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耳子(《神農本草經》)
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蒼耳帶總苞的果實。全國各地均產。野生。秋季果實成熟時采收,除去雜質,碾去刺,炒用。藥材性狀:氣微,味微苦。以粒大、飽滿、色黃綠者為佳。
【歷史】該藥首載于《神農本草經》,原名臬耳實(顧氏本作棻耳實)。此名一直為歷代主流綜合本草作正名使用。蒼耳子一名出自《千金要方·食治》,至清代以來才普遍作為正名。其原植物在古代的常用名有:臬耳(《楚辭》王逸注),蒼耳(《毛詩傳》),卷耳(《詩經》),爵耳及耳鐺草(陸璣《詩疏》)等。蘇頌《圖經本草》認為以上諸名“皆以實得名”,因其實“正如婦人之耳鐺”(陸璣語)。《辭源》于臬耳條下云:“因葉形如臬麻,子形如婦女裝飾用的耳鐺,故名臬耳。”稱其為“蒼耳”恐與其色有關,但未見于文獻論及。其果實除上述相應的稱謂外,民間還有牛虱子、胡寢子、胡蒼子、蒼棵子、蒼耳蒺藜等名稱。
在主治功效方面,《神農本草經》謂其“主風頭寒痛,風濕周痹,四肢拘攣痛,惡肉死肌。”宋代《日華子本草》增人“治一切風”、“暖腰腳”、療“疥癖及瘙癢”等用途。明代《本草蒙筌》認為“止頭痛善通腦頂,追風毒任在骨髓,殺疳蟲濕鏖。”宋代的臨床醫家已將其用為鼻淵要藥,而本草未能及時總結,迨至張景岳《本草正》才予以載錄。清代《本草備要》概括其功效并與主治分列,謂其“善發汗,散風濕。上通腦頂,下行足膝,外達皮膚,治頭痛、目暗、齒痛,鼻淵……”《玉楸藥解》還用治“疥癘、風瘙癮疹”。《要藥分劑》又用治“鼻癟”。現代對本品的應用范圍與上述基本一致,但劑型更加多樣,對其功效、性能的認識,也更加深入和準確。
【性能】辛、苦,溫;有小毒。主歸肺經。
【功效】散風寒,通鼻竅,祛風濕,止癢止痛。
【應用】
一、風寒表證
本品雖有辛溫發散之性,《本草備要》還稱其“善發汗”,但據臨床應用,其發汗解表之力不強,難以與麻黃、羌活之類的辛溫解表藥相提并論,故一般風寒感冒少用。若外感風寒,惡寒發熱,無汗,鼻塞頭痛者,可與麻黃、桂枝、紫蘇等同用,既增強全方祛風散寒、發汗逐邪之力,又可通竅止痛,發揮其治鼻塞、流涕、頭痛之專長。風寒夾濕,身體酸痛、重著者,其與羌活、防風、蒼術等同用,本品同樣有祛風、除濕、通竅、止痛等多種功效。但均作輔助之品。如《單方驗方匯集》以本品與薄荷、蔥白等同用,煎湯頓服以治感冒。
二、鼻科疾病
本品溫和疏達,以辛散溫通為用,善能通利鼻竅,并祛肌表郁滯之邪氣,故沈金鰲《要藥分劑》有“治鼻淵、鼻癍,斷不可缺”的評價。在現代鼻科的臨床中,更加廣泛地用于治療多種病癥。
1. 鼻淵(鼻竇炎) 鼻淵鼻塞,不聞香臭,濁涕色黃而稠,或色白質黏而量多,并常有腐臭氣味,鼻黏膜腫脹,前額昏痛,多因外感風熱,或風寒郁久化熱,肺受其邪,清肅失常,循經上炎,灼傷鼻竇而成,或素有此疾,感受外邪復發或加重。蒼耳之能祛風散寒以逐邪,通利鼻竅以除鼻塞,苦溫燥濕以止涕濁,并緩和前額疼痛及鼻腔脹痛,一藥數效,被歷代視為該證的要藥。其單用有效,如《證治要訣》以之炒后研末,白湯送服。其與辛夷、白芷、細辛,倶為祛風通竅之品,相須為用,療效更佳。《濟生方》蒼耳散即與辛夷、白芷、薄荷配伍,共為細末,蔥、茶湯調服,后世多數鼻淵用方,皆由此化裁而成。若風寒偏盛者,可與麻黃、桂枝、生姜等同用,如經驗方之鼻淵方。《臨證治驗》則以之與川芎、白芷、細辛等藥同用,名蒼芷湯。