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麻黃

麻黃(《神農本草經》)

 

為麻黃科多年生灌木植物草麻黃、木賊麻黃和中麻黃的草質莖。主產于山西、內蒙古、河北、甘肅、陜西等地。野生或栽培。立秋至霜降(9~11月)割取綠色細枝,陰干,切段,去根節,揀去雜質。藥材性狀氣微香,味澀、微苦。均以色淡綠或黃綠、內心色紅棕、手拉不脫節、味苦澀者為佳。其炮制品名稱有:炙麻黃、麻黃絨及炙麻黃絨等。

【歷史】麻黃的命名緣由,歷代未得其解。李時珍疑其與味麻而色黃有關,其味麻之說并不確切,有望文生義之嫌。《醫學人門》認為:“叢生,如麻,色黃也。”是否因其藥材顏色偏黃,莖中纖維類似火麻、苧麻等麻類而得名,迄今雖難肯定但更為可信。別名有龍沙(《神農本草經》),卑相(《名醫別錄》),狗骨(《廣雅》)等,但歷來罕用。處方中之麻黃,系指選凈生用之品,其炮制品名稱有炙麻黃、麻黃絨及炙麻黃絨等。

在本草專著中,本品首見于《神農本草經》,謂其“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上述解表、止咳、平喘與散寒通滯有關的主治及功用,大多樸實有驗。《名醫別錄》增其“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陶弘景《本草經集注》注重其主要功效,認為:“麻黃療傷寒,為解肌第一藥。”并對其產地、加工及質量提出了要求,謂其“生晉地及河東,立秋采莖,陰干令青。”用目前的標準來看,仍十分準確。唐代《本草拾遺》以其體質和性能功效方面的特征,總結了“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也”的著名理論。明代《滇南本草》謂其“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本草綱目》補充其“散目赤腫痛、水腫、風腫、產后血滯”等主治內容。然本品用于水腫,可上溯至仲景越婢湯、甘草麻黃湯諸方。現代對本品效用的認識,除“發表出汗”、“止咳逆上氣”、“利小便”及“散寒通滯”外,在治療皮膚瘙癢方面又有發展;對其藥性闡釋、奏效機制、炮制意義及使用注意等方面,也有較為深入的研究。

【性能】辛、微苦,溫。主歸肺、膀胱經。

【功效】發汗解表,平喘止咳,祛風止癢,通鼻竅,利水退腫,散寒通滯。

【應用】

一、風寒表證

本品辛溫,能散寒解表,陶弘景《本草經集注》譽其為傷寒發表第一藥,一般風寒感胃初受,皆可選用。如以麻黃絨配伍甘草(21)共為散劑,每服6g《蒲輔周醫療經驗》走馬通圣散。因其長于開泄腠理,透發毛竅,發汗逐邪,以風寒表實證癥見惡寒發熱、無汗、頭身疼痛、脈浮緊者為宜。用治該證,麻黃與桂枝相須為用,共助發汗散寒之力。對風寒外閉,肺失宣肅而見喘咳者,麻黃既開宣肺氣之閉郁,又止咳平喘,標本同治,《傷寒論》的麻黃湯較好地反映了這種用藥特點,為風寒表實無汗又兼見喘咳之名方。

根據風寒表實證的不同證型,本品還有以下常見配伍形式。

1. 風寒外束,里熱內郁,而兼煩躁不寧者,又宜再與石膏等清熱除煩之品配伍,共收解表清里之效,如《傷寒論》大青龍湯、《宣明論方》防風通圣散、《外臺秘要》石膏湯等。

2. 風寒夾濕,濕滯肌表,遍身酸痛,重著,難以轉側者,常與健脾燥濕、利水之白術(或蒼術)配伍,如《金匱要略》麻黃加術湯。

3. 素體陽虛氣弱,復感風寒表實而見畏寒、肢冷、脈沉細者,宜與附子、肉桂等同用,于扶陽中促進解表,解表中不傷陽氣,如《傷寒論》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傷寒六書》再造散等。其偏氣虛血虧,可與人參、當歸等同用,如《景岳全書》大溫中飲。

外感風寒,肺氣壅遏,金實不鳴,卒然音啞、失音或咽癢、喉痛者,本品外散風寒,內宣肺氣,故臨床用之有效。如《名醫類案》記載單用麻黃而愈。亦宜與荊芥、薄荷、桔梗等利咽喉之藥同用。

麻黃雖素稱辛溫發汗峻劑,但于辛涼清熱劑中酌加本品,全方并無助熱過汗之偏,還可增強宣肺達邪之效,如《秦伯未醫文集》辛平宣肺湯,以之與牛蒡子、杏仁等同用,組成辛平之劑,治感冒初起,其風寒、風熱之象皆不明顯者。

二、喘咳證

喘咳一證,雖然涉及五臟六腑,又有寒熱虛實之殊,但皆與肺失宣肅相關。麻黃辛散逐邪力強,可外開皮毛之郁閉,以使肺氣宣暢,呼吸調勻藉其苦降之性,又能內復肺金清肅下降之常,以使逆氣下降,喘咳平息,平喘與止咳之效俱佳,應用廣泛。

1. 風寒喘咳  本品性味辛溫,對風寒外犯、肺氣壅遏而喘咳者,最為適合。且常與杏仁同用,一剛一柔,互制其偏,其平喘止咳之力益顯,故有“麻黃以杏仁為臂助”之說。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拗湯中麻黃標本兩治,其辛溫發表宣肺和平喘止咳功效皆得以充分發揮。后世治療該證的眾多方劑由此衍化而發展,如臨床報道麻杏夏苓湯(麻黃、杏仁、甘草、桔梗、法半夏、陳皮、茯苓)治療小兒風寒咳喘86例,有效率達96.5%[湖南中醫雜志,1994,10(3):34]

