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詩詞故事 記得關注長風
一年仲春與暮春之交的時間,此時自然界一改冬季寒冷枯黃的蕭條景象,到處呈現出一派生機。
有百花綻放,有落英繽紛,有迎面清風徐徐地吹來,放眼望去,用心感受,仿佛萬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讓人感覺這個時候呈現的才是真正的春天。
在這期間,有個節氣也是節日,它有一個最美的名字,叫清明。
清明時節一方面非常適合人們郊游賞花踏青,另一方面也是傳統的重大春祭時節,人們要去掃墓祭祀、緬懷祖先。
清明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且思且行,宜思宜行,也讓它成了古代文人墨客吟詩作賦的重點描寫對象,給我們留下的大量和關于清明時節的詩詞。
最膾炙人口的莫過于晚唐詩人杜牧筆下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短短十幾個字就瞬間把我們代入清明節那獨特的氛圍。
當然,今天要給大家分享的詩并不是杜牧的這首,而是宋代詩人王禹偁筆下一首別具一格,自出心意的《清明》詩。
王禹偁《清明》
為什么說這首詩別具一格。因為古來歌詠清明的詩詞,多是抒寫祭祖掃墓之悲,踏春郊游之樂,但這首詩卻是詩人寫來勸勉世人要發奮讀書之事,讀來著實有味,受益匪淺。
詩的作者王禹偁(chēng),字元之,他出生于山東巨野一個兼營磨坊的農家,三十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是北宋初期重要詩人之一。
北宋初期的詩壇各派林立,主要是白體、晚唐體和西昆體,王禹偁師法杜甫、白居易,提倡樸素自然、平易清新的語言風格,是“白體詩”的重要代表人物。
但王禹偁因心存正義,執著于道義,所以在朝堂上屢屢碰壁,多次被貶,甚至最后死于貶所黃州齊安(今湖北黃岡),所以世稱王黃州,有《小畜集》《小畜外集》傳世。
淳化二年,王禹偁的好友著名的文學家徐鉉,被廬州尼姑道安誣告,王禹偁在審理的過程中違背了皇帝意愿,導致被貶商州任商州團練副使。
當時的商州,遠在西北邊陲,山高地險,土地貧瘠,生活十分困苦。清明節這天,他本應外出踏青賞花,和朋友新火試新茶,但他一貧如洗,既無花又無酒,如置身于荒山寺廟里的和尚,清冷孤獨,無所慰藉,興味索然,遂作此詩求樂趣慰藉。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我家徒四壁,清貧如洗,無花無酒,無煙無火,我蕭然落寞,郁郁寡歡,淡薄俗世,孤獨一身,如同浪游郊野,無家可歸的苦行僧。
前二句開門見山,針對世俗發議論,指出花酒游宴的清明,不是清貧寒士的佳節。
詩人在詩中對自己的“興味”作了“蕭然”描寫,一方面是在悲嘆自己良辰佳節的落魄潦倒,另外一方面是不屑于富貴人家的富貴安樂。
那么,詩人的興味是什么呢?詩歌后面兩句作了回答。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昨日向鄰居求討新火種,破曉時將火種分給窗邊做讀書照明用的燈盞。
古代習俗,每年清明節前一日或前二日為寒食節,不生煙火,只吃冷食,是為緬懷已逝親人,寒食過后,重新起火,是謂“新火”,意為開始正常生活。
作者貧困,所以要去鄰居家乞新,但他乞來的新火卻早早用來照明讀書,這表明雖然物質的貧困使自己“興味蕭然”,但自己刻苦用功,努力讀書,同樣對這無花無酒的清明感到富有。
野僧有野僧的心志,詩人有詩人的追求,他將痛苦與郁悶化為前進的動力,這盞伴隨他苦讀詩書的燈,能夠驅走了眼前的黑暗,照亮了前進的道路。
正因為如此,詩人的形象才顯得生動形象,才能在無花無酒的清晨,專心致志地在讀書中度過清明佳節。
詩中王禹偁把自己喻作苦修僧,并非抱怨遭遇,而是自嘲自勵,借清明言讀書,借自己勸天下,讀書很重要的道理。
寧可苦中作樂以溫書,不隨波逐流以求富貴,王禹偁有這種境界是他對生活的選擇。
所以我們都要捫心自問,有沒有為心中的理想,即使窮困潦倒,也在所不惜地拼過命。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