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辛
鮮草
成品
【性味歸經】辛,溫。歸肺、腎經。
【功效】祛風,敢寒止痛,溫肺化飲,宣通鼻竅。
【應用】
1. 用于頭痛、牙痛、痹痛。細辛芳香氣濃,性善走竄,有較好的祛風、散寒、止痛作用。治療風寒之偏正頭痛,可與川芎、白芷、羌活等配伍,如川芎茶調散;亦可單用研末搐鼻。治牙痛,可單用細辛,或與白芷同用煎湯含漱;若胃火牙痛,則配石膏、黃芩等瀉火的藥物。治風濕痹痛,可與羌活、防風等祛風止痛的藥物配伍。
2.用于外感風寒表證。乃借其祛風散寒止痛的作用。寒邪偏盛,頭痛、體痛較甚者,常以本品加入辛溫解表方中,如九味羌活湯。若陽虛外感,見惡寒、發熱、脈反沉者,可配伍麻黃、附子以助陽解表,即麻黃附子細辛湯。
3.用于寒飲伏肺,咳嗽氣喘、痰多淸稀者。乃取其溫肺化飲之功而止咳喘。常與麻黃、干姜、五味子等配伍,如小青龍湯。
4.用于鼻淵,見鼻塞頭痛、時流淸涕。本品走竄,能選宣通鼻竅。可與白芷、辛夷、薄荷等配伍。 此外,細辛亦可外用治療口舌生瘡。用水調細辛末敷臍部,另以黃連汁涂患處。
【用量用法】1?3g:外用適量,可研末吹鼻或外敷。
【使用注意】氣虛多汗、陰虛陽亢頭痛、陰虛肺熱咳嗽等忌用;用量不宜過大;反藜蘆。
經典方劑——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去節 芍藥 細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 五味子 半夏洗,
【用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現代用法:水煎溫服)。
【功用】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外寒里飲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外感風寒,寒飲內停喘咳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惡寒發熱,無汗,喘咳,痰多而稀,舌苔白滑,脈浮為辨證要點。因本方辛散溫化之力較強,應以確屬水寒相搏于肺者,方宜使用,且視病人體質強弱酌定劑量。
2.加減變化 若外寒證輕者,可去桂枝,麻黃改用炙麻黃;兼有熱象而出現煩躁者,加生石膏、黃芩以清郁熱;兼喉中痰鳴,加杏仁、射干、款冬花以化痰降氣平喘;若鼻塞,清涕多者,加辛夷、蒼耳子以宣通鼻竅;兼水腫者,加茯苓、豬苓以利水消腫。
3.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過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屬于外寒里飲證者。
4.使用注意 因本方多溫燥之品,故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