2. 風熱喘咳  風熱外襲,或肺寒郁而化熱,而肺氣上逆,喘促息急者,無論有汗或無汗,麻黃均有顯著的達邪宣肺、平喘止咳的效果。但其溫散發汗作用,則于證不利,故須配伍清熱藥,一以清泄肺熱,針對喘咳之病因一以制約麻黃之溫散,取其用而去其性除其弊。如《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便是治療該證的千古名方。臨床報道以該方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咳喘78例,總有效率96.2%[國醫論壇200116(3)7]有用麻杏石甘湯治療小兒支氣管肺炎30例,總有效率為96.7%[河北中醫,2007,(10)49]。或再加魚腥草、地龍、桑白皮、黃芩等清肺平喘藥,如《中國藥典》急支糖漿。

3. 痰飲喘咳  麻黃長于平喘,而蠲飲化痰之力甚微,用治喘咳因于水飲痰濁內盛者應與祛痰化飲藥物同用。寒痰冷飲伏肺,常與干姜、半夏、陳皮、紫蘇子等藥配伍,如《傷寒論》小青龍湯、《金匱要略》射干麻黃湯、《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華蓋散等。熱痰喘咳,須與清化熱痰藥配伍,如臨床報道平喘顆粒麻黃、杏仁、竹茹、瓜蔞、桑白皮、浙貝母、葶藶子、黃芩、石膏)治療痰熱郁肺之喘息型支氣管炎84例,總有效率92.11%[實用醫學雜志,199814(6)451]。

4. 虛喘虛喘  為肺、腎、脾氣之虛,出納失常所致,麻黃溫散發汗,有耗氣之弊,故應忌用或慎用。然而喘證之發生,不論屬實與屬虛,皆與肺失宣肅、氣逆不降相關。虛喘罹病既久往往寒熱錯雜,虛實并見,治宜寒熱同用,攻補兼施。故葉天士有“在肺為實,在腎為虛”及“發時治肺”等辨證施治的經驗總結。如《張伯臾醫案》治肺氣不足,正虛邪實之麻參湯《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治肺腎氣虛,咯痰不利之參蛤麻杏湯、參蛤定喘湯,以及益氣定喘湯,均以麻黃與人參、黨參、蛤蚧、紫河車等同用。《精選千家妙方》中主治陽虛痰壅的溫陽平喘湯,以麻黃與附子、淫羊藿等同用。對于肺、腎陰虛者,《雜病證治》以麻黃與沙參、玄參、地骨皮同用;《蒲輔周醫療經驗》玉竹石甘湯,以麻黃與玉竹、天花粉、鮮蘆根等同用,均以麻黃配伍使用。現代用麻紅止哮湯(炙麻黃9g,紅景天12g,生黃芪15g干地黃15g,川芎10g穿山甲30g,黃芩10g,紫蘇子10g白果9g)水煎,每劑藥煎2次,每次煎得100ml2次藥液混合,早晚各服100ml14天為1個療程,治療支氣管哮喘慢性持續期(肺腎兩虛型)患者30例,總有效率為%67%[中國民間療法,200812)27-28]。

5. 頓咳(百日咳)  該病由感染時邪病毒、肺氣失宣、痰濁阻滯而引起陣發性痙攣性咳嗽。臨床根據其不同證型,于溫肺、清肺、扶正方中加用本品,可增強全方開宣肺郁、止痙療咳之效。如以麻杏蜈靈湯(麻黃、赭石、百部、葶藶子、姜半夏、威靈仙等)治療百日咳85例,治愈率97.65%[浙江中醫雜志,199530(9)402]以頓咳方(蜜炙枇杷葉、麻黃、白芥子、苦參、大黃)治百日咳痙咳期患兒,其宣肺降氣,清熱化痰解痙止咳之功效甚好[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3(4)33]。溫肺化飲湯以本品配伍細辛、干姜、百部、葶藶子等,對百日咳之寒邪束肺者,有較好的溫肺化痰,降逆止咳之效[中醫雜志,1989(10)23]。

麻黃辛溫發散力強,體虛多汗者有助熱傷陰之虞又因其收縮血管,高血壓患者亦須忌用。而麻黃根具“固根收束之本性,則不特不能發汗,而并能使外發之汗斂而不出”(《本草正義》)。臨床發現二者有相輔相成之性,配伍同用,既協同治療喘咳,又無過于發散或斂邪之偏。如經驗方二麻四仁湯,以麻黃、麻黃根與杏仁、桃仁、白果等同用主治哮喘和咳嗽,有“調整肺氣,排痰止咳,散風脫敏”之功。并認為“麻黃根與麻黃作用相反,不僅能止汗固表,而且能擴張血管,使血壓下降,呼吸幅度增大兩者合用,一開一合,開合相濟,調整肺氣,不僅能加強肺的活動功能,而且沒有升提血壓,助長興奮的流弊”[實用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1)34]。臨床應用,本方對支氣管哮喘的脫敏平喘之效較佳[中國醫藥學報,1988,(6)44]。

三、皮膚瘙癢諸證

風疹塊(蕁麻疹)、水疥(丘疹性蕁麻疹)、游風(血管神經性水腫)及牛皮癬(神經性皮炎)等病證之皮膚瘙癢,多因風熱或風寒之邪壅阻于肌膚之間,不得宣泄所致。麻黃外達肌表,宣郁透邪,與相應藥物配伍可收祛風止癢之效。