鼻淵一證,屬于風熱、肺熱、膽熱、濕熱者甚多,蒼耳溫而不熱,燥不甚烈,其與辛涼或清泄之品同用,也頗為常見。治風熱者,如《中國當代名醫驗方大全》鼻淵合劑,以蒼耳與桑葉、薄荷、蘆根等同用;鼻炎靈,以蒼耳與黃芩、桔梗、石膏等同用。治膽熱者,《千家名老中醫秘方秘典》龍夷湯、柴胡清肝湯、苦寒直折湯等,以本品與龍膽、夏枯草、梔子、柴胡等同用。治肺胃熱盛者,如升麻解毒湯以之與升麻、魚腥草、蒲公英等同用。治濕熱型者,如鼻竇炎Ⅲ號方,以本品與黃芩、車前子等同用。慢性化膿性鼻竇炎,蒼耳子尚可與薏苡仁、敗醬草、白芷等同用,如上海中醫學院附屬曙光醫院之鼻淵方。據報道,以蒼耳子、辛夷、石菖蒲、三七、黃芩、黃連、麻油等制成藥油外用塞鼻,其療效亦較佳[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1,8(1):67]。
2. 傷風鼻塞(急性鼻炎) 該證皆見于感冒患者,多因氣候變化,冷暖失調,身體瘀勞,正氣虛弱,肺衛不固,風邪病毒乘虛侵襲而成。蒼耳子既祛風解表消除病因,又宣通鼻竅改善癥狀,常加入解表方中使用。如臨床報道治風熱型,以蒼耳子散和銀翹散同用,療效甚佳[江西中醫藥,2007,38(7):67]。治風寒型,如加味川芎茶調散,效果滿意[中國藥物與臨床,2011,11(8):982]。若以蒼耳子、辛夷、白芷、細辛、蒲公英、黃芩、麻黃等制為滴鼻噴霧劑外用,對風熱及風寒者同樣有效[中國新藥雜志,2010,19(4):308]。
3. 鼻窒(慢性鼻炎) 該證多因肺氣不足,氣滯血瘀,肺失清肅,邪留鼻竅,或脾不健運,清濁升降失司而成,且反復發作,經久不愈。蒼耳可以單用,亦可與其他宣肺通竅之藥相須為用,但多與益氣、健脾、活血藥相伍,標本兼治。臨床報道,以蒼耳子配伍黃芪、白術、防風、五味子、辛夷、白芷、川芎、黃芩、冬瓜仁、石菖蒲,組成芪味蒼耳子湯治療慢性鼻炎30例,每日1劑,3周為1個療程,總有效率80%[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4):1779]。
4. 鼻鼽(過敏性鼻炎) 該證主要由于肺氣虛弱,衛表不固,腠理疏松,因邪氣犯肺,滯留鼻竅而成。蒼耳子應與扶正之品同用,邪正雙治,其效方顯。如《張贊臣臨床經驗選編》以之與黃芪、白術、防風同用。《實用中醫效驗新方大全》劫敏湯,以之與黃芪、訶子、烏梅等同用;抗鼻炎湯,以之與黃芪、白術、五味子、蟬蛻等同用;補氣益腎湯,以之與黃芪、山萸肉、枸杞子、熟地等同用。本品配伍石胡荽、樟腦,以凡士林制為軟膏,外涂鼻腔,可以治療過敏性鼻炎及急、慢性鼻炎(《全國醫藥產品大全》)。據報道,采用玉屏風散合蒼耳子散加減治療過敏性鼻炎,肺虛重者加用黨參,脾虛重者加用山藥,腎陰虛重者加龜甲,腎陽虛重者加用肉蓯蓉或淫陽藿,鼻塞較重者加用細辛、附子以及木香,噴嚏較多者加用全蝎和蛇蛻,多汗者加用浮小麥、糯稻根。每日1劑,14天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個療程。觀察患者85例,總有效94.12%[中國藥業,2012,21(10):84]。
現代用于治療以上鼻病的中成藥產品,多數選用蒼耳子作為較主要的組成,如鼻炎靈丸、鼻炎糖漿、鼻炎消毒劑、鼻通丸、鼻淵丸、鼻炎片、鼻淵舒口服液、鼻淵舒膠囊、鼻竇炎合劑等,另外還有若干外用劑型。
