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神農本草經》)
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當歸的干燥根。主產于甘肅等地。主為栽培。秋末采挖,除去須根及泥沙,放置,待水分稍蒸發后,捆成小把,上棚,用煙火慢慢熏干,切薄片。香氣濃郁,味甘、辛、微苦。以主根粗長、油潤、外皮色黃棕、斷面色黃白、氣味濃郁者為佳。其炮制名稱有酒當歸。
【歷史】當歸的命名多與其功用有關。宋·陳承日:“當歸治妊婦產后惡血上沖,倉卒取效。氣血昏亂者,服之即定。能使氣血各有所歸,恐當歸之名必因此出也。”由此體現出當歸補血活血之功效。《本草綱目》謂其:“古人娶妻嗣續也,當歸調血為女人要藥,有思夫之意,故有當歸之名。”表達了當歸對婦科調經理血之功用。當歸的別名有乾歸、干歸(《神農本草經》),馬尾當歸(《本草經集注》),秦歸、馬尾歸(《本草綱目》),甘白(《湖北中草藥炮制規范》)等。如按藥材產地命名,產于甘肅的,名為西當歸、西歸、秦當歸、秦歸、岷當歸、岷歸;產于云南的,為云當歸、云歸;產于四川的,為川當歸、川歸、汶當歸、汶歸;產于湖北的,為窯歸等。
在本草專著中,本品首見于《神農本草經》,其云:“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洗在皮膚(《大觀本草》,洗音癬)。婦人漏下絕子。諸惡瘡瘍,金瘡,煮飲之。”首次指出了當歸的適應證,后人多因此而推出其補血、活血和調經的功效。《名醫別錄》謂其“味辛,大溫,無毒。主溫中,止痛,除客血內塞,中風,汗不出,濕痹,中惡,客虛冷,補五臟,生肌肉。生隴西。二月、八月采根,陰干。”指出了當歸不僅補虛,且辛散、止痛、溫以祛寒,并介紹其產地、采制和藥用部位。《湯液本草》謂其:“入手少陰經,足太陰經、厥陰經。”指出當歸應用于人體所選擇的作用部位,與當今的歸經認識完全一致。《本草綱目》謂其:“治頭痛、心腹諸痛,潤腸胃、筋骨、皮膚。治癰疽,排膿止痛,和血補血。”進一步明確當歸的功用,補充其潤腸作用。至此,當歸的性能、功用已基本闡明。后世的醫書多是對其藥性、奏效機制等方面做進一步的闡釋。如《本草分經》謂其:“治沖脈帶脈為病,為血中氣藥,血滯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能撫,使氣血各有所歸,散內寒補不足,祛瘀生新,潤燥滑腸。”《滇南本草》謂其“其性走而不守,引血歸經。”《得配本草》云:“行血和血,養營調氣,去風散寒。療瘧痢痘疼、,癰疽瘡瘍,止頭痛、心腹、腰脊、肢節、筋骨諸痛。”上述對當歸的藥性和功用方面又做了進一步的論述,對其當今在臨床的應用有一定的啟發作用。
【性能】甘、辛,溫。主歸肝、心、脾經。
【功效】補血,活血,止痛,調經,潤腸。
【應用】
—、血虛證
當歸甘溫為主,功擅補血,歸肝、心、脾經。《本草擇要綱目》云:“入手少陰,以其心生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自古以來,治療血虛諸證常以此為主藥。血虛證是由于血液虧少,不能濡養臟腑、經絡、組織,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口唇、眼瞼及爪甲色淡,頭暈眼花,心悸多夢,手足發麻,婦女經血量少色淡、愆期、甚或閉經,舌淡,脈細。治療常用本品配以熟地、白芍等養血補陰藥,如《和劑局方》四物湯(當歸、熟地、白芍、川芎),諸藥配伍,補血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動靜結合,溫而不燥,滋而不膩。
根據血虛證的病理變化所側重的臟腑不同,用藥配伍亦有所區別。
1. 肝血虛 當歸主歸肝經,善于滋養肝血。《藥籠小品》云:“凡遇血虛肝燥,筋失所養,婦人月事不調,必須之品。”若肝血不足,不能濡養筋脈之“筋緩不能收持”,用當歸與熟地、木瓜、白芍等養血舒筋藥同用,如《醫宗金鑒》補肝湯。肝血虧虛、畏光酸澀,以本品與熟地、川芎、枸杞子等補血滋陰藥同用,如《雜病源流犀燭》明目丸。肝腎精血虧虛之頭暈眼花、肢體麻木、腰膝酸閑,當用本品配伍熟地、枸杞子、雞血藤等養血填精、舒筋活絡之品,如《益壽效方》歸杞丸。現代臨床報道用當歸芍藥散,即當歸與川芎、白術、茯苓等藥同用,治療血虛眩暈68例,總有效率為94.12%[中國中醫急癥,2011,20:1342]。
2. 心血虛 當歸入心經,《本草求真》謂其:“通心而血生”。心血不足、心失濡養而見心悸、失眠、健忘,常以本品與酸棗仁、柏子仁、川芎等藥同用,如《萬病回春》養血安神湯、安神鎮驚丸。若心肝陰血虧虛、陽氣偏亢之心悸怔忡等證,以本品與熟地、阿膠、酸棗仁等同用,如《方藥備要》益營鎮心湯。對臨床上腦卒中后遺癥表現的失眠、健忘多夢、情緒低落等,用當歸健腦抗衰合劑,即以本品與枸杞子、遠志、酸棗仁等藥同用,治療55例,總有效率為92刀3%[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9,7(10):1255]。