屬風寒者,宜與辛溫類祛風止癢藥相須為用,如《趙炳南臨床經驗集》麻黃湯,本品與浮萍、干姜皮、白僵蠶等配伍,主治慢性蕁麻疹。《趙錫武醫療經驗》以本品配伍桂枝、刺蒺藜、蟬蛻等,治牛皮癬。臨床報道用麻黃15g清水1小碗武火煎沸后再煮5分鐘,溫服1日1劑,先后用此方治頑癬42例,一般連服10劑左右有效[中醫雜志,19924)5]。對頑固性老年皮膚瘙癢癥,冬季反復發作,纏綿難愈者,用炙麻黃6g、附子6g、細辛6g可使之微汗而收效[北京中醫,1996(1)60]屬風熱者,宜與荊芥、薄荷、連翹等辛涼疏風藥同用,如《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之止癢消蕁飲、隱疹方用麻黃蟬衣湯(麻黃、蟬蛻、槐花、浮萍、黃連)治療蕁麻疹、濕疹、藥疹、漆過敏等過敏性皮膚病,取得滿意療效[浙江中醫學院學報,1987,11(5)21]植物日光性皮炎,引起頭面、手背等日光照射處浮腫、皮疹瘙癢,麻黃配伍石膏、蒼術等藥有效[河北中醫,1991,1)9]

四、鼻塞不通

麻黃祛風宣肺之功,又有通鼻竅之效,可以主治傷風鼻塞、鼻鼽、鼻窒及鼻淵所致的鼻塞不通、流涕不止、噴嚏時作等癥。《日華子本草》記載本品能“通九竅”,《滇南本草》明確稱其“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三拗湯等散風寒治喘咳的方劑,亦兼主“鼻塞”;《證治準繩》溫肺湯,以麻黃配黃芪、防風等藥,專治鼻塞之證。這一配伍經驗在現代得到了更大的發揮如另加白術、桂枝等,治過敏性鼻炎與白芷、辛夷等同用,治單純性鼻炎[河南中醫,1987,(1)34]與蒼耳子、鵝不食草、黃芩等同用治慢性鼻炎(《百病良方》);與桂枝、杏仁、吳茱萸等同用,治慢性鼻炎肺胃兩虛者[河北中醫,1989(1)14]以清鼻湯(麻黃、柴胡、黃芩、知母、龍膽、金銀花、白茅根、甘草)治療鼻竇炎98例,有效率為95.92%[河南中醫,199616(1)44]。

鼻為氣體出入之門戶,司嗅覺,助發聲為肺之門戶。肺之與鼻,在生理上互相配合在病理上互相影響,正如《靈樞·脈度篇》所說“肺氣通于鼻,肺和則鼻能知香臭矣”;《靈樞·本神篇》又說“肺氣虛則鼻塞不利”,《華佗中藏經》還說“肺實則鼻流清涕”。故外邪犯肺傷鼻,肺氣不宣,清肅失常;邪踞鼻竅,阻滯脈絡,均會導致鼻塞流涕、鼻膜紅腫,或濁涕不止,香臭不聞,頭中脹痛。麻黃達散宣肺,溫通脈絡,又通利鼻竅,內外合治,癥因兩求,對多種鼻科疾病之上述證候,皆有其特殊療效。故《本草正義》稱“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啞;熱邪窒肺,而為濁涕鼻淵……無不恃以為疏達肺金保全清肅之要務,較之杏、貝苦降,桑皮、枇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

五、風水證

麻黃外開腠理,發汗祛邪,助上焦水氣宣化,可使肌膚水濕從毛竅外散;內則宣暢氣機,通調水道,滲泄水濕,使水腫因尿量增加而向愈。肺為水之上源,外合皮毛,主一身之表其為外風等邪氣所襲,外不能宣泄水氣,內不能調節水液下輸膀胱,以致風濕遏阻,兩邪相搏,流溢于肌膚,或留積于身半以上,成為風水之證。該證邪在肌表,衛陽被困,水氣凌肺,宣降失司,除水腫起于面目并迅速遍及全身外,還有惡寒、發熱、肢體酸重、無汗、小便不利及喘咳等癥。麻黃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尿退腫三大功效與該證病機一一相扣,用之最相適宜。治療風水,本品常輔以生姜,可以增強其解表、宣肺、行水之效。

屬風寒者,麻黃、生姜可與桂枝、羌活、香薷等配伍寒濕盛者,可與五皮飲合用,如《重訂通俗傷寒論》麻附五皮飲。臨床報道,以麻桂蘇蟬白術湯(麻黃、桂枝、紫蘇葉、蟬蛻、白術、生姜)治療此證84例,療效顯著[河南中醫,199414(6)355]。

風水夾熱,兼見口渴汗出之癥者,宜與石膏配伍,二藥相制為用,共奏辛涼祛風,宣肺利水之功,如《金匱要略》越婢湯、越婢加術湯。現代治療急性腎炎初起,水濕內盛,浮腫而小便不利者,常以上述方劑為基礎,配伍赤小豆、桑皮、冬瓜皮、車前子等利水之品,其療效更佳。如《千家名老中醫妙方秘典》之宣肺利水方、《邢子亨醫案》治腎炎水腫之風熱襲肺經驗方等。臨床報道,以麻蟬茅魚湯(麻黃、桂枝、蟬蛻、白茅根、魚腥草)治療此證120例,總有效率98.3%[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515(5)268]

麻黃以解表、宣肺為主,雖然利尿之力甚弱,除風水之外的其他水腫使用得當,仍有其特殊意義。臨床報道治療寒濕瘀結的肝硬化腹水,于附子、桂枝、白術等藥中加入本品,以“宣發肺氣,提壺揭蓋,又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利水濕”,亦行之有效[遼寧中醫雜志1987(7)7]。對于癢瘡急性水腫,疼痛難忍,麻黃與升麻、黃芩等同用幽門急性水腫,上腹疼痛,嘔吐煩躁者,麻黃與石膏、陳皮、半夏等同用,均有消腫止痛的效果[中醫雜志1992,4)5]。亦可配伍石膏等,用于喉頭水腫[江西中醫藥,1989(5)8]。