5. 鼻息肉 該癥多為肺經熱盛,濕熱蘊結,曰久凝濁而成。其內治宜清肺散結,外治當腐蝕收斂。蒼耳子可以宣肺除濕以改善局部癥狀。現代多以鼻內鏡技術切除鼻息肉,術后使用蒼耳子、辛夷、白芷、鵝不食草、金銀花、黃芩等內服、外用以改善術后水腫、滲血、黏膜變性等癥狀,并防止術后復發,療效滿意[江蘇中醫藥,2009,41(4):45]。
三、風寒濕痹
蒼耳子祛風濕之治療痹證的功用,較受本草學家重視:《本草匯言》稱其治“上中下一身風濕眾病不可缺也”;《本草求真》認為其“苦能燥濕,溫能通活,為祛風療濕之圣藥。”《本草正義》謂其為“治風寒濕三氣痹著之最有力而馴良者。”諸家雖有過譽之嫌,但其祛風濕之力必須肯定。如《食醫心鏡》單用本品搗末,水煎服,以治風濕痹證,四肢拘攣。《世醫得效方》蒼耳散(丸),亦單用本品,“治一切風濕痹”。《太平圣惠方》仙靈脾散,以之與淫羊藿、威靈仙等祛風濕、強筋骨藥同用,治療“行痹走注疼痛”。《用藥心得十講》又以之配伍羌活、透骨草等,以治風濕一身疼痛。臨床報道,蒼耳子炒黃去刺,備用。取患者雙側陽溪、曲池、昆侖、陽陵泉等穴位,熱盛加大椎,濕盛加足三里,寒盛加命門。清洗皮膚后,在上述穴位置蒼耳子每穴各4枚,膠布固定保留8小時,14天為1療程,治療30例,總有效率為96.67%[江西中醫藥,2005,36(2):31]。
四、 頭痛、牙痛
《神農本草經》、《本草蒙筌》等載其主治頭風疼痛,《本草備要》又載其主治齒痛,皆因其溫和疏達,具升浮之性,“能上達巔頂,疏通腦戶之風寒,為頭風病之要藥。”《本草正義》用治上證,單用有效。《千金翼方》以本品煎湯含漱,治療牙痛。亦常與其他祛風止痛藥同用,如《本草匯言》以之配伍天麻、菊花,治療頭腦攻痛,或諸風眩暈。現代經驗方三叉神經痛方,則以之配伍蓽茇、細辛、川芎、制草烏,主治風寒型齒槽風(三叉神經痛)。現代臨床報道用蒼耳子6g焙黃,去殼后將蒼耳子仁研成細末,與一個雞蛋混勻,不放油鹽炒熟食之,每日1次,連服3次,治療頑固性牙痛有效[中國民間療法,2005,5(5):14]。
五、 隱疹瘙癢
本品外達孔竅肌膚,能祛在表之風寒濕邪,故對風邪所致之隱疹瘙癢等,用之有效,故《用藥心得十講》謂其有“祛風止癢”的作用。《玉楸藥解》亦謂其主治“風瘙隱疹”。《太平圣惠方》取蒼耳之子、葉、花各等份,共為細末,每服6g,治婦女隱疹身癢。現代有單用蒼耳子15g,水煎取汁,入紅糖適量,1日1劑,治此證有效(中國奇方全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667),本品更常與防風、荊芥、薄荷等祛風止癢藥相須為用,如《趙炳南臨床經驗集》之焙瘰丸、《千家名老中醫妙方秘典》之李氏止癢方,前者主治急性蕁麻疹,后者主治頑固性蕁麻疹。據報道,用明礬50~150g,蒼耳子30~90g,水煎外洗治療蕁麻疹有效[中醫外治雜志,1995,4(4):42];蒼耳子、蛇床子、地膚子各15g,加枯礬10g共碾成粗末,用布袋子裝好,加水煮沸后,待溫浸泡患處,對手足濕疹療效亦佳[中國民間療法,2005,13(3):31]。
【用法用量】6~12g;入丸散1~3g。外用適量。入煎劑須打破。
【使用注意】本品辛溫性燥,鼻科疾病、瘙癢性皮膚病等屬于熱證者不宜單用。血虛頭痛等證忌用。
本品有小毒,誤食或服用過量易引起中毒。其輕者,可見乏力、精神不佳、頭痛、上腹脹悶、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煩躁、面紅、結膜充血、皮膚出現蕁麻疹等。其重者可見昏迷、驚厥、心律失常、黃疸、肝脾大、出血、尿閉等,最終可因肝、腎衰竭或呼吸麻痹而死亡。故其用量不可過大,尤其是生用入丸散或使用鮮品時更應如此。
