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客觀需求下,作為城市最高戰略等級的國家中心城市也就應運而生了。國家中心城市的出現,同時也帶來了國家的政策紅利以及資金、項目的傾斜,鄭州、西安成為國家中心城市后,城市經濟實力和規模雙雙晉級,進入我國城市的第一梯隊中。正因為國家中心城市發展的示范效應,讓許多城市羨慕不已,許多城市紛紛提出創建國家中心城市的戰略目標。而如今,這6個城市終于如愿以償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
自從2018年初西安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以后,我國再也批復新的國家中心城市;但是許多城市的爭創國家中心城市的熱情卻不減反增,一些城市把創建國家中心城市寫進了未來的發展戰略中。在這種大趨勢下,國家中心城市終于迎來了新的變局,根據發改委最新的規劃信息,我國將重點打造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4個全球城市,它們了代表國家參與全球競爭。同時,還將打造12個高能級國家中心城市,除了原來的重慶、天津、成都、武漢、西安、鄭州等6個城市外,還有6個城市成功入選國家中心城市,下面我們來看看這6個幸運的城市分別是誰?
第一個新晉級的國家中心城市是杭州。杭州,副省級城市、浙江省省會城市,綜合實力進入我國十大城市行列,有“全國第五城”之稱。“能級”是什么?能級就是指一個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分工協調能力和輻射引領能力,高能級國家中心城市就是指對周邊城市具有較高的輻射帶動作用,能夠在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發揮出重要的龍頭城市作用。杭州作為新晉級的國家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已達到1.61萬億,常住人口1193萬,城區人口約700萬,為我國實力較強的特大城市;而且早已啟動了跨省發展,其杭州都市圈已經將安徽宣城、黃山納入其中,而江西上饒也正在申請入圈,區域輻射引領作用正在逐步加強。
第二個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是南京。南京同樣是副省級城市,我國第二大經濟省份江蘇的省會城市,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十大城市行列。南京常住人口931萬,有望在五年內進入千萬人口大市,常住人口接近700萬,城市規模與杭州相當;2020年GDP14817億,人均GDP15.91萬,位居全國前列。南京是我國為數不多的具有跨省輻射帶動作用的省會城市,南京都市圈一半城市為安徽省所轄城市,對安徽中、南部地區具有較大的輻射引領作用,有“徽京”之稱,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可謂是實至名歸!
第三個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是沈陽。沈陽,副省級城市、遼寧省省會城市,東北地區第一大城市。龍無頭不行,東北地區要想振興發展,必須有一個國家中心城市來承接國家政策紅利并對區域進行分工協調,所以東北地區增設國家中心城市呼聲一直不斷。而沈陽作為曾經的東北地區大區中心城市,城市規模和綜合實力均位居東北地區第一,這次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打破了東北地區國家中心城市空白區,也是很多人意料之中的事。
第四個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是濟南。濟南為我國第三大經濟省份——山東的省會城市,山東兩大副省級城市之一,曾經山東濟南、青島兩市同時爭奪國家中心城市,結果誰也沒有得到;后來全省進行戰略協調,濟南創建國家中心城市,青島創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如今終于迎來雙贏局面。濟南能夠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除了是我國第三大經濟省會城市的因素之外,和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也有著很大的關系;未來鄭州、濟南兩大國家中心城市將共同輻射引領黃河中下游地區協調發展。
第四個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是合肥。合肥,地級市、安徽省省會城市、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之一,至此京津冀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全部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可見沿海三大城市群在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地位。合肥這次能夠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確實有點意外,畢竟杭州、南京已經進入了,三市同時入選,實屬罕見!而合肥的區域分工協調能力和輻射帶動作用并不強,能夠入選國家中心城市應該和它的科技創新能力有著很大的關系。
第六個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的是福州。福州,地級市、福建省省會城市、粵閩浙贛城市群中心城市,福建僅次于泉州的第二大經濟城市,2020年成功進入萬億俱樂部城市行列。福州是紅葉此前看好的國家中心城市候選者之一,這次能夠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第一是得益于近十年來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優異的成績和良好的表現,第二是因為它重要的戰略地位,從而使它順利晉級國家中心城市。
上面的杭州、南京、沈陽、濟南、合肥和福州就是最近新晉級的國家中心城市,而長沙則再次落選,昆明、南昌、烏魯木齊等城市也未能如愿。從這次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的城市可以出來,它們基本都是東部沿海地區的省會城市,可以說是國家對東部地區改革開放再出發給予的重大政策紅利。而這6個城市分別出自長三角城市群、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和粵閩浙贛城市群,隨著中心城市晉級為國家中心城市,遼中南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和粵閩浙贛城市群的戰略地位也將得到明顯的提升,未來的發展必將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