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醫家凌奐,為明代針灸大家、御醫凌云第十一世孫。
太平天國革命失敗后,湖州一帶瘟疫流行,凌奐發起創設仁濟善堂,醫藥兼施,拯荒救生,深得群眾贊譽。一日出診病家,患者已“死”去多時,發現胸口尚有一絲氣息,并非真死。恰見身旁有西瓜,急令剖開,以汁水慢慢灌服,不久,患者便蘇醒了, 于是給予診治而愈。從此聲名鵲起,四處爭請,有“凌仙人”之稱。
凌奐為人治病,不說累,不索要酬金,貧病的人,免費看病給藥。臨證慎思明辨,用藥一絲不茍,通曉男女、大小方脈等諸科,求診者盈門。
《飼鶴亭集方》,為凌奐責令其子凌綬曾編校而成.成書于1892年。收錄方劑453首,分為補益虛損、脾胃泄瀉、痰飲咳嗽、飲食氣滯等11個門類。
匯輯了治療內科、外科、婦科、幼科、眼科,以及補益類有效方藥。有獨到的醫學價值。
經典方劑:耳聾左慈丸
滋陰清熱,益氣平肝
主治腎水不足,虛火上升,頭眩目暈,耳聾耳鳴
腎水不足,則津液分泌減少,表現為陰虛內熱及陰虛陽亢之象,也就是俗稱的腎陰虛。腎陰虛會導致各個臟腑組織失去滋養,引起一系列疾病。頭暈耳鳴,就是其中一種。舌質紅,舌苔很薄甚至沒有舌苔。脈細數是其辨證。
腎陰虛引起的耳鳴,一般不會造成耳聾癥狀,但腎虛日久、年老體衰,便可能如《雜病源流犀燭》所說:耳聾者,鳴之漸也。
由于腎陰在左,腎陽在右,慈是慈愛,耳聾左慈丸的得名正基于此。
腎陰虛,首先想到的是用六味地黃丸補腎,滋陰降火。
其次,虛火上炎,與肝火旺有關。肝開竅于目,主藏血,主疏泄,與膽相表里,故肝火旺的人常有頭暈目眩、眼干眼癢眼紅,煩躁易怒、口苦等癥狀。
柴胡性味苦寒,主入肝經,既能透表退熱、疏肝解郁,又可用于升舉陽氣。也就是說,既可用于實癥,又可用于虛癥。
服用六味地黃丸的人,如果濕氣太重阻礙了脾胃的運化,是不適合采用的,因為六味地黃丸中的地黃是大補之物,而柴胡不僅可升陽舉氣,疏肝解郁,還是一味非常益于脾胃的藥物,不僅主心腹腸胃中積氣,且苦能燥濕疏泄,將濕氣這個邪氣從體表毛孔等處散發出去。所以柴胡用在此處,可謂一專多能。
柴胡和六味地黃丸將頭眩目暈,耳聾耳鳴的癥狀全解決后,為鞏固療效,還得派一位大將上場壓鎮,何藥能擔此項重任呢?
磁石,其味咸,其性寒。鎮驚安神,平肝潛陽,補腎益精。正適合用于肝腎陰虛所致之頭暈目眩,耳鳴耳聾。《千金方》載,治熱重耳聾,用燒鐵投酒中,飲酒后,仍以磁石塞耳,一日過后換,晚上取下。
由此,耳聾左慈丸全方到場,各就各位,這就是
熟地四兩(200g),山萸肉(炙)二兩(100g),茯苓一兩五錢(75g),山藥二兩(100g),丹皮一兩五錢(75g),澤瀉一兩五錢(75g),磁石三兩(150g),柴胡一兩一錢(55g)。
方中熟地黑油油,質地潤澤,甘溫補益,入肝腎經,善滋陰養血、填精固本,精血充足則耳聰目明,故站在最重要位置。
炙山茱萸酸甘溫補固澀,善補肝腎之精血。
山藥甘平補澀,既補腎陰,又補脾氣與脾陰。
三味藥,共同補益腎精,養陰血。
茯苓平而淡滲,配山藥健運脾氣而益腎。
丹皮微寒,苦泄辛散,善清熱涼血散瘀,既泄相火,又制山茱萸之溫澀。
澤瀉甘寒清利,善泄熱利濕,配熟地黃以瀉浮火、降濁。
三味藥,共同清虛熱、泄濕濁。
六味藥與補腎益精、平肝潛陽的磁石,疏肝解郁,有益脾胃的柴胡相配,滋補兼鎮潛,直接將此方的獨特功用表明,就是要滋陰平肝,治肝腎陰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耳鳴耳聾。
制法:煉蜜為丸,也就是上藥加煉制過的蜂蜜混合制成球形內服固體制劑。最好制成如跳棋大,一次服一個就好。多用于慢性病和需要滋補的疾患。
這是一個補虛方,補虛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下就達到滿意的療效。需用藥保持持久性。同時,用此藥要注意辨癥,如果是耳道病變,以及突發耳鳴者,就不適合用哦!