3. 心脾兩虛 《神農本草經百種錄》云:“當歸辛香而潤,香則走脾,潤則補血,故能透入中焦榮氣之分,而為補榮之圣藥。”心主血藏神,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又主統血。心脾兩虛,則心血不足、神不守舍、脾氣虛弱、健運失職,致生化無源、氣血兩虛,并可出現脾虛無力統血、血溢脈外。臨床治心悸怔忡、失眠多夢、食少便溏、面色萎黃、慢性出血等癥,用當歸配伍黃芪、白術、茯苓等藥,以補益心脾,如《正體類要》歸脾湯。
4. 氣血兩虛 多由舊病不愈,亦可先有血虛或氣虛,終致氣血兩傷,表現為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神瘀乏力、頭暈目眩等癥。《本草從新》云:“血癥而氣血雙虛,吾平補氣血,而血亦歸經。”臨床最多用本品配以黃芪、黨參等補氣血之品,如《內外傷辨惑論》當歸補血湯、《瑞竹堂經驗方》八珍湯、《和劑局方》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等。《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10年版的成方有歸芪口服液、當歸丸、當歸補血口服液,治療氣血兩虛之貧血癥,或白細胞減少癥,或原發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療效頗佳。《中華祖傳秘方大全》歸芪二地湯用本品配黃芪、熟地、生地等藥,治療缺鐵性貧血。《蒲輔周名老中醫驗方》慢性髓性白血病方用本品配以生黃芪、黨參、丹皮等藥,治療慢性髓性白血病。若血虛氣弱、陰不維陽、陽氣浮越,致肌熱面赤、煩渴欲飲、脈洪大而虛、重按無力,或婦人經期、產后血虛發熱,當重用黃芪,配以當歸養血,使氣旺生血、虛熱自退。《雜病源流犀燭》補益膏用當歸配入參、熟地、地骨皮等藥,治氣血虧虛之低熱不退者。若產后氣血不足之缺乳,常用本品配人參、黃芪、麥冬等藥以補氣養血滋液,使氣血充足、乳汁自生,如《傅青主女科》通乳丹。現代報道用當歸補血湯輔助腫瘤術后的化療,可以改善骨髓抑制、增強機體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河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8,25(5):54]。用當歸飲子加減治療慢性蕁麻疹,即當歸與白芍、生地、黃芪等藥同用,以益氣養血,加以荊芥、防風、白鮮皮等疏風止癢,治療30例,總有效率為93.33%[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27(4):651]。用當歸桂枝霜治療凍瘡65例,總有效率為98.5%,方中用當歸與芍藥、桂枝、細辛、附子等合用,以達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效[江蘇中醫藥,2003,24(3):13]。
二、血虛、血瘀之諸痛證
當歸不僅甘補溫潤,又兼辛行,補中有動,行中有補。《本草蒙筌》謂其:“味兼行散,乃為血中氣藥。”《得配本草》云其:“行血和血,養營調氣,去風散寒。”《藥性切用》云其:“為養血溫藥,血滯能通,血虛能補,血枯能潤,血亂能撫。”血瘀證多因氣滯血行不暢,或氣虛推動無力、血行遲滯,或因寒而血脈凝滯,或因熱血液濃縮黏滯,或因創傷,離經之血未及時消散等,均可導致瘀血的形成。其臨床表現以疼痛、腫塊、出血、舌紫、脈澀等為主的證候。當歸擅長活血止痛,又補血,且性偏溫,故最宜于血虛、血瘀兼寒凝之諸痛證。
1. 心胸痛 以胸部悶痛,甚則胸痛徹背、短氣喘息不得臥為主癥的一種疾病,亦稱胸痹。其病機屬本虛標實,本虛為陰陽氣血虧虛、心絡失養,標實為陰寒、痰濁、氣滯、血瘀等交互為患、阻于心絡。臨床所見亦多虛實夾雜,而當歸既能補血扶正,又能活血祛實,止痛亦佳,故尤為多用。如《外臺秘要》治心痛病癥屬氣虛寒凝、胸陽痹阻者,引《延年》當歸湯和《小品方》溫中當歸湯,前者用當歸與配吳茱萸、桂心、高良姜等藥同用,以溫里散寒;后者用當歸與人參、獲苓、桔梗等藥同用,以加強補中益氣;若心血瘀阻者,引《廣濟》方當歸湯,用當歸與桃仁、橘皮、桔梗等藥同用,以加強活血行氣之功。近年來,臨床將冠心病分為氣滯血瘀、大氣下陷、氣虛血瘀、痰濕阻絡、心脾兩虛、氣陰兩虛、腎陽不足等多種證型,治療在辨證施治的基礎上都選用了當歸[光明中醫,2007,22(1):27],足以說明當歸補血活血止痛之功切中病機之要。如有報道治療年過半百、腎氣漸衰、腎陽不能鼓動五臟之陽,致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所致胸痹心痛,用當歸與桂枝、附子、黃芪等藥合用,以益氣溫陽、散寒活血。治療80例,總有效率為94%[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11):208]。
