傳統文化、醫學、道教、神仙的認知和了解,真正了解中國人的信仰,不迷信;也會增加大眾對科學、理性、真理的認知和了解,真正了解科學的發展,不偏激。
屠呦呦獲獎,不是中醫或者西醫的功勞,不是道教醫學的功勞,而是她自己努力得來的。
參考典籍、科研方式、技術條件上,她都沒有超出我們的時代,甚至返歸晉代尋找靈感;不是傳統文化有多大功勞,而是她去努力、奮斗、前行,最大的榮譽和功勞只是她本人的,最大的歡呼還是留給她吧,爭論只是爭論,讓我們繼續贊嘆屠呦呦的諾貝爾獎吧。
福生無量天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