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在《傷寒論》中僅出現一次,用治太陽病誤用攻下所造成的邪熱內陷,彌漫全身,表里俱病,虛實互見的變證。該證既重且雜,而典型病例極難見到。所以,臨床真正按條文證施用的極少。但該方組合巧妙,極具匠心。它用小柴胡湯以運轉樞機,調和內外,用桂枝以調和營衛而平沖逆,用龍骨、牡蠣、鉛丹以鎮其內而止驚煩,用大黃下邪氣、和胃氣而息譫語,用茯苓泄水氣而利小便,且大黃、茯苓同用可導邪從二便而去。因此,該方在具有極為寬泛的和燮作用的同時,極長于治療驚、悸、癲、狂、恐、懼等精神神經疾病。它甚至成了治療這類疾病的一個主方。
而既能治驚煩悸恐,則必能安神鎮靜;既能和營衛內外,則必能和陰陽。
這使我想到了用該方來治療失眠。失眠的病機是陽氣不入陰,而《內經》對失眠的治法就是“補其不足,瀉其有余,調其虛實,以通其道……陰陽己調,其臥立至”。該方補瀉調通兼具,又能直接調和陰陽并安神鎮靜,實踐證明,是一首治療失眠的好方。
◎病案舉例
如夏某,女,48歲。兩月前外感發熱,畏寒,身痛,經服中藥癥狀消失。而自此漸感失眠,心煩,口干,汗出,便干結、三日一行,心中時驚恐不適感。經西醫用安定、谷維素等治療,服藥有效,停藥如故。又請中醫治療,先后服酸棗仁湯、天王補心丹等,似有小效而諸癥猶存。近一周來因家事煩惱,諸癥加重。口干苦,煩悸,己連續三晚幾乎未能合眼,白日并不困盹萎靡。細詢無饑餓感,三日來不曾大便,脈弦而帶滑,舌苔黃,偏干厚。辨為邪氣久羈,樞機失主,熱邪彌漫,擾犯心神。處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柴胡10g,黃芩12g,半夏30g,人參10g,桂枝10g,大黃6g,龍骨30g,牡蠣30g,茯苓20g,大棗20g,炒棗仁30g,朱砂2g(沖),高粱30g。
水煎三次,每次得一小碗,混裝,早中晚各服一次。
服完1劑,當晚自覺心中平靜舒服,隨之入睡,約睡五小時。堅持服藥6劑,恢復正常。
同樣,汗證也是一種緊密關涉陰陽失調的病證,所以《內經》用“陽加于陰謂之汗”加以概括。而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中有小柴胡湯及桂枝之調和陰陽,有龍牡之收斂固攝,對于汗證,有標本兼顧之功。因而,用治盜汗、自汗兼熱而偏實者,有著較好的療效。
如許某,女,30歲。近旬日以來一直汗出不止,以胸項以上為甚,日重夜輕。汗出濕衣,日換內衣三次。自覺發熱,口干渴微苦,心煩微悸,氣短,便秘,脈數,苔薄黃。處以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生脈飲:
柴胡12g,黃芩12g,半夏10g,人參12g,桂枝10g,茯苓15g,龍骨30g,牡蠣30g,大黃6g,五味子10g、麥冬15g、朱砂2g(沖)。
上方服2劑,汗即明顯減少,連續服完6劑,汗止。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原方為:
柴胡四兩,龍骨、黃芩、生姜(切)、鉛丹、人參、桂枝(去皮)、茯苓各一兩半,半夏二合半(洗),大黃二兩,牡蠣一兩半(熬),大棗六枚(擘)。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內大黃切如棋子,更煮一兩沸,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柴胡湯今加龍骨等。
本方使用過程中,因鉛丹有毒而難尋,可用三種藥加以替代:心驚類疾病以朱辰砂代;氣逆、噯氣、嘔惡者用赭石代;狂證以生鐵落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