2. 脘腹痛 脘腹痛包括胃脘痛、脅痛和腹痛,而腹痛涵蓋了內、外、婦、兒多科范圍,涉及肝、膽、脾、胃、大腸、小腸、腎、膀胱等臟腑。若因外邪侵襲,或內有所傷,以致氣血運行受阻,或氣血不足以溫養,均能產生脘腹疼痛。《本草求真》謂其:“寒郁而見瘧痢腰腹頭痛者,則當用此以散寒,寒散而血則和矣;血虛而見風,無汗者,則當用此以養血,血養而風則散矣。”故無論是胃脘痛、脅痛,或痢疾、疝氣、產后或小兒臟寒等腹痛,只要辨證屬血虛、血瘀,兼夾寒凝,選用當歸,理所當然。脘腹刺痛、痛處不移、舌質青紫,用當歸與川芎、赤芍、延胡索等同用,如《醫林改錯》少腹逐瘀湯。即使陰虛有熱,亦可配伍應用,如見胃痛隱隱、口燥咽干、大便秘結、舌紅少津,用當歸配生地、枸杞子、麥冬等藥滋養肝陰胃液,使胃得濡養而痛止,如《柳州醫話》一貫煎。該方亦是治陰虛肝郁、肝胃不和所致脘脅疼痛的常用方。若肝氣郁結之脅肋脹痛,當歸亦常配伍柴胡等疏肝理氣之品,因其養血可補肝體而助肝用,使血和則肝和、血充則肝柔。可見掌握了病變臟腑的生理功能和氣血關系,就可以靈活運用本品。
痢疾腹痛病位在腸,主因濕熱、疫毒、寒濕之邪壅塞腸中、氣血與之相搏結,使腸道傳導失司、氣血凝滯、化為膿血而下痢赤白;氣機阻滯、腑氣不通,則腹痛、里急后重。劉河間指出:“調氣則后重自除,行血則便膿自愈。”故臨床治痢疾,常加用當歸行血、木香調氣。治濕熱痢、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用當歸配芍藥、黃芩、黃連、木香等藥,清熱解毒、調氣行血,如《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芍藥湯;寒濕痢,用當歸配蒼術、白術、厚樸等藥,溫化寒濕、調氣行血,如《丹溪心法》胃苓湯加味;陰虛痢,用當歸配阿膠、黃連等藥,以養陰清腸,如《千金方》駐車丸;虛寒痢,用當歸與炮附子、白術、芍藥等同用,如《永類鈐方》當歸丸。
產后腹痛若是氣血虧虛,外寒乘虛入里,經脈失于溫煦濡養,則腹中拘急綿綿作痛,用當歸與生姜、羊肉同用,療效甚佳,如《金匱要略》當歸生姜羊肉湯。此方也可治血虛寒疝和虛勞腹痛。若是血為寒凝,或是氣滯血瘀,小腹疼痛拒按,惡露量少,用當歸與川芎、桃仁、炮姜等藥同用,以活血祛瘀、散寒止痛,如《傅青主女科》生化湯。妊娠腹痛若是血虛氣弱、胞脈失養所致,常用當歸配白芍、白術、茯苓等藥同用,如《金匱要略》當歸芍藥散,正如仲景所謂:“婦人懷妊,腹中痔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手術損傷失血,致氣血虧虛、腸管暴露過久、寒邪侵襲,導致氣血瘀滯、腸道通降失常,用當歸與桂枝、白芍、細辛等藥同用,以溫經散寒、養血通脈,并加大黃、萊菔子通下消導,使氣血行、寒邪散、腸腑通降正常,如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術后腸粘連53例,總有效率為92.5%[現代中醫藥,2007,27(6):40]。
3. 頭痛 頭痛之病因,外感多因六淫外邪、上犯巔頂、邪氣稽留、清陽被遏;內傷源自肝脾腎失調,導致氣血逆亂、瘀阻經絡、腦失所養。另,創傷亦可直接瘀阻脈絡,不通則痛。當歸治頭痛,無論寒、熱、虛、實,均可配伍應用。《產寶》用當歸、川芎、蓮須、蔥頭、生姜焙干,水煎服,治療產后頭痛,取其養血和血、祛寒止痛。《景岳全書》用當歸酒治療血虛夾瘀之頭痛。若見由外感風寒、瘀血阻絡所致的頭痛經久不愈,痛處固定不移,或局部跳痛,或伴惡寒、鼻塞等,用當歸與川芎、桃仁、麻黃、白芷等藥同用,共奏疏風活血、通絡止痛之功,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成方制劑卷》2010年版正天丸。臨床報道用佛手定痛湯治療緊張性頭痛70例,用當歸配伍川芎、白芍、僵蠶、防風等藥,共奏養血活血、祛風止痛之效,總有效率為94.3%[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0,16(2):16]。用《傷寒論》當歸四逆湯加味治療血管性頭痛58例,偏側或雙側頭痛、證屬虛寒者,總有效率為96.5%[陜西中醫,2000,21(9):399]。若血虛內熱所致,用當歸與生白芍、丹皮、生地等藥同用,共奏養陰清熱、祛風通絡止痛之效,如自擬芍藥牡丹湯治療54例,總有效率為88.89%[成都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2(3):47]。
4. 風濕痹痛 痹證是由于風寒濕熱等外邪侵襲入體、痹阻經絡,導致經脈氣血不通,不通則痛。治療以祛風、散寒、除濕、清熱以及舒經通絡為基本原則。當歸活血補血、散寒止痛,故常配伍應用。治寒凝血脈之痛痹,常用本品與桂枝、芍藥、木通等藥同用。據報道用當歸四逆湯加味治療風濕性關節炎68例,總有效率為98.5%[中國民間療法,2010,18(10):43]。治風邪偏盛之行痹,常用本品配防風、麻黃、秦艽等藥,當歸意在:“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醫學心悟》),如《宣明論方》防風湯。尤其是痹證日久、肝腎受損、氣血不足時,必須要加入當歸等補益氣血、滋養肝腎之品,如《千金要方》獨活寄生湯、《醫學心悟》蠲痹湯、《校注婦人良方》三痹湯等均選用了當歸。若正氣虧虛、風邪與濕熱相搏、流注骨節經脈、氣血不得流通,所致跬痹,用當歸與茵陳、豬苓、防風、人參等藥合用,如當歸拈痛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53例,總有效率為90.57%[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32(5):407]。