六、寒邪凝滯經脈諸證

麻黃溫通宣達之性不特外散風寒,對寒凝經脈之里寒證,亦有散寒通滯之能,正如《本草正》所言:“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但用此之法,自有微妙,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藥以助力……或兼血藥以助液……或兼溫藥以助陽……或兼寒藥以助陰……”歷代本草謂其主治“癥堅積聚”、“去營中寒”、“調血脈”、“毒風頑痹,皮肉不仁”、“產后血滯”諸證,無不與這一功效密切相關。

1. 陰疽、流注、痰核、鶴膝風  此類病證,多因營血不足寒邪乘虛內,寒凝痰結,附于筋骨、關節、肌肉之間,日久而成。麻黃深入積痰凝血,散寒通滯,可與肉桂、熟地、白芥子等同用,如《外科證治全生集》之陽和湯便是著名的方例。《藥蘞啟秘》桂麝散,則以之配伍肉桂、麝香、天南星等,外敷患處。《瘍醫大全》軍門立效散,以之配伍瓜蔞、天花粉、香櫞等,治療乳癖。

2. 風寒濕痹  麻黃兼具祛風、散寒、除濕之效,故行痹、寒痹、濕痹皆可選用。如《世醫得效方》麻黃散(麻黃、羌活、細辛、黃芪)重用本品治歷節疼痛。《蒲輔周醫案》如意通圣散,以之配伍當歸、川芎等,治療行痹游走竄痛。《千家名老中醫妙方秘典》溫經止痛散,以之配伍川烏、草烏、肉桂、細辛等,主治寒痹疼痛;加減痛風方,以之配伍防風、防己、雷公藤等,主治類風濕關節炎活動期,關節腫脹、疼痛。《當代名醫證治匯粹》以之配伍忍冬藤、連翹、羌活等,治療濕熱痹阻,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者。

3. 外傷受寒  麻黃溫散經脈寒邪,可增強活血化瘀藥療傷止痛之效,近人石春榮稱其為“治傷之妙品”(《吉林省老中醫經驗選編》)。如《急救應驗良方》九分散,本品與馬錢子、乳香、沒藥同用;《外科補要》麻黃溫經湯,亦以之配伍紅花、桂枝等,治療外傷受寒。

4. 嗜睡  對陽虛寒盛,濕邪不化所致之嗜睡,精神萎靡,面色?白,舌質胖嫩者,臨床以麻黃配附子、蒼術等治療有效[四川中醫,1988(7)28]。治濕濁內盛,衛氣受阻,清陽被遏之嗜睡者,用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加佩蘭、青蒿,亦頗有效[江西中醫藥,1996(5)157]。

此外,以麻黃配伍養血活血藥,治療虛寒性低血壓配合當歸四逆湯,治療肢端動脈痙攣、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多發性大動脈炎;配合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后遺癥配合四物湯,治療產后惡露不盡、少女月經不潮、痛經、經閉、寒濕帶下等屬寒凝血瘀者,均有較好療效。

七、小兒遺展

麻黃治療小兒遺尿,現代臨床多有報道。該證雖有腎氣虛寒、脾肺氣虛、濕熱下迫等證型,但其基本病理均有膀胱不約。麻黃主入肺與膀胱上可以宣通肺氣,通三焦水道,下則調膀胱氣化,使開合適度,故上述各種遺尿均可配伍使用。現代實驗研究認為,此功效與麻黃堿可使膀胱三角肌和括約肌張力增加有關。臨床報道麻黃益智湯(炙麻黃、五味子、益智仁)對兒童稟賦不足,腎氣未充,氣化不及州都,膀胱約束無力之遺尿,療效明顯[中醫雜志,1989(5)46]腎氣虛而睡眠深,不易醒者,本品可與黃芪、桑螵蛸、菟絲子等同用[新中醫,1983,(6)30]若為陰虛火炎,肺氣失宣,腎氣不固者,本品須與知母、生地黃、金櫻子等滋陰降火、固腎縮尿藥同用(《上海老中醫經驗選編·王玉潤醫案》);肺熱下迫,膀胱失約者,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為基礎方亦有一定作用。

【用法用量】3~10g入丸、散劑,1~3g外用適量。與桂枝、羌活等辛香濃郁之品配伍,用于發汗解表可以適當先煎。本品生用發汗力強,蜜炙后發汗力減弱,搗絨后作用較為緩和。發汗解表、散寒通滯、利水退腫多生用,平喘止咳多蜜炙用,小兒、老人及體虛之人宜用麻黃絨或炙麻黃絨。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發汗之力較強,表虛自汗、溫病發熱者忌用老人、小兒及體虛之人慎用;因其能興奮中樞神經和升高血壓故煩躁、失眠及高血壓患者慎用。

現代研究,本品易產生快速耐受性,用于治療慢性喘咳等癥,應當間歇性給藥,持續使用則療效降低。本品不宜與洋地黃類強心苷藥物合用,以免引起室性心律失常。

本品用量過大或誤用,易引起心悸、氣促、失眠、煩躁、汗出、震顫及心絞痛發作等嚴重中毒時可引起視物不清、瞳孔散大、昏迷、呼吸及排尿困難、驚厥等可死于呼吸衰竭和心室纖顫。麻黃的中毒量為30~45g。針對其引起的血壓過高及神經系統興奮癥狀,可給予降壓藥和鎮靜藥。

麻黃堿有興奮膀胱內括約肌的作用,有因過服或久用麻黃而致尿少或尿閉者,亦容易誘發或加重尿潴留,故本品不應過量或久用,尿潴留患者忌多用。

本品對極個別患者可引起過敏反應,出現全身皮疹,并伴有低熱等。曾有人以微量麻黃作過敏性誘發試驗,內服該藥5小時后,前臂兩側出現麻疹樣紅斑。因此,臨床使用時應予以注意。

