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潘毅剛
◎ 作者為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萬物皆數。數字化是不亞于本世紀以來全球化、城市化的世界性趨勢。從上世紀末開始,數字化生存從概念逐漸走入現實,走入中國、走進浙江,并從科技到經濟逐漸滲透到全社會的方方面面,逐漸發展成為引領世界、引領發展不可逆轉的變革。
2020年11月,浙江省委十四屆八次全會審議通過的《關于制定浙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要以數字化改革撬動各領域各方面的改革。近期,浙江又作出了數字化改革“152”工作體系的部署。顯然,如當年的市場化改革一樣,這將是一場系統性的變革。
為什么數字化會和改革聯系在一塊?為何數字化改革將會是一場系統性變革。答案是三個字:穿透力。
隨著數字科技的廣泛而深入應用,數字化已經成為全球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數字化生存已成為現代社會和現代人最為普遍的生活生產狀態。在今天,你已經無法想象沒有電腦、手機和網絡的社會和生活是何樣?截止到2020年底,中國網民規模已達到9.89億,中國人每天在線時間6小時以上,構成了全球最大的數字社會。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和人工智能,更是為現實世界構建起一張緊密聯系、高度耦合、萬物互聯的智慧連接網,并對現實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今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響應了這一如火如荼的趨勢——迎接數字時代,激活數據要素潛能,推進網絡強國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
正如電力的使用引發了工業革命,數字化技術的廣泛使用,引發的變革絲毫不亞于當年的電力和工業革命,并更大廣度地深刻改變著經濟、社會和治理。環顧當今世界,沒有任何一種通用技術的穿透力如數字科技一般深刻變革著世界。
數字化技術在各行各業和各個領域中得以應用,帶來的去中心化的治理結構,以及隨著規模遞增的邊際效益,讓被服務人群獲得更高的即時獲得感和響應度,大大豐富了經濟創新的形態,完善了市場經濟的信用體系,降低了政府組織和管理的成本,并極大程度改善了社會治理的響應度和效能。這也使得數字化正成為制度革新的倒逼力量,深刻改變思維方式、組織方式和治理方式,加快推動改革從線下轉向線上、從人治轉向智治、從政府視角面向更廣大的群眾和更龐大的系統視角。
當然,用數字化推動經濟社會這樣一個開放復雜巨系統的改革面臨的難點依然很多:如何加強數字化的感知能力、適應能力和革新能力,如何消除數字化帶來的新壟斷和新鴻溝,如何降低系統性脆弱,保護數字安全,應對數字倫理問題,完善數字生態和法治環境,如何加快構建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加安全、更反映真實、更明確責任的數字化發展體系,需要我們在認知、思維、理念和行動上系統及時響應。
任何改革都將是利益的重新調適,數字化改革亦是如是。數字化改革因為穿透力強,打破的層級、時空、權力和利益的邊界,前所未有。因此,它不會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漸進、迭代向前的,是一場迎接未來的主動系統建構,一場全方位、全覆蓋、全過程的治理方式、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革命。它不僅將帶來生產重組、治理重構、城市重塑和生活重建,還將帶來的是生產關系的系統性革新,是當代意義下的現代化。
顯然,要讓這樣一場改革進行到底,需要過人的膽識、堅定的決心和卓絕的智慧。從技術變革看,中國和浙江的數字化正從跟跑向并跑領跑轉變,標兵漸近。從制度變革看,浙江的數字化改革正在突入無人區,我們的前方只有前方。浙江,正在創造未來!
刊于《浙江經濟》2021年第4期
編輯:郭珍姿
責編:徐家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