5. 腰腿痛及跌打損傷痛 腰腿痛,即腰部疼痛伴有下肢疼痛,或痛向下肢放射。《圣濟總錄》當歸湯用本品與牛膝、肉桂、干姜等同用,以治風冷留著、·腰膝疼痛。《全生指迷方》當歸丸用本品與水蛭、桃仁等藥同用,治血瘀腰痛、腰如錐刀所刺。臨床報道用活絡效靈丹合當歸雞血藤湯加味治療腰腿痛32例,總有效率為94%,方中以當歸與丹參、白芍、杜仲、蜈蚣等藥同用,共奏養血活血、通絡止痛、補腎強腰之效[內蒙古中醫藥,2007,(7):10]。用《金匱》烏頭湯合并當歸四逆湯治腰椎骨質增生并腰腿痛43例,總有效率為93%,方中以當歸配黃芪、熟地、桂枝、骨碎補等藥,以補益氣血、溫補肝腎、散寒通絡[寧夏醫學雜志,1999,21(12):757]。
6. 瘡瘍癰疽及其他瘀血病癥 當歸既能活血消腫止痛,又能補血生肌,因其性溫,且偏補血扶正,故善于治因血虛氣弱所致瘡瘍膿成不潰或久潰不斂等癥。治瘡瘍膿成不潰,常與黃芪、川芎、皂角刺同用,以補氣托毒、活血透膿,如《外科正宗》透膿散;治瘡瘍久潰不斂,常與人參、熟地、肉桂等藥同用,以補益氣血、生肌斂瘡,如《和劑局方》十全大補湯。若治瘡瘍熱毒熾盛、紅腫熱痛、潰膿之癥,亦可酌情與清熱解毒之品同用,如《校注婦人良方大全》仙方活命飲,用本品配金銀花、天花粉、赤芍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之品。臨床報道將復方當歸注射液(當歸、川芎、紅花)局部注射內痔250例,取其活血通絡、消腫解毒之功,獲得滿意的療效[數理醫藥學雜志,2003,16(5):415]。用當歸乳康寧片治療乳癖252例,以本品與川芎、莪術、三棱等破血行氣藥同用,總有效率為93.25%[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6,26(8):1017]。用當歸愈肝散治療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60例,以本品與黃芪、制大黃、炙鱉甲、垂盆草等藥同用,共奏益氣活血、滋養肝腎、兼清熱解毒之效,服藥3個月后能顯著改善患者癥狀、體征,如肝大穩定、無變動或回縮等,且有抗病毒作用[遼寧中醫雜志,2003,30(1):32]。用中藥配方顆粒當歸、天麻、川芎治療小腦梗死30例,當歸取其活血養血、化瘀通絡之意,配伍后共奏活血化瘀、平肝潛陽之效,治療總有效率為93.33%[河北中醫,2010,32(11):1623]。用當歸注射液治療肺源性心臟病急性期59例,總有效率為91·5%[吉林中醫藥,2005,25(7):23]。該病急性期的發紺是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較突出的一個臨床表現,中醫辨證為瘀血,故用當歸治療;其實早在《神農本草經》當歸就有“主咳逆上氣”之說。
此外,當歸注射液的臨床應用范圍較廣,常結合穴位注射或西藥,治療坐骨神經痛、眼面肌震顫抽搐、肩周炎、肋軟骨炎、劍突綜合征、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人工流產術鎮痛、精索靜脈曲張等疾病[中國藥物與臨床,2002,2(6):400]。
三、血虛、血瘀之月經病證
月經的蓄溢調節與沖、任、督脈密切相關,沖、任、督三脈一源三歧,皆約于帶脈,且與肝經相通,而當歸主歸肝經,既能補血養血、活血止痛,又對子宮有明顯的選擇性,有良好的調整子宮功能狀態的作用。歷代醫家將本品作為婦科調經之要藥,如《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引:“《支太醫方》:治婦人百病,諸虛不足。”因其性溫,故本品最適用于偏寒證者;若偏熱證者,當與清熱藥配伍應用。
當歸補血調經,善于治沖任血虛或氣血虧虛所致的月經后期、月經過少、痛經、閉經等,常配伍人參、熟地等補益氣血藥,如《和劑局方》人參養營湯、《證治準繩》滋血湯、《景岳全書》大補元煎、《蘭室秘藏》圣愈湯。
當歸溫通散寒,善于治血為寒凝所致之月經后期、痛經、閉經等,常與吳茱萸、桂枝、川芎等溫經散寒之品同用,如《金匱要略》溫經湯、《沈氏尊生書》艾附暖宮丸;若要加強活血止痛之功,則增加延胡索、五靈脂、蒲黃等活血之品,如《醫林改錯》少腹逐瘀湯。
當歸活血調經止痛,善于治氣滯血瘀所致痛經、閉經、月經后期、月經過少等,常配伍川芎、桃仁、枳殼等活血理氣之品,如《醫林改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若以肝郁氣滯為主,則常與柴胡等疏肝理氣之品同用,如《和劑局方》逍遙散。