【按語】

一、關于麻黃“去節”的討論

《傷寒雜病論》中,凡使用麻黃的方劑,均有“去節”的修制要求,且為后世眾多醫藥家所贊同。其去節之由,在于確保發汗之功。正如《醫學衷中參西錄·麻黃解》所說:“麻黃帶節發汗之力稍弱,去節則發汗之力較強”。陶弘景則認為“節止汗故也”。但歷代之用麻黃,因去其草質莖上之節頗為麻煩,既耗費大量人力和時間,對療效卻無明顯影響,故不言去節者并不鮮見。甚至還有有意帶節入藥者,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三拗湯便是一例。據現代研究,麻黃草質莖節的生物堿與節間部分無質的區別,僅含量只有后者的1/3但該節部的重量只占藥材的3%。據日本學者笠原義正等實驗研究,二者藥理作用亦相似。雖有人發現節對小鼠毒性(特別是驚厥)大于節間,但實際上不足以對療效產生影響。因此,去此種節只有理論上的意義,目前一般帶節使用。

但是,在麻黃藥材中尚有另一種“節”,即膨大如“節”狀的木質莖,這種“節”體大質重,并無發散之功,甚至有斂汗之虞。對此當然應該去之,則發汗解表作用更佳。《太平圣惠方》若干方中之麻黃“去根節”,《證治準繩·幼科》麻黃湯之“去根節”等,恐怕主要是指此而言的。可見,麻黃之節是否當去,應看是什么節,具體對待,不宜籠統言之。

二、關于麻黃炮制的討論

據現代實驗研究,麻黃所含揮發油為發汗、解熱的主要成分。麻黃蜜炙后,按炮制品計算,揮發油減少52%清炒后降低33%~43%。而蜜炙后所含平喘止咳成分L-α-萜品烯醇、四甲基吡嗪、石竹烯、檸檬烯、芳樟醇等含量增加。說明炙麻黃長于平喘,生麻黃長于發汗的傳統用藥經驗有其物質依據[中草藥,1983(3)9植物藥有效成分手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182668]。

麻黃與炙麻黃中總生物堿含量基本一致,但后者溶出速度較緩慢,故作用稍緩和。麻黃制絨后生物堿損失可達60.2%、揮發油損失20.6%,其蜜炙后二者又分別損失7.3%和51.9%且制絨后藥材損失28%。又蜜炙麻黃絨難以掌握火候,其受熱不,水分蒸發不完全,貯存中容易潮解、粘結、霉變。根據上述研究,麻黃似無制絨之必要,對臨床宜用麻黃絨或炙麻黃絨之證,能否將麻黃和炙麻黃減其量而用之。對此,有必要進一步研究[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86(8)26中成藥1990(2)44]。

三、關于麻黃先煎與去上沫的討論

凡仲景用麻黃湯劑之方,都有“先煎”的要求,后人對此的認識則存在分歧。《中藥大辭典》及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藥學》(第5版)等當代較有影響的中藥著作均主張麻黃“先煎”,多數人則不以為然。本品是否先煎,是依據所配伍的藥物相對而言的。據研究麻黃與荊芥、薄荷、羌活等發汗解表藥相比較,其揮發油成分較為穩定,其各種成分的溶出亦較緩慢,當與上述藥物同用時,適當先煎是合理的。但本品若與附子、熟地、石膏等配伍,恐怕沒有先煎的必要,甚至還有煎煮太過之嫌。仲景凡用麻黃,不論何方,一律先煎,其合理性尚有待研究。

“去上沫”之理,仲景未加說明。其后,陶弘景認為“沫令人煩”。張錫純認為:“所浮之沫發性過烈,去之所以使其性歸平和也。”今人有言其上沫確能令人生煩者,謂麻黃“含植物蛋白,能引起心煩、嘔吐先煎則能使蛋白質凝析出來,呈沫狀浮于水面上,去上沫后就能減少其副作用。”[吉林中醫藥1983(6)33]。亦有人稱此說“驗之臨床,未嘗見也。”(中藥古今用藥指導.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479)。筆者認為麻黃有較強的中樞和交感神經興奮性,引起服藥者煩躁不安是本品較為常見的不良反應,先煎去其浮沫后仍然如此,特別是藥證不符或用量偏大時更易出現。其沫是否會加劇這一不良反應,雖經有意觀察再三,始終難以結論。陶氏最初提出其“沫令人煩”之說,并未肯定是服藥后的“沫”力所致是否還包括煎服該藥時見煎液表面浮沫不潔之狀,致人產生心煩不適的心理感受呢?如若這樣,其去沫之由便與烹飪中之去湯面之沫并無二致,只是為了使湯液潔凈而已。此外,一般中藥湯劑在煎沸之初都會產生“上沫”,除去此沫,則藥液不易外溢,而且煎液更為清澈。對于這些為數眾多之藥,前人雖未言其去上沫但煎藥者皆要及時去除之,在頭煎時尤其如此,恐怕不是麻黃一物與眾不同。

四、關于“有汗不得用麻黃”的討論

古人有“有汗不得用麻黃”一說,且在醫藥界廣為流傳。因本品確有較強的發汗作用,致使有些人一見有汗之證,不論其病機如何,咸將麻黃視為禁忌之物。其實古人的原意,是告誡傷寒表虛有汗之證不可誤用麻黃湯,并非指單味麻黃,亦無泛指一切有汗之證皆忌的意思。傷寒表虛自汗必賴調和營衛之法方可向愈,誤用麻黃湯,其表益虛,病必難除,其禁用之理,不必贅言。

