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調研,我們概括出民辦高校具有的幾個共同特點,一是民辦高校的大學生入學成績普遍較低,文化基礎知識比較薄弱,造成了學生對未來發展的自信心不足。二是民辦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多朝向“應用型”,側重于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經常在大四甚至大三就開始離校實習,學生不在學校上課,思想教育無法保證。三是學業規劃、職業規劃難落實,就業壓力大。72.7%的學生認為就業是大學期間壓力的最大來源。
如何讓民辦高校的大學生也擁有“報國志”“強國心”,讓他們的青春不再迷茫?對于高校自身來說,需做到以下幾點:
一
決不能放松思想政治教育
民辦高校除了要加大思政課對黨在治國大政方針上的宣傳與正面引導之外,還要通過學生最能夠喜聞悅見、潛移默化的方式施教。在萬物皆媒的新時代,要充分利用學校官方微博、微信等平臺做好思想教育。此外,還可以采取大學生普遍歡迎的辯論賽模式,把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相關的人生觀、價值觀的話題加入到大學生辯論活動當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活潑,不再枯燥。
二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由于我國民辦高校辦學歷史短,與公辦高校存在差異,相對來說,教師人心不穩,流動性較大,缺少歸屬感。從年齡結構上來說,民辦高校教師“兩頭大、中間空”,“老”的是返聘的退休教授,“少”的是新招聘的“80后、90初”,難以形成思政教育的中堅力量。學校在教師管理中,要關注教師的所思所想,幫助他們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環境適應、社會交往、職業發展、職務晉升、成家立業等實際問題和難點問題,讓每一位教師都有一個愉快、幸福、充實的從教生涯,靠情感和事業留住“中堅力量”,使得教師自覺把個人理想追求融入到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之中。此外,要有意識地加強教師自身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論功底和實踐經驗,譬如請思政專家授課或組織青年教師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使得青年教師在師德傳承上,不但有“心”,而且有“力”。
三
幫助學生做好德業、學業發展規劃
比如華北理工大學輕工學院從北京理工大學引入了一套德育答辯系統,貫穿大學生教育的全過程,分為德育開題、德育中期檢查與德育答辯三個部分,通過開題、中期檢查和答辯三個環節,從政治、思想、品德、法紀、心理等方面出發,以書面形式對大學生活和個人發展進行全面規劃、實施、修正和總結,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交流答辯,同時接受評價和指導的系統體系。使學生在大一的時候利用德育開題機會,為自己制訂今后的規劃與目標。大二、大三時進行德育中期檢查,學校針對學生大學生活過半的特殊情況,在學生中開展自我評價與中期總結工作,通過對過去的一年的總結,檢驗學生德育開題中預設目標的實現情況,督促學生不斷地反思、總結與修正自己的規劃。大四時進行德育答辯,學生們對四年大學生活進行總結,對未來工作進行展望。從日常的工作實踐來看,該系統效果良好。在學業規劃上,可以通過朋輩教育,通過身邊人身邊事影響帶動學生實現自我管理和提升,例如邀請本學校考取名校研究生的學長或身邊的“學霸”分享學習經驗。工作中發現,這種交流很容易使學生認識到自己在學習甚至是人生規劃上存在的問題。此外,建議學生申請智聯招聘賬號,申請成功后,學生可以按不同條件檢索自己日后想要從事的職業,了解就職要求,學校在整理上述“大數據”之后,在基礎課程之外,盡可能地為學生“量身打造”相關課程,提升學生就業競爭能力,這本身就是一項最重要的“思政工作”。
END
(本文為省政研會課題階段性成果,課題組成員:孫亞輝、袁博成、鄭尹、孟明川,課題編號:HBSZKT-2018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