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的朱元璋,只是個離家出走,為了生計到處奔波的窮小子,雖然未發跡前,吃過很多苦頭,但也讓他有了一份,不同尋常的閱歷,也許正因為這艱苦的磨難,讓他成為開國皇帝。
出外謀生的時候,朱元璋應該只有十六歲多點,對比現在的孩子,在學校無憂無慮的生活,朱元璋被迫進了皇覺寺,是他自認為一生中一個小污點,根據史料朱元璋并不喜歡,別人提起這件事,從側面我們可以看出,這個時候的朱元璋,小農思想并未改變,也沒有多大的志向。
但當時戰亂四起,寺廟也揭不開鍋,朱元璋只能到處流浪,一路走南闖北,十年時間經歷過許多事情,也明白了世態炎涼,在他心中孕育了一顆種子,后來加入紅巾軍,是他的起點,也是他的新生,在經過一番戰場的血腥,官場的黑暗,明白了世事無常,朱元璋成長起來,并有了自己的思想。
在這成長的路上,朱元璋不改初心,且為人豪氣又重情重義,因此有了自己的擁躉,有了打天下的基礎。其實,如果朱元璋不是重情義之人,馬皇后也會看上他,在朱元璋還是小卒的時候,馬皇后就給予他不少照顧,而朱元璋也感念這份情,一生也只立馬皇后一人為皇后。
那么在洪都保衛戰中,朱文正居功至偉,朱元璋卻沒有給他封賞,以朱元璋當時的為人,他難道會忘掉嗎?
其實這是不可能的,不說功勞如何,朱文正與朱元璋就是叔侄關系,而朱元璋又是念舊的人,所以朱元璋定然有自己的想法,也許是認為時機不適合,因此在打敗陳友諒后,封賞李善長為右相國,徐達為左相國,其他人也升可官,唯獨沒有朱文正。
也因此朱文正心有怨言,甚至懷恨在心,然而當時的朱文正官位并不低,已經是大都督府的大都督。
而朱文正的性格,非常爆裂且急躁,以前也經常犯些小錯,但因這事開始放縱自己,史記“驕淫暴橫,奪民婦女”,且不遵軍規,在吃穿用度上也有衙樾的行為。
朱文正當年投靠朱元璋時,性格并非這樣的,而是懂得為自己人考慮問題。人在得到權力的時候,欲望也會放大,如果不能自控,反而會忘了初心害了自己,朱文正便是如此。
朱元璋得知,朱文正犯下的事情后,只是派人警告他,對他還是比較維護的,但朱文正因此產生了,懼怕的心理,反而想多了,就想留一條后路,預謀投降張士誠,而他的岳父謝再興,已經投降了張士誠。
后來朱文正,在部下的慫恿下,決心投靠張士誠,卻被朱元璋的部下告密,說朱文正行為上有問題,而朱元璋立馬趕到城外,當場截住朱文正,并質問他究竟想做什么。
朱元璋親人所剩無幾,且朱文正又是哥哥唯一的兒子,當年朱元璋幾個兄弟,感情還是很深厚的,因此一時拿不定主意,只能和大臣們商議,而大臣們認為按理是要處以極刑,但朱元璋最終還是顧念親情,只是罷免官職,軟禁在桐城。
但根據史記,朱文忠因此時郁郁而終,但去世時才29歲,這對一個年輕力壯的武將來說不正常,因此也有說法是,他圖謀逃走被朱元璋賜死。
但是既然當初沒殺朱文正,后來為何沒有,再次網開一面呢?
據說是因為,朱文正之前犯的錯,已經讓朱元璋反感,并且在朱元璋親自禁止,軍民到張士誠的地盤去貿易,但朱文正卻讓部下,以他的名義打開關卡前去貿易,還有朱元璋下旨讓朱文正辦事,但他陽奉陰違,相當于公認抗旨。
其實,情份這東西是會被消磨掉的,而此時的朱元璋,已經是合格的統治者,心狠手辣是必須的,也許朱元璋認為他沒救了,因此動了殺心。
而朱文正當年,之所以沒有得到封賞和升官,按客觀的說法,是因為他終究不是,朱元璋的親兒子,是沒有成為繼承人的資格的。按親情來說,朱元璋早就把朱標,作為接班人培養了,所以并不希望,其他朱家后裔功勞太大。
同時跟隨朱元璋的一幫老臣子,需要先給予足夠的好處,先給臣子不但能顯示公私分明,同時又能籠絡人心。
朱文正少年時期,曾說過這一番話:叔父成了大業,何患不富貴。先給親戚封官賞賜,何以服眾!
如果朱文正能夠,不改初心,等到朱元璋立國,該給的不會少了他那份。當年朱元璋可是分封了二十多個親王,其中沐英還是養子,難道為少了他朱文正一個位置?
只是人的心態變了,看待事物的角度也會不同,自身犯了錯卻不能認知,導致走向不歸路,其實朱文正的功勞,朱元璋依舊記在心里,洪武三年,朱元璋將其八歲的兒子朱守謙封為靖江王,就證明了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