麻黃可以用于有汗之證,自古已然。《傷寒論》63條及167條,治傷寒發汗或下后,表無大熱,因肺熱壅遏汗出而喘”者,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金匱要略》治“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者,以含麻黃的越婢湯主之其治里水之越婢加術湯,亦施于有汗之證。但此類出汗,并非表虛不固,其汗自出,乃因熱邪迫肺,或濕熱熏蒸,而津液外泄,其汗出之理,判然有別。但上述方劑,皆配伍較大用量的石膏,既清泄熱邪,消除病因,又制約麻黃溫散之性,削弱其發汗之力,故無過汗之慮。臨床凡用麻黃治療肺熱喘咳、風水、濕熱水腫、黃疸等癥,完全不必囿于“有汗不得用麻黃”之說,但主治有汗之證,應通過合理的配伍,標本兼治,方可獲其功而避其害。

五、關于夏月忌用麻黃的討論

“夏天忌用麻黃,多用香薷”的說法,在一些地區素來頗有影響。該言失之偏執,顯而易見。麻黃的性能、功效和主治病證有其自身的特點,其對風寒表實無汗的散寒發汗作用,對肺氣壅遏的宣肺平喘作用,對于風水證的宣降氣機、通調水道而利水的作用,對于寒凝經脈氣血的散寒通滯作用,無一不是其他類似藥物所難以取代的。事實上,夏月無藥不忌,又無藥必忌何有一時一季之藥!明乎藥物苦欲補瀉之理,其意自明。正如何志雄《傷寒論選釋及題答》(廣州:廣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35)所言“麻黃入肺、膀胱經為主,適用于風寒外侵肺氣受束,表證無汗,兼有呼吸系統疾患之病者,四季皆可用。”而“香薷適于胃氣不化,內有濕邪,外感風寒無汗兼有胃腸道癥狀者”。至于夏月是否多用香薷,將在該藥項下論及,故不在此贅言。

六、關于麻黃發汗強度和用量的討論

《本草綱目》稱:“麻黃發汗之氣,鴃不可御”。《本草求真》又稱其為“太陽發汗重劑”。故素來又有“麻黃為發汗峻劑”之說。就單味藥而言,麻黃溫散發汗之力強于一般的辛溫解表藥物若使用不當,其不良反應亦較為嚴重。因此,強調本品峻烈之性,提醒人們謹慎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但麻黃發汗的強度不僅取決于用量,還與配伍、服法及藥后溫覆身體等措施密切相關。臨床經驗認為“麻黃與桂枝并行,乃為散寒之用若不與桂枝同行,即不專主散寒發汗矣。……麻黃發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并不作汗,此則治驗以來,鑿鑿有據者。”(《本草正義》)。《醫宗金鑒》也認為:“若不溫覆則不峻也。”其配伍石膏、熟地之類,更難顯現其作汗之效果。雖然如此,前述之“鴃不可御”、“發汗重劑”、“發汗峻劑”等說法,仍應理解為指麻黃湯而言,不宜與單味麻黃混為一談。

麻黃的用量素來出入較大,有言1.5~6g者,有言3~10g者,有言可用至20~25g或更大者《中國藥典》提供的參考劑量為3~10g。實際上其用量與季節氣候有關。如張錫純說“陸九芝謂麻黃用數分,即可發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則可,非所論于北方者。蓋南方氣暖其人肌膚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黃不過錢3g)之語。北方若至塞外,氣候寒冷,其人之肌膚強厚……恒用至七八錢始得汗出。”此外,還與麻黃的品種來源、采收季節、炮制、配伍、用藥目的、患者證型與體質等眾多因素有關。總的說來,其治療水腫、寒痹等屬寒證或與石膏、熟地等相伍時,用量可以稍大。其治療感冒、喘咳,并與桂枝等藥同用時,其量可以稍輕,因人制宜,不必拘于某書某人之成見。但若重用,必須審慎。

七、關于麻黃“活血”作用的討論

《神農本草經》謂麻黃“破癥堅積聚”,《日華子本草》謂其“調血脈歷代多用于治療寒凝瘀滯類病證,如產后血滯、經閉、痛經、少女月經不潮、痹證疼痛以及痰瘀互結之陰疽、痰核、流注,現代還用于肢端動脈痙攣、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等。因此,有人提出本品具有“活血”作用。但從古今臨床來看,麻黃與活血藥的應用有較大的區別,其在治療以上病證的方劑中,并非活血的主藥其單味使用,難收活血藥的同類療效。從現代藥理研究來看,典型的活血藥物一般具有擴張血管,疏通微循環改善心肌血流灌注,減少血小板數量,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反應,抗凝血,增強纖溶活性,改善血液理化特征,抗血栓形成,收縮子宮等藥效作用。從現有對麻黃的研究來看,亦較少共同之處。由此看來,麻黃主要是藉其溫通之性輔助活血藥物,間接達到“活血”之效。其與活血藥直接的行血祛瘀作用存在差異。謂麻黃為活血之藥,恐怕很難與實際情況相符。

八、 關于麻黃治療昏厥的討論

以麻黃為主藥治療昏厥,古今皆有記載。如《世醫得效方》用追魂湯(麻黃、杏仁、甘草),治療“卒厥尸厥昏死,及客忤鬼擊,飛尸奄忽,絕氣不覺。”;又用還魂湯(麻黃、桂心、杏仁、甘草),治療“疰忤”之“奄忽氣絕,無復知覺”者。在《串雅·內編》,亦有此類應用。在現代《常用中成藥》(葉顯純主編)之莎氣散中,亦以本品配伍麝香、蟾酥、冰片等,治療“受暑中惡,頭暈胸悶,絞腸腹痛,吐瀉不得,譫語神昏”之證。在西藥的藥物學中,有麻黃堿治療低血壓休克、對抗某些藥物(如嗎啡)中毒引起的呼吸和循環抑制等。二者的應用具有一定的內在聯系,將其結合起來看,在古代歷史條件下麻黃的這一特殊主治有其重要的臨床價值。但昏厥一證原因復雜,熱病、中風等昏厥,麻黃本應禁用,一旦誤施,禍不旋踵。即使是可用該藥之證,因其十分危急,必須結合其他更為有效的急救措施,不可但恃前人之法而貽誤患者。所以,這一主治,當代已不被臨床重視。