當歸養血補肝,善于治肝腎虧虛所致月經后期、月經過少、痛經、閉經、崩漏等,如《景岳全書》歸腎丸,以本品與熟地、枸杞子、山茱萸等補肝腎藥同用;《傅青主女科》調肝湯以本品與白芍、山茱萸、巴戟天等藥同用。
臨床報道用歸芪調經膠囊治療育齡期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40例,總有效率為87.5%,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該病屬中醫學崩漏范疇,以本品與黃芪、山藥、熟地、菟絲子等藥合用,使氣血調和、沖任得養、月經按期而潮[河北中醫,2011,33:997]。用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姜湯治血虛寒凝型痛經,甚至惡心、嘔吐者56例,總有效率為96.2%[山東中醫雜志,2003,22(11):645]。用益母草沖劑和當歸丸治療藥物流產后腹痛及月經失調49例,針對藥物流產后的瘀血而致腹痛、出血較多而致血虛、月經失調的病機,益母草可以祛瘀生新,當歸可以補血調經、活血止痛,兩藥前后服用,療效頗佳[泰山衛生,2001,25(5):31]。
本品除調經之外,又可治胎前產后諸證,其宗旨不離當歸補血、活血、散寒、止痛之功效。臨床見不孕癥、胎動不安、產后惡露不下、子宮肌瘤等婦科疾病,證屬血虛、血瘀,兼寒凝者,盡可選用。
四、腸燥便秘
便秘的辨證有虛實之分,屬熱結者,宜瀉熱通腑;氣滯宜行氣導滯;氣虛宜益氣潤腸;血虛宜養血潤燥;陽虛宜溫陽通便。當歸補血潤腸而善于治血虛津虧之腸燥便秘,常與生地、麻仁、桃仁等藥同用,如《沈氏尊生書》潤腸丸。然臨床便秘上述證型常相兼并見,如氣虛和血虛便秘相兼出現;氣虛而兼陽虛;血虛而兼燥熱等,故治療應隨證靈活運用各種方法。臨床報道用當歸龍薈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臨床用藥須知·中藥成方制劑卷》2010年版治療老年性熱結便秘60例,總有效率為95%。方中以當歸與龍膽、蘆薈、黃芩、大黃等藥合用,共奏瀉火通便之功,老年人多見血虛津枯,故用當歸養血潤燥通便[陜西中醫,2007,28(9):1162].用加味小建中湯治療老年性便秘屬太陰虛寒、傳導失常者68例,以當歸與桂枝、飴糖、鎖陽等藥同用,溫補之中更寓通便之功[中國民間療法,2010,18(2):34]。用疏肝理氣法治療便秘100例,取當歸與芍藥、柴胡、香附、白術等藥同用,以達疏肝理氣、養血柔肝、健脾通便,總有效率為98%[四川中醫,2010,28(3):84用益氣增液湯治療小兒習慣性便秘46例,即當歸與黃芪、黨參、玄參、麥冬等藥合用,以益氣養陰,總有效率為96%[實用中醫藥雜志,2011,27(12):814]。
【用法用量】煎服,6~12g。本品一般生用,酒炒當歸長于活血。
【使用注意】本品甘溫,濕熱中阻、肺熱痰火、陰虛陽亢者不宜應用;且潤燥滑腸,大便溏泄者慎用。
【按語】
一、關于當歸品種的討論
當歸的正品為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當歸的根,但少數地區也以下列植物作當歸使用。
1. 同屬植物東當歸,吉林省延邊地區有栽培,東北地區以其根作當歸入藥,功效與當歸類似,但品質較次。
2. 同屬植物歐當歸,華北地區曾引種栽培,現不宜混作當歸使用,功效與當歸不同。
二、關于當歸不同藥用部位的討論
當歸全長15~25cm,根上端膨大,稱“歸頭”;主根粗短,稱“歸身”;下部有支根3~5條或更多,稱“歸尾”。古人一直有當歸分部位入藥之說,然說法不一。如元代李東垣日:“頭,止血而上行;身,養血而中守;尾,破血而下流。”《本草述鉤元》進一步解釋:“凡藥根升而梢降。根在上,梢在下故也。血下脫者,其根能引之上行而止息;血凝澀者,其梢能引之下行而破散。”雖然多數醫家認為當歸頭止血、身補血、尾破血,如《本草備要》《本草便讀》《藥性切用》《珍珠囊》等本草文獻均持此觀點。但也有持異議者,如《湯液本草》:“頭能破血,身能養血,尾能行血”。究竟當歸用藥部位與臨床療效的關系如何,至今難有公認結論。而目前臨床習慣認為歸頭、歸尾偏于破血,歸身偏于補血,全當歸補血、活血兩者均可。多年來有學者對此問題做了一些實驗研究,如測定了當歸頭、身、尾的微量元素,發現歸頭中銅、鋅最高,歸尾鐵高,歸身鋇高、銅較高。筆者認為這種微量元素含量測定的研究遠遠不夠,因微量元素本身對人體的影響是有閾值范圍的,這些含量的差異性與療效的關系如何,仍然值得進一步探討。有關當歸頭、身、尾的化學成分研究發現了不同藥用部位的各類化學成分和組成也有差異,如揮發油以歸尾最高,比頭部高11.8%~25.6%;阿魏酸含量也以歸尾最高,比頭部高20.2%~21.2%;藁本內酯的含量歸尾卻最低。由于阿魏酸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所以為歸尾活血作用較強提供了一定的藥理學基礎。但近些年又發現當歸多糖在凝血方面有著雙向調節作用,既有顯著的抗凝血活性,又有明顯的止血作用。因此當歸的活血可能不是單一成分作用的結果,而是多個成分的協同作用。提示在評價當歸不同藥用部位療效時需要選擇多種具有代表性的成分和觀察指標進行研究,以期獲得較為科學的結論。