極個別人服用蒼耳子可引起過敏反應,臨床應當注意。
【按語】
一、關于東北蒼耳子的討論
近年發現,有的地區將蒼耳子同科同屬植物東北蒼耳的帶總荀的果實作本品入藥。但該植物從未有文獻資料記載,在未研究清楚之前,不可代用,以確保用藥的安全和有效。東北蒼耳子形體較大,長1.7~2.4cm,直徑1.0~1.3cm;表面顏色較深,為黃棕色或灰棕色;鉤刺較長,為3~5mm;種子味淡,不如蒼耳子之微苦。二者容易鑒別。
二、 關于蒼耳子炮制目的的討論
目前使用蒼耳子一般要求炒后去刺、打破入藥。其炮制的目的,多稱“易于去刺”。事實雖然如此,但文獻中記載其去刺后再加炮制者屢見不鮮,可見其炮制目的并非如此簡單。臨床觀察和實驗研究表明,生食者發病嚴重,炒熟食則次之,將蒼耳子加熱處理,其毒性亦大減。所以,本品炒后入藥,可降低毒性。例如其所含毒蛋白在炒制時受熱而變性,可使之凝固在細胞中不易溶出,則使毒性降低。但有人認為炒制時可使蒼耳子酶破壞,有利于蒼耳子苷的保存。此外,蒼耳子的總苞十分堅韌,煎煮時總苞內的果實(或種子)中所含有效成分難以溶出,炒后總苞發生破裂,同時堅韌性減弱,容易打破,均有利于有效成分溶出。由上可見,本品炒制的目的,主要是減毒和增效。至于容易去刺以方便調配,乃是附帶所收之利,并非炒制的主要目的。
除《太平圣惠方》、《證類本草》等記載本品用炒法外,《炮炙論》、《本草綱目》等還主張蒸制。二者在減毒與增效方面,孰者更勝一籌,尚有進一步作對比研究的必要。
三、 關于蒼耳子治“疥癩”的討論
《日華子本草》謂本品治“疥癬”。《玉楸藥解》稱“治疥癘”。近代《生草藥性備要》記載蒼耳子炒蜆肉食,治疥癩,有消風散毒之效。在現代的《中藥大辭典》等多種著作中亦有同樣內容。由于上述記載過于簡略,臨床應用難以準確掌握,故作如下討論。
關于“疥”疾,《說文解字》謂其“瘙也”,即泛指多種皮有丘疹如“芥”的瘙癢性皮膚病,故后世有水疥(類似于丘疹性蕁麻疹)、馬疥(結節性癢疹)、麥疥(麥收性皮炎)等,蒼耳子對上述諸證,均有一定祛風止癢之效。若將“疥”疾局限于疥瘡,則本品收效不大。
至于“癩”、“癘”,則主要是指麻風病,歷來有蒼耳子治療該病的記載。雖然文獻中對癩、癘的論述與麻風病十分類似,但明、清時代《解圍元藪》、《瘋門全書》諸書有關三十六風等內容,實際還包括了其他多種皮膚病。加之該病因患者自身免疫功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類型,其臨床表現差異很大,蒼耳子的具體療效尚難評價,目前已十分罕用。
四、關于蒼耳子毒性的討論
據《南方主要有毒植物》介紹,蒼耳全株植物皆有毒,以果實之毒性最強,鮮葉比干葉毒性強,嫩葉比老葉毒性強,其嫩芽亦有較強的毒性。近年常有成人服用100g以上,或兒童服用50g,引起嚴重中毒,搶救無效而死亡者。亦有服蒼耳子30g,或誤食新鮮蒼耳子10粒以上(兒童5~6粒)而引起中毒。又據報道吃新鮮蒼耳子100粒可致死,吃50粒可造成肝、腎嚴重損害,吃30粒可輕度中毒。直接生食蒼耳子中毒者病情較嚴重,炒熟后食者中毒癥狀稍輕。用蒼耳子種仁制成面或面餅亦能引起中毒,但發病較輕。蒼耳子嫩芽頗似黃豆芽,其味甘甜,容易誤食而中毒。蒼耳的毒性成分主要為蒼耳苷、生物堿及毒蛋白。中毒后可導致肝、腎、心臟等內臟實質性細胞損害,尤以肝臟壞死為甚。民間食蒼耳餅及葉、芽的習慣應當糾正。
【現代研究】
一、 化學成分