九、 關于麻黃治療黃疸的討論

麻黃治療黃疸首見于《傷寒論》,其曰:“傷寒瘀熱在里身必黃,麻黃連軺赤小豆湯主之。”《千金要方》亦用麻黃醇酒湯治傷寒發黃。當代臨床對于熱重者,與茵陳蒿湯同用其濕重者,與五苓散同用。乙型肝炎之虛寒證,雖無黃疸,麻黃亦可與肉桂、何首烏、虎杖等配伍,如《全國中成藥產品集》之乙肝扶正膠囊。

究其機制,是否濕熱或寒濕內蘊之黃疸不僅肝膽脾胃受病,其逆犯肺金,往往致使肺失宣肅,華蓋不啟,玄府不開,水道不暢,治節不用。麻黃雖非利膽退黃之品,但可外開毛竅,內調水道,可使濕濁經汗與小便而出,還可宣通肝脈之郁,氣機之滯。故黃疸一證,不論表證有無皆可酌情使用。麻黃主治黃疸和乙型肝炎的療效及其機制,需要進一步研究。

十、關于麻黃性味歸經的討論

本品藥性,《李當之藥錄》、甄權《藥性論》言其性平,《本草綱目》謂其性熱。因其主治風寒,散寒通滯,又不失“溫和升發之義”(《本草正義》),故應以溫性為是,自《神農本草經》始,歷代多遵信之。其五味的標定,《神農本草經》主要依據其真實滋味,只言其苦。自宋以來,則按照辛能發散之理,更重視其辛味。其作用趨向,升中有降,但以升浮為主,亦與辛開苦降之說相合,故至今多謂其辛而微苦。至于歸經,明清以前以經絡辨證為依據,因足太陽主一身之表,本品主治風寒表證,諸書多謂其入足太陽膀胱經現代則主要從臟腑辨證入說,以其長于發汗解表、平喘又能利尿退腫,故又稱其主歸肺經,兼入膀胱以利水退腫。

十一、關于麻黃的用藥警戒討論

在中醫藥中,麻黃的安全、有效和使用的合法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國際上并不盡然。如麻黃在美國早已引種成功,并于1985年和1986年批準麻黃堿、偽麻黃堿為非處方藥物。繼后,由于發現其具有類似苯丙胺的興奮劑作用,服用后尿檢呈陽性(免疫測定和GC/MS測定),現已嚴格控制其使用,尤其是運動員比賽時。在美國有14個州限制麻黃制劑的銷售,不允許用于18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其制劑的麻黃總生物堿含量規定在1%~2%或以下,單一劑量不超過25mg等。據稱,德克薩斯州奧斯汀1994年網球錦標賽上一婦女因服用含麻黃的“處方1”藥導致死亡,更增加了對麻黃應用價值的懷疑,生產“處方1號”藥的廠家因此受到美國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的通報。世界衛生組織(WHO)擬定的全球通用草藥手冊范本亦將其從目錄名單中取消(引自第二屆全國道地藥材學術研討會資料《國際草藥科研、生產與市場的最新報告》)。面對國際醫學界的上述認識,是否會對中醫使用本品帶來影響,這將取決于中醫藥臨床實踐和相關研究的結果。雖然麻黃與麻黃堿存在極大的區別,但對麻黃生藥在復方中使用的不良反應亟待全面深入的研究,并以之與單用麻黃堿相比較從而盡快對麻黃臨床應用價值作出客觀的評價。

由于從麻黃中提取麻黃堿加工毒品“冰毒”比較容易,并且麻黃也是重要的固沙植物,因此必須嚴格監管和合理利用其資源,防止濫用。

【現代研究】

一、 化學成分

三種麻黃均含生物堿(1%~2%)及揮發油、黃酮、有機酸等。所含生物堿以木賊麻黃較高其中麻黃堿占總堿的80%~85%其次為偽麻黃堿。

二、 藥理作用

麻黃具有發汗、利尿、鎮咳、平喘、抗過敏、升高血壓、興奮中樞神經系統、解熱、抗病毒及影響神經肌肉傳遞等作用。其中麻黃水煎液、水溶性提取物及麻黃堿、揮發油均有發汗作用水煎液及揮發油均有抗菌、抗病毒作用;揮發油有解熱作用,尤以松油醇作用顯著其水提物與醇提物均有明顯抗炎作用,偽麻黃堿的抗炎作用最強生物堿和揮發油能使支氣管平滑肌松弛,并減輕支氣管黏膜水腫而平喘水提物及麻黃堿有鎮咳作用;揮發油有一定的祛痰作用。麻黃堿有抗過敏、強心、升壓等作用。其所含多種成分有利尿作用,以D-偽麻黃堿最顯著。麻黃堿脂溶性高,易通過血腦屏障,以興奮中樞神經系統。此外,麻黃所含水溶性多糖可清除氧自由基而有抗氧化作用麻黃提取物尚有抑制細胞免疫作用。

三、 臨床新用

1. 治療急性腰扭傷  以麻黃車甘湯(麻黃15g車前子、甘草、黃芩各10g)按湯劑制備服用。治療急性腰扭傷80例,治愈57例,顯效18例,有效3例,總有效率97.5%[吉林中醫藥,1995(3)21]

2. 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及急性扭挫傷  治療急性扭挫傷二黃車甘湯(麻黃、黃芩、車前子、甘草各12g),水煎服,1日1劑。治該癥20余例,服藥1~3劑可愈[江蘇中醫,1982(5)8]。又以麻蒼通絡止痛湯(麻黃、蒼術、白芥子、卷柏、南木香、豬牙皂各30g),制為湯劑,趁熱熏洗患處,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658例,3劑為一療程,隔3~5天開始下一療程。痊愈508例,顯效115例,有效27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8.8%[湖南中醫雜志,1994,10(4)14].