三、關于當歸止咳喘的討論
早在《神農本草經》就有當歸“主咳逆上氣”之說,后世也將其用于咳喘證的治療,如《和劑局方》蘇子降氣湯、《景岳全書》金水六君煎和《慎齋遺書》百合固金湯都運用了當歸的這一功效來治療咳喘證。而大多醫家在用當歸治療咳喘證是作為一種間接功效使用的,故多用于治療咳喘屬耗傷營血,或血瘀氣滯,或肺腎兩虛等虛證或虛實夾雜證,并闡釋當歸止咳喘的機制,其一是以其養血、活血之效而調和氣血,配合他藥實現降氣止咳、平喘之效,如《本草求真》云:“是以氣逆而見咳逆上氣者,則當用此以和血。血和而氣則降矣,《血證論》云:“氣以血為家,喘則流蕩而忘返,故用當歸以補血。”意即以血藥當歸招氣歸家。其二以其補血養肝之意,使精血互生、益腎養陰,起到潤肺止咳之效。其三以其潤腸、通降大腸腑氣,可助肺氣肅降而起到止喘咳作用。而現代藥理學研究證實當歸有一定的抗菌、抗炎作用,在多種機制協同下,可顯著降低肺動脈高壓,改善肺循環,松弛支氣管平滑肌痙攣,同時使痰涎變稀,易于咳出,氣道通暢,達到平喘止咳目的。另外,當歸也可以通過其抗過敏作用,抑制炎性介質釋放及使血管通透性增高,而治療哮喘。這就提示了當歸還有止咳喘的直接功效,臨床應給予高度重視。研究還認為當歸治療喘咳時劑量宜大,多用12~30g,但慮其性溫,也應因證因地因時制宜,適當配伍藥物進行佐治[吉林中醫藥,2010,30(1):69]。
四、關于當歸止血的討論
古人在論述當歸不同藥用部位作用時提到過“止血”,如《得配本草》云:“頭止血(上行),尾破血(下行),身和血,酒洗。”而《雷公炮炙論》謂其:“若要破血,即使頭一節硬實處,若要止痛,止血,即用尾,兩說不同,但都言及“止血”。當歸歷來也確有用于治療出血病證的,但多適用于陰血虧虛,或血虛氣弱,或瘀血阻滯、血不循經所致。治療往往采用補血止血法,用當歸與熟地、白芍等藥同用;或補益氣血、固攝止血法,用當歸與人參、黃芪等藥同用;或祛瘀止血法,用當歸與桃仁、紅花等藥同用。在上述治本的基礎上加用一些止血藥物以標本兼治。對于火盛迫血妄行所致之出血,當歸藥性偏溫,則必須配以清熱瀉火、涼血止血藥,常與黃芩、丹皮等藥同用;寒客胞宮、妊娠胎漏者,宜加艾葉、阿膠等藥,以溫經散寒、止血安胎。關于理血藥的雙向性調節已日漸引起關注,近年的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當歸多糖不僅有抗貧血與造血作用,在凝血方面還表現出雙向性調節作用,既有顯著的抗凝血活性,又有明顯的止血作用。其抗凝血作用主要是影響內源性凝血系統,對外源性凝血系統影響較弱,其止血作用主要與促進血小板聚集有關[中藥材,2002,25(5):344]。此研究對明確當歸的止血功效提供了有力的佐證,但筆者認為從實驗研究到臨床應用還有許多必須要做的工作:其一進一步確定當歸止血的有效成分。其二摸索出當歸作為止血時的臨床常規劑量。其三搞清當歸炮制及藥用部位對其止血的影響,《藥籠小品》云:“凡治……便血吐血衄等癥,皆宜炒黑,則溫滑之性減,黑兼止血,可取也。”目前有研究認為炒炭后有機物破壞轉變為無機成分,有促凝血作用的鈣及其他元素溶出率增大,故呈現或增強止血作用[海峽藥學,2008,20(8):83]。是否還有其他炮制方法,如《得配本草》謂其:“吐血,醋炒”,此問題仍值得進一步探討。其四研究配伍的影響,《藥鑒》謂其:“入和血藥則血和,入斂血藥則血斂,入涼血藥則血涼,入行血藥則血行,入敗血藥則血敗,入生血藥則血生。”止血究竟是當歸與他藥的配伍功效還是獨立功效,值得深思。總之,只有實驗研究和臨床療效密切配合,不斷探究,及時總結,才能真正驗證或挖掘出中藥的潛在功用。
【現代研究】
一、 化學成分
主要含揮發油,油中主要成分為藁本內酯、正丁烯基酞內酯、香荊芥酚等;另含阿魏酸、丁二酸、煙酸、琥珀酸等水溶性成分;尚含谷固醇、亞葉酸、當歸多糖及19種氨基酸、維生素A、維生素E和20余種微量元素。
二、 藥理作用
當歸能促進血紅蛋白及紅細胞的生成,對正常或經輻射損傷的小鼠多功能造血干細胞有促進作用,主要有效成分為當歸多糖;當歸或阿魏酸鈉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明顯的抗血栓作用;當歸多糖有較強的抗凝血和止血作用。當歸及其阿魏酸有一定的抗心肌缺血作用;當歸水提物、阿魏酸鈉和當歸揮發油及其藁本內酯、正丁烯基酞內酯均有擴血管作用;當歸及阿魏酸鈉還有改善外周微循環和擴張血管作用。當歸對實驗性高脂血癥有降低血脂的作用,阿魏酸鈉可顯著抑制模型大鼠膽固醇水平,而對甘油三酯和磷脂無明顯影響。當歸、當歸多糖和阿魏酸鈉能提高實驗動物的非特異性免疫功能;當歸、當歸多糖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具有促進作用;當歸中性油總酸酯促進體液免疫。當歸所含揮發油和阿魏酸能抑制子宮平滑肌收縮,而其水溶性或醇溶性非揮發性物質能興奮子宮平滑肌。當歸對子宮作用取決于子宮的功能狀態而呈雙向調節作用;正丁烯基酞內酯和藁本內酯體外有松弛氣管平滑肌的作用,前者還能對抗豚鼠實驗性哮喘;當歸揮發油亦有明顯對抗乙酰膽堿引起的大鼠腸平滑肌痙攣的作用。當歸有一定的保護肝細胞和恢復肝臟某些功能的作用;當歸水提物、揮發油和阿魏酸鈉有促進膽汁分泌的作用,增加膽汁中固體物及膽酸的排泄量。當歸粗多糖有抗氧化效應和鎮痛作用。當歸多糖有降血糖作用,并對實驗小鼠的移植性腫瘤EC、HEP、S180、Lewis等瘤株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當歸還有抑菌、抗炎、鎮靜、抗缺氧及抗維生素E缺乏等作用。
