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想遷都洛陽,趙光義堅決反對,趙匡胤擔心之事果然成真
古代歷史中有許多的朝代更替,都是出自政變或者兵變,但并不是人人能成,其中因素很多,主要還是看兵變者的能力,趙匡胤就是一位兵變成功者。后周顯德六年,周世宗柴榮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駕崩,但對趙匡胤很是信任,臨走前竟然讓他掌管殿前禁軍,第二年初北方傳來戰報,他便率軍出動。
但僅僅兩三天就兵變事成了,要說沒有謀朝篡位之心,誰會相信呢?其實出兵當天他就早有謀劃,行軍四十里后在陳橋驛扎營,當晚就與親信散布言論,動搖人心煽動將士,然后親信趙普就將皇帝登基的黃袍披在,假裝剛剛醒來的趙匡胤身上,行跪禮大呼萬歲!
本身人是“群居生物”有從眾心理,受情緒影響將士們都擁立他為皇帝,才有了歷史上的陳橋兵變,至此唐朝煙消云散,有了重文仰武的宋朝,還出現過“仁宗盛治”的繁榮景象,當然這是后話。只要是正常人就不傻,有人擁立跟隨,說明趙匡胤身上還是有很多優點的,稱帝后整頓朝廷還整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戲碼,收攏了軍權中原統一。
但趙匡胤對一事一直耿耿于懷,就是對當初定都開封不太滿意,開封是如今的河南地區,屬于內陸雖然水資源還能滿足需求,雖比不上江南魚米之鄉但也不缺物資,但因為地勢平坦地處平原,若有戰事無險可守,也許每個開國皇帝都會非常著緊自己打下的江山。
趙匡胤作為一國之君,但遷都一事茲事體大,他并不能一人說了算,還需結合文武百官的意見,而朝廷中非常有影響力的晉王趙光義一直反對,這是為何呢?
對于普通的文武百官來說,其實不是不能接受,遷都雖然能對其造成損失,加之拖家帶口行遠路有些風險外,并沒有根本上的損失。但對于趙光義來說卻不同,他的地盤勢力都在開封,而且一直致力于此地發展,為了打消皇帝的想法,《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他是如此對趙匡胤說道:“自古以來守城,在德不在險。”
趙光義目的如此明顯,也許有舍不得經營日久的勢力,也或許不止這點私心,然而趙光義走后,卻不知皇帝說了一句話,吶吶自語道:"晉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其實趙匡胤想的長遠,歷史上也印證了這句話,如今開封經濟富裕卻因為缺點,需要在周邊駐扎大量禁軍來拱衛京師,從軍事政策上若果遷都洛陽比之開封有優勢。
果然不出所料,后來民力幾乎耗盡,禁衛軍人數眾多軍費龐大,國庫常常入不敷出,成了滅國的重要因素之一,而趙光義在皇帝駕崩后,他就做了宋朝第二任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