本品主要含蒼耳苷、蒼耳醇、異蒼耳醇、蒼耳酯、生物堿、樹脂、脂肪油、維生素C及色素等。脂肪油中有亞油酸、油酸、硬脂酸、棕櫚酸、卵磷脂、腦磷脂等。
二、 藥理作用
本品有一定的鎮痛、抗炎、鎮咳、抗氧化、減慢心率等作用。體外試驗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乙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紅色發癬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具抗病毒作用。蒼耳子苷類化合物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此外,蒼耳子對EC瘤細胞有抑制作用。
三、臨床新用
1.治療生殖器皰疹 采取炒制去刺的蒼耳子30g研為極細末,加麻油50g文火煎開,再加冰片2g研勻調制成蒼耳子油,每日外涂搽患處,早晚各1次,療程均為7天,有效率達到90.48%[江西中醫藥,2004,(4):40]。
2.治療結膜炎 蒼耳子30g,薄荷30g,白芷6g,菊花10g,路路通30g,每日1劑水煎,先局部熱敷,待稍涼后口服,治療320例春季結膜炎患者,療效滿意[中西醫結合眼科雜志,1995,(4):201]。
3. 治療面神經炎 用蒼耳子6~12g,辛夷9~12g,白芷9~15g,薄荷3~15g為基礎方,辨證加味,治療87例面神經炎患者,療效較好[河南中醫,1995,15(2):105]。
4. 治療腮腺炎 蒼耳子適量(1?2歲用4.5g,以后每大2歲增加4.5g,14歲以上30~45g),水煎,1日內分4次服。一般輕癥2~3天即可,重癥可配合蒼耳草搗敷患處。有并發癥者宜配合其他療法處理(毒藥本草.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3:191)。
復方忍冬煎劑(忍冬藤30~100g,金銀花、蒼耳子、板藍根各20g)文火水煎0.5~1小時,每日2次口服,治療2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者,治愈25例(體溫恢復正常,腮腺腫脹、疼痛消失),無效(癥狀未改善)1例[海峽藥學,1996,8(1):55]。
5. 治療急性乳腺炎 蒼耳子15g,當歸、川芎、益母草、澤蘭各10g,水煎沖黃酒服,治療急性乳腺炎29例效果良好,總有效率100%[實用中醫藥雜志,2007,23(2):89]。
6. 治療腹瀉 用蒼耳子50~70g,加水3000ml,清水浸泡30分鐘后,用武火煎沸,沸后用文火煎15分鐘。濾出藥液,待藥液涼至35~38℃。用溫液浸浴患兒的小腿及足,每日3次。浸浴時,按摩足三里、上巨虛、太白、商丘等穴位。通過皮膚對藥液的吸收及經絡氣通道的作用達到治療目的。觀察48例,治愈46例,有效1例,無效1例[中醫藥研究,2001,17(3):22]。
7. 治療精神抑郁癥 基本方為蒼耳子15g,白芷15g,辛夷15g,石菖蒲12g,郁金12g,合歡皮30g,夜交藤30g,梔子15g,隨癥加減,失眠者加龍齒30g,琥珀3g(沖服);痰黃者加金銀花30g,連翹30g,黃芩20g,黃連12g,膽南星6g等,治療65例精神抑郁癥,療效頗佳[河南中醫,2008,28(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