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叫醒我的不是夢想,更不是鬧鈴,而是釘釘和企業微信!”,這不是網上新出的段子,而是去年疫情之下許多職場人真實的生活寫照。
2020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席卷了中國大地,也在無形中重塑著產業的發展格局。在經歷了一年的快速發展,遠程辦公與企業數字化迎來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但是疫情終歸過去,當一切歸于平靜,繁華一時的遠程辦公將何去何從?疫情過后的人們又將如何看待遠程辦公這一工作方式?
工作與生活的矛盾
在過去的2020年,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公司為了能夠繼續把公司維持下去,都選擇了全員遠程辦公,相信親身經歷過遠程辦公的人,對此一定深有體會。
雖然各類遠程辦公軟件都在盡可能地提升效率。但對于大部分人來說,遠程辦公的最大問題在于它模糊了工作與生活的邊界。通勤、打卡、工位、開會……我們在執行這些線下流程的過程中會給我們一種“工作”的心理暗示,能夠讓我們意識到自己正在工作。一天24小時,除去睡覺的8小時,剩下16小時我們通常會將工作與其他事情進行非常明確的分割。
工作是工作,生活是生活。無論多么糟糕的事情一旦脫離這一環境,也能夠進行狀態的切換。對絕大多數打工者來說,我們需要一個與生活相對割裂的工作環境。
而在遠程辦公,尤其是在家進行的遠程辦公往往會打破家庭與工作的界限,混淆了工作與生活的身份:雖然我穿著睡衣,但我坐在電腦前寫稿子;我在視頻會議,還要照看上網課的孩子。家庭的矛盾會不自覺地帶入到工作之中,反之工作中的不順也會令你牽及家人。往往許多8小時就能完成的工作在瑣事的干擾下需要10個小時甚至更久才能完成。工作效率極其低下。
疫情退去,混合辦公或將成為常態
去年年底,人力資源服務商前程無憂針對職場人2020年遠程辦公情況發布了《2020遠程辦公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允許遠程辦公的雇主最多來自機械/電子/制造(占25.0%)行業,其次為計算機/通信(占13.4%)、互聯網/電商(占11.6%)、快消/零售(占10.7%)。管理人員的遠程辦公比例最高,可遠程辦公的人群中52.2%為初中級管理、37.2%的人從事技術類崗位。此外,跨國公司允許和提供遠程辦公支持的比例最高,其次為民營企業。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進入后疫情時代,目前仍允許員工遠程辦公(居家辦公)的企業僅有23.2%,較疫情高峰期間水平有較大幅度的下降,國內大多數企業仍只是將遠程辦公作為一種應急性/輔助性的工作模式。但當被問及“希望遠程辦公的時間周期”,大多數職場人表現得較為“克制”,44.7%的受訪者選擇“每周2-3天”,遠超過選擇“全周”的24.6%。究其原因,大多數受訪者表示國內現有企業體制、工作模式下,企業管理者仍欠缺相對應的管理技巧,過度的遠程辦公也難以維系個人與上級、個人與同事、個人與客戶間的現有職場文化。
可見在不遠的未來,遠程辦公仍然無法徹底代替線下辦公。企業可以在主要城市地區設立較小的本地辦公室,供員工使用。在不遠的日本,一家公司就從膠囊公寓中嗅到了商機。通過提供桌椅、免費公共無線網絡、無線鼠標、無線鍵盤、打印機、手機充電器和電源等配套設施,這家公司將膠囊旅館改造成膠囊辦公室,為苦尋安靜辦公場所的人排憂解難,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畢竟不是每個人都有一間空閑的臥室來工作。
未來,一種線下與線上相結合的混合式辦公或將成為后互聯網時代的辦公新業態。如何在辦公室與遠程工作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是所有企業和服務商們共同追尋的目標。
未雨綢繆
如果說2020年,我們打的是一場沒有準備的“戰斗”,那么2021年我們就要做好提前部署,未雨綢繆才能決勝于千里之外。
(文/縱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