三、 臨床新用
1. 治療冠心病 當歸水煎劑(生藥20g,煎至20ml)口服,每日2次,療程為60天,用藥期停用降脂藥及維生素C、維生素E。治療組30例,主要癥狀療效:顯效6例、有效15例、無效9例,總有效率為70%;對照組30例,總有效率為53.3%,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對血清脂質的影響:治療組用藥后甘油三酯(TG)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升高,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動脈硬化指數(AI)亦顯著降低。對氧化修飾的低密度脂蛋白(0x-LDL)的影響:治療組用藥后較之前顯著降低。另,治療組用藥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升高,丙二醛(MDA)下降,較之前也有顯著性差異[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15(4):25]。
2. 治療室性期前收縮 用當歸補血片(當歸、黃芪),每次2片,每日3次,療程為4周。治療60例,其中顯效27例、有效24例、無效9例、惡化無,總有效率為85.0%;而對照組用普羅帕酮治療,總有效率為62.71%,兩組比較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17(1):51]。
3. 治療上消化道出血 當歸、白及生藥烘干、研粉,按1:1的比例混勻備用,每次5g,每日3次吞服。出血量較多、血壓下降者,入院初適當補液,不加其他止血藥,療程為1周。臨床治療38例,其中治愈10例、顯效18例、有效5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86.84%[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11,25(8):82]。
4. 治療糖尿病腎病 在一般糖尿病飲食、降糖、血管緊張素n受體拮抗劑和其他降壓降脂對癥治療的常規治療基礎上,加用黃芪當歸合劑(黃芪、當歸各30g),每日1劑,療程為3個月。結果治療組45例,顯效18例、有效21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45例僅做常規治療,顯效8例、有效16例、無效21例,總有效率為53.33%。從顯效率和總有效率而言,治療組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海峽藥學,2011,23(5):201]。
5. 治療網球肘 用當歸四逆湯加味生北芪、骨碎補、川椒,加水煎煮,待藥液溫度適宜后將患肢浸洗,每天早、中、晚各洗1次,每次外洗40~60分鐘,每劑藥可連續應用2天,7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判斷療效。共治療120例,其中治愈82例、好轉31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4.17%[中醫外治雜志,2002,11(1):48]。
6. 治療慢性蕁麻疹 血虛寒凝型用當歸四逆湯水煎服,分早、晚2次服,7天為1個療程,2個療程判斷療效,治療期間停用一切內服、注射及外搽藥物。治療60例,其中痊愈40例、好轉12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為86.6%,較西替利嗪組的70%有顯著性差異[華章,2009,(13):158]。
7. 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治療組41例采用25%當歸注射液250nJ靜脈注射,對照組肌內注射維生素B,、維生素Bl2,均每日1次,療程為20天。兩組均采用格列齊特片和(或)胰島素控制血糖。結果治療組顯效32例、有效6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2.7%,顯著優于對照組(28例)的53.6%(P<>,18:364].
