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化濕藥
一、含義
以化濕運脾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療濕阻中焦證的藥物,稱為化濕藥。因本類藥物大多氣味芳香,故又稱芳香化濕藥。
中醫(yī)理論認為,“脾主運化”。脾不僅運化水谷的精微,同時也運化消化吸收以后產(chǎn)生的水液、水濕,最后散布全身或排出體外。當濕邪侵入人體或體內(nèi)生濕后,能有效處理濕邪的是脾。如果脾的功能降低,則運化水濕的能力也隨之降低;或者進入到體內(nèi)的水濕大量增加,超過脾運化水濕的能力,均可出現(xiàn)水濕停滯。這兩種情況,首先傷害的是脾臟本身,《內(nèi)經(jīng)》提出了,即脾最易受到水濕、濕濁的困遏。用辛而芳香的化濕類藥物,宣化濕濁,能有效消除脾受濕困的病理變化及相應的癥狀。故后人又提出“脾喜燥”,或者“脾喜燥而惡濕”,“土愛暖而喜芳香”之說。所謂化濕主要是指消除中焦?jié)裥耙詼p輕或消除濕困脾胃證的治療作用。
二、功效與主治
1. 共有功效與主治 化濕藥都共同具有化濕運脾的功效,主治濕阻中焦證。所謂化濕運脾就是指藥物具有宣化濕濁、健運脾胃,以治療濕困脾胃證的作用。化濕也稱化濁、去濁,或把化濕的結(jié)果聯(lián)系在一起稱化濕和中,或稱化濕運脾,化濕悅脾、化濕醒脾、化濕健脾,即通過宣化濕濁來恢復、增強脾的運化功能。化濕藥的基本功效雖有不同的稱謂,但沒有本質(zhì)的區(qū)別。
所謂濕阻中焦證,系指氣候潮濕,涉水淋雨,居處濕盛而感邪,或脾失健運,水濕停聚,導致濕濁內(nèi)阻,脾為濕困之證。中焦以脾胃為主,亦稱濕邪困脾或濕困脾胃。濕為陰邪,重濁而黏膩,易彌漫氣機,而阻滯氣機之運行,阻礙脾之運化,其癥見脘腹脹滿,體倦,惡心,嘔吐,口干多涎,食少便溏,舌苔厚膩等。本類藥能祛除濕邪,醒脾化濕,行中焦氣,以解除因濕濁所引起的脾胃氣滯之病機,從而治療濕阻中焦之證。其中,藥性偏于溫燥,作用較強者,稱為燥濕藥,宜于寒濕中阻之證。溫性較弱者或經(jīng)配伍亦可用于濕溫、暑濕之濕熱阻中之證。
2. 兼有功效與主治 化濕藥常兼行氣、止嘔、溫中、辟穢等功效。行氣有利于中焦?jié)裥暗男婺苄袣庹?/span>,可行中焦氣滯,理脾胃升降氣機,用于濕阻氣滯之脘腹痞滿之證;兼能止嘔者,善能調(diào)胃和中,泄降上逆之胃氣,可用于濕濁、胃寒、胃熱、脾胃虛弱及妊娠之胃氣上逆之嘔吐、呃逆等證;兼能溫中者,善能溫中散寒,長于治療寒濕困脾之證,亦可用于外寒內(nèi)侵或脾胃虛寒所致之脘腹冷痛等。此外,有些藥物尚具有截瘧、辟穢、開竅等多種功效,可用于瘧疾、瘟疫及神志昏迷諸證,但其仍以內(nèi)有濕濁者為宜。
三、性能特點
1. 藥性 多數(shù)化濕藥以治療寒濕困脾證見長,故其性一般多偏溫,但佩蘭溫性不明顯為平性。
2. 藥味 化濕有行散的特征,且氣味芳香,故化濕藥藥味多辛;部分藥物還有苦味,有苦燥之性。故以辛為主,或兼苦味。
3. 歸經(jīng) 化濕藥主治濕阻中焦,歸經(jīng)以脾為主,由于“胃腑者主脾也……脾合氣于胃。”故亦歸胃經(jīng),但位其次。
4. 升降浮沉 化濕藥氣味芳香,能化濕行散,本類藥中,兼能散風寒者,具升浮之性;兼能止嘔者,多具沉降之性。但因濕阻脾胃證無明顯病勢趨向,故化濕作用的趨向性并不明顯。
本類藥物,味辛而芳香行散,味苦而燥化濕濁,其性多溫,故均具燥性。
四、 配伍應用
因證選藥與合理配伍
(1) 因證選藥:使用化濕藥,應根據(jù)濕閑的不同情況及兼證而進行選擇用藥,并適當配伍。濕阻中焦,有偏寒偏熱之異,偏寒者,應選溫燥性比較強的藥物;偏熱者,應選溫燥性比較弱的或者比較平和的藥物。
(2) 配伍應用
1) 針對濕困的不同情況配伍:濕阻氣滯,脘腹脹滿痞悶者,常與行氣藥配伍;寒濕中阻,脘腹冷痛者,配伍溫中祛寒藥;濕熱中阻,舌苔黃膩者,配伍清熱燥濕、清熱利濕藥;飲食積滯者,配伍消食藥。此外,芳香化濕藥還常與淡滲利濕藥配伍應用,如陳無擇云:“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因濕性下趨,配以淡滲利水之品可因勢利導,使邪有去路,提高化濕藥效果。
2) 針對體虛之人配伍:脾虛濕阻,脘痞納呆,神瘀乏力者,當配伍補氣健脾藥,以標本兼顧。
3) 針對常見癥狀配伍:如濕阻中焦而致惡心嘔吐甚者,當配和胃止嘔藥;若便溏腹瀉甚者,宜酌配除濕止瀉、利水滲濕之品。
五、 使用注意
1. 證候禁忌化濕藥多辛溫香燥,易耗氣傷陰,故氣虛陰虧津傷及舌干少津、大便干結(jié)者均宜慎用。
2.不宜久煎化濕藥氣味芳香,多含揮發(fā)油,以作散劑服用療效較好,如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揮發(fā)性有效成分逸散而藥效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