3. 治療功能性便秘  以補氣宣肺湯(麻黃、杏仁、白術、黃芪、地黃、當歸等)治療該證68例,全部有效[福建中醫藥,199526(3)20]又治療一老年患者,十年來大便秘結,使用多種中西藥,其效不顯。后用麻黃25g白術20g杏仁15g,甘草5g水煎服,1日1劑。服3劑大便通。其后每次便秘,投此方即效。若方中不用麻黃,則療效不顯。筆者多年使用,臨床療效可靠[中醫雜志,1992(4)9]。

4. 治療腹瀉  用麻黃15g艾葉15g加水適量煎煮,藥渣敷于胳部,湯液坐浴1日1劑,治腹瀉有效又報道用麻杏甘石湯直腸滴注或保留灌腸,治慢性結腸炎4例有效[江西中醫藥,1989(4)36]。治療小兒腹瀉麻黃2~4g,前胡4~8g。水煎,加白糖頓服,1日1劑。觀察138例,治愈126例,其中126例用藥1~2劑即愈[中西醫結合雜志,19888(6)351]。

5. 治療功能性不射精  麻黃3g,研末敷臍,用麝香壯骨膏1張貼于外,每晚睡前用,連用7日左右即可射精。近年用此法治愈不射精患者62例[中醫雜志1992(4)6]。麻黃亦可配伍石菖蒲、當歸等內服[中醫雜志,1986(9)35]。

6. 治療老年皮膚干燥癥  麻黃15g,豬膚100g。同煎,去渣后調入白糖l0g1日內分3次服。本方治此癥及伴有皮膚瘙癢者數十例,療效滿意[北京中醫,1984,(1)64]。

7. 治療心動過緩及心律失常  以麻黃、半夏二藥組成的半夏麻黃丸,治心動過緩,心中悸動不安,苔白或薄白,脈遲緩者有效。有用麻黃湯(麻黃、桂枝各10g,杏仁、甘草各6g)治療緩慢型心律失常50例,根據癥狀隨癥加減(氣虛乏力20g,黃芪60g心虛膽怯、失眠多夢加酸棗仁、柏子仁各20g茯苓10g心血不足加熟地黃15g,當歸、阿膠各10g心陽不振加附子、鹿角膠、肉桂各10g血瘀加丹參40g),上方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結果顯效33例(66%)有效10例(20%)無效7例14%),總有效率86%[中醫藥學報2002(1)32-33]

8. 治療鼻衄  麻黃堿0.5g,白及粉80g,甘油15g。以中號鼻鏡為模,制成100個鼻栓。使用前先清潔鼻腔,暴露出血或糜爛部位取栓劑1粒填塞于患處,再塞一棉球以防藥栓滑脫。共治72例,痊愈65例,好轉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5.8%[中西醫結合雜志,19888(4)247]。

9. 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  用麻黃、益母草、桔梗、生甘草的提取濃縮液制成鼾靜通口服液,能改善換氣,有止咳、化痰、消炎之功[河南中醫,200120(1)59]

10. 治療頑固性重癥肌無力  加味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9g,附子(先煎1小時)30g細辛6g,黃芪30g人參(另煎兌入)12g當歸12g白術15g,菟絲子24g,紫河車(研末沖服)4g鹿茸粉(沖服3g,炙甘草6g馬錢子粉(沖服)0.5g]每日1劑,分煎2次,每煎30分鐘,共煎出藥汁500ml分早晚各服1次),治療31例。3個月后觀察臨床療效。結果床治愈19例,顯效10例,有效2例,總有效率為100%[上海中醫藥雜志,200842(7)45-46]。

此外,臨床報道有配伍牛蒡子,與母雞燉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配伍附子、細辛治療腎絞痛配伍杏仁6g,薏苡仁24g,甘草6g,治療多發性疣配伍防風、細辛等藥治療經久不愈,冬季加重的七竅奇癢;配伍遠志、石菖蒲、紅花等藥治療風邪阻絡所致耳鳴配伍桂枝、杏仁、甘草,治療感受寒濕的肺郁胸悶配伍川芎、甘草或用麻黃湯,治療急性乳腺炎配伍滋陰養陽藥,治療陽痿等。尚有用麻黃、附子、細辛各25g,大黃、生姜各15g,桂枝10g,制成酊劑,用棉簽蘸藥涂在患處,有效[新中醫,199931(10)36]。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藥學——解表藥-發散風寒藥(一)
每日一味藥之細辛
中藥分類——解表藥
名醫王幸福醫案 | 麻黃用藥精講
第六章汗法//麻黃湯、桂枝湯、桑菊飲、銀翹散
介紹兩味中藥方劑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大仙区| 都兰县| 磴口县| 山东| 邹城市| 梁平县| 柏乡县| 西华县| 安义县| 德兴市| 怀仁县| 耒阳市| 福贡县| 武鸣县| 沙雅县| 梁平县| 苗栗市| 五家渠市| 阿巴嘎旗| 绥棱县| 巴里| 灵宝市| 白玉县| 台北市| 巴林左旗| 高尔夫| 寿阳县| 白玉县| 新疆| 鲜城| 曲周县| 新乐市| 双流县| 清涧县| 马关县| 新泰市| 如皋市| 双桥区| 横山县| 黄冈市| 宾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