8. 治療椎基底動脈硬化癥 閣中藥配方顆粒當歸3g、天麻2g、川芎1.3g,每日2次,早、晚飯后沖服;同時口服桂利嗪片50mg,每日3次。對照組76例,單用桂利嗪片,或加用相應的對癥治療。總療程均為3個月。結果治療組88例,顯效71例、有效12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為94.3%,明顯優于對照組的81.6%,差異有顯著性[華西醫學,2010,25(1):183]。
9. 治療快速性心律失常 該病包括期前收縮、陣發性室上性心動過速、室性心動過速及心房纖顫、心房撲動等病。治療在原穴配伍合穴位針刺后,注射當歸II號注射液(1g/ml,pH7.0),療程為4周。結果治療組(80例)所取得癥狀改善的總有效率為88.75%,明顯高于西藥組(40例)的72%和針灸組(40例)的7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從ECG及Holter評價,治療組與西藥組療效相仿,而比針灸組相對要好些;從1周后對心功能的影響看,治療組的療效最好,總有效率達95%,明顯高于西藥組的70%,也較高于針灸組的90%[遼寧中醫雜志,2007,34(11):1604]。
10. 治療顳頜關節紊亂病 以50%當歸注射液2ml和2%利多卡因4ml進行穴位注射,隔日1次,1周為1個療程,一般3~4次明顯見效。治療92例,隨訪半年時間內痊愈77例、顯效1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96.7%[山東醫藥,2004,44(3):37]。
11. 治療腦梗死后遺癥 在腦梗死患者接受常規用藥加針灸的基礎上,輔加當歸注射液穴位注射,刺激神經干。治療組66例,對照組64例,除不加當歸注射液外,其余治療相同。治療時間為治療組13.71天±10.43天,對照組10.96天±4.76天(P>0.05)。針灸每日1次,每次2~3穴,每穴0.5ml當歸注射液,隔日交替。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7.3%,與對照組的70%比較,有顯著性差異[中醫藥學刊,2006,24(8):1495]。
12. 治療急性腦梗死 治療組40例用25%當歸注射液25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療程為14天;配以20%甘露醇250ml靜脈滴注,前5天為每8小時給藥1次,后9天每天給藥2次。對照組40例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共14天;甘露醇用法同前。結果治療組的顯效率和有效率(47.5%和77.5%)明顯高于對照組(30%和47.5%),后者有統計學意義[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1998,15(1):49]。
13. 治療精索靜脈曲張 用當歸注射液注射陰廉穴,每日1次,左右交替注射,15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30例,其中近期治愈9例、顯效好轉11例、無效10例,總有效率為67%,平均治療時間為30天[針灸臨床雜志,1999,15(2):36]。
14. 治療牛皮癬 用當歸注射液和丹參注射液進行穴位注射,隔日注射1次,12次為1個療程,一般連續注射2個療程后休息1周。共治療48例,其中痊愈37例、顯效8例、好轉3例,總有效率為100%,平均治療2個療程[新中醫,1993,25:31]。
15. 治療淺表靜脈炎 采用當歸注射液浸潤注射于病變血管周圍,注射范圍深淺越過病變血管,每1ml注射長度1.5~2.0cm,每周注射2次,直到病變血管變軟、索狀感消失。結果治療33例,全部治愈[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0,10(11):666]。
16. 治療陽痿 用當歸與白芍、甘草各60g,蜈蚣18條組成抗痿靈,研成細粉,分為40包,早、晚用黃酒吞服0.5~1包,每半個月為1個療程。另根據體質,辨證分型,適當輔以湯劑。共治36例,其中痊愈28例、顯效6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4.4%[中國中醫藥科技